《旺角卡門》消失的結局
《旺角卡門》 1988 年首映,使首次自編自導的王家衛一舉揚名,三十三年後上映 4K 修復版。我看了試片,頗有時移世易,人面桃花之感。該片正是「桃花依舊笑春風」,但片中很多東西,在今時今日彷彿「人面不知何處去」,已經或瀕於消失了。
當然,主演的影星們仍然健在,不過經歷漫長歲月,難免樣貌有或大或小的改變。當年劉德華、張曼玉、張學友都是皮光肉嫩的花樣年華,十分青春,張曼玉更是面孔圓圓有些「娃娃胖」,萬梓良亦很精壯。今日未必人面全非,然而都人到中年了。現在香港影壇也與八十年代全盛時期大有不同,王家衛則早已成為國際名牌,周旋於外地內地多過在香港,他目前身在何處呢?
最能與今時今日脗合的,是影片前段張曼玉出現時戴着口罩,事關她的角色有病,從大嶼山出九龍醫治,寄居表哥劉德華的旺角舊樓。當年通常只有醫生和病人戴口罩,無人想像到 2003 年香港成為「沙士疫埠」,人人蒙面。想不到去年至今的「新冠」疫症蔓延全球,各地發生搶購口罩和反口罩浪潮,我們在香港實在不知何時才能脫罩。
片中劉德華飾演的幫會古惑仔,幾乎煙不離口,不斷吸煙。我忘記了1988年的電影院是否仍然烏煙瘴氣,抑或開始禁煙,總之當年銀幕上的英雄好漢往往吸煙扮有型。此後除了反派,主角就少了吸煙。
張學友飾演「烏蠅」,是追隨劉德華的幫會「細佬」,片中他曾在戲院門外推車賣魚蛋。以前戲院都當街當巷,門前各式攤檔賣零食,現在這種情景消失已久。至於天台擺結婚酒,亦是歷史陳跡,今日不會出現。還有張學友抬着冷氣機,回調景嶺老家企圖送給母親,曾是國民黨逃難者聚居的調景嶺,每當雙十節便掛滿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旗幟,成為反共基地,在九七香港歸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就被清拆,面目全非了。
片中的傳呼機相當重要,現在當然消失。「大哥大」電話亦成古董。
監製《旺角卡門》得利的鄧光榮,接着重金支持王家衛拍《阿飛正傳》虧蝕,總之大力提拔王家衛。鄧光榮十年前忽然逝世,香港影壇消失了一位傳奇「大佬」。
港片的江湖古惑仔並未消失,但《旺角卡門》側重的幫會兄弟情義,若非消失,也成為反面教材。片中劉德華其實厭倦了江湖搏殺,他愛上表妹張曼玉,然而屢次因為「細佬」張學友狂躁出事而奮勇搭救,出生入死,為義氣而辜負了愛情,其實很愚蠢。這種同生共死的結義神話,同性比異性重要,曾在港片盛行,現已幾乎消失——除了同志電影。
《旺角卡門》各人都演得好,縱使青春稚嫩不成熟,常有不顧後果的狂妄行為,也是青春特色。演得最好是張學友,充滿「殘酷青春感」,他很想出人頭地,亦顯然受江湖神話影響,對自己的「細佬」黃斌也很好,但不斷闖禍受挫,終於賣命要揚威一次。學友把這角色的激情與狂行演得淋漓盡致,心理性格比男女主角複雜,可以說是真正核心人物。
此片的攝影師劉偉強,後來成為大導演。妙在片中追求張曼玉的大嶼山醫生名叫劉偉強,由美指張叔平扮演,只有側面遠鏡,但也顯得溫文有情。
這次我重看《旺角卡門》,實際上主要想看「消失的結局」是否恢復原貌。我最初看的是1988年午夜場,壓軸高潮劉德華頭部中槍倒地,其實未死。尾聲是後來張曼玉到醫院探望他,他變了痴呆殘疾人,她餵橙給他。這場戲感人而不煽情,提升了全片的層次,亦增添了男女主角情緣的感染力。
但《旺角卡門》正式公映時,刪掉這結尾。此後這場戲就消失了,現在修復版亦不能尋回補上,很可惜。
港片旺盛時幾乎必有預映午夜場,而午夜場觀眾反應特別直接,紛紛「江湖好漢上身」,喜歡就熱烈鼓掌叫好,不喜歡就狂罵粗口,擲煙頭,還會割坐椅。攝製者對午夜場又怕又愛,很緊張反應怎樣,經常因而刪剪或補拍。這種午夜場怪現象,亦早已消失。
記憶中,當年《旺角卡門》午夜場觀眾反應很好,對結尾並無不滿。為何公映時剪掉?原因不明。現在很少人知道這結尾,以為男主角中槍後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