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與美國達成協議 最早周六返中國
【9 月 25 日 0701 更新報道﹕更新孟晚舟確認與美國檢控方達成協議】
2018 年,美國指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涉欺詐銀行致違反制裁伊朗規定,要求加拿大將她拘捕。過去近 3 年,孟一直在加國待判是否被引渡到美國。美國檢控方今日終與孟達成協議,孟對多項銀行欺詐指控不認罪,但認曾誤導銀行,現她已獲自由,最早可於當地時間周六(25 日)飛返中國。
由於中國在孟被捕後亦拘兩加拿大人,被外界質疑是「人質外交」,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中國總監 Matt Turpin 回應孟獲釋時指﹕「我懷疑北京的結論會是,脅持人質有效,華盛頓面對壓力會投降。」
孟在今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 1 點(香港時間 25 日凌晨 1 點)於布魯克林聯邦法庭虛擬出席。她與檢控方達成協議,孟晚舟承認曾誤導銀行,而檢控方則押後、並擬最終撤回其詐騙控罪。
2018 年被捕 是否引渡仍未有裁決
事件源於美國司法部指控孟晚舟涉嫌欺詐誤導滙豐銀行,令滙豐陷入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風險,要求加拿大引渡孟晚舟到美國受審,2018 年 12 月,加拿大應美國要求拘捕孟晚舟,但會否引渡到美國受審,仍須進行聆訊。
孟晚舟一直反對被引渡到美國,其律師曾以疫情及準備辯護文件為由,要求延遲聆訊,被指是用「拖延策略」。這段日子,她一直在其溫哥華的家,在法庭指派的保安人員監視下活動。日常生活包括與法律團隊討論案件、與網上導師練習英語、繪畫和做運動。至上月,歷時大約兩年半的引渡聆訊才告完結,原定於 10 月宣布結果。
《華爾街日報》引消息指,引渡聆訊期間,法庭不同意孟的數個法律觀點,令孟感到失望。
由於中國政府曾稱案件是「任意拘留」孟晚舟,又指事件純粹涉政治動機,若孟晚舟認罪,可被視為與中國官方說法相違。故外界一直有聲音估計,孟晚舟不會認罪。
《華爾街日報》報道,事實上在特朗普時代,美國政府亦曾與孟晚舟的律師有類似今日協議的討論,但孟堅稱她沒有犯罪,因此雙方未能談妥。
孟晚舟認向銀行作虛假陳述
拜登上台後,與孟晚舟的談判重啟。《華爾街日報》指,由於孟晚舟希望與丈夫與子女重聚,終與檢控方達成協議。她的丈夫與子女可以到溫哥華探望她,但《華爾街日報》消息指他們在今年春天以後便未曾到訪。
在今日的四頁協議中,孟不承認多項欺詐銀行指控,但承認她明知華為在伊朗控制一家公司,但她仍對一家銀行的職員稱該公司是與華為合作的第三方,令該銀行繼續與華為保持關係,並處理最少 750 萬美元(約 5,839 萬港元)的資產,令該銀行變相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條款。
根據協議,美國司法部會暫緩檢控孟晚舟至 2022 年 12 月。若她在限期前遵守法庭條件,案件便會撤銷。
美國法庭確認協議後,加拿大方面的檢控人員亦向溫哥華法庭表示,他們撤回引渡孟晚舟的要求,指她應該獲釋;法庭其後宣布她獲自由。BBC 引消息指,她最早可在當地時間周六(25 日)飛返中國。
去年,美國檢控方亦對華為及其在美國的兩家子公司作更多指控,包括圖謀敲詐和圖謀偷取商業秘密。由於華為不涉今次檢控方與孟晚舟的協議,該公司會繼續面對這些指控,美國司法部亦指會繼續追究。與此同時,美國檢控方亦可利用今次孟晚舟協議材料,協助起訴華為。
兩加國人未知能否獲釋
孟晚舟被捕後同年,加拿大商人斯帕弗 (Michael Spavor) 及前外交官康明凱 (Michael Kovrig) 在中國被捕,被指犯間諜罪,外媒指是「人質政治」。上月,斯帕弗被判罪成,有期徒刑 11 年,並沒收其個人財產 5 萬元人民幣,驅逐出境;康明凱則仍現時等候宣判。
加國民眾關注,若孟晚舟獲釋,斯帕弗和康明凱會否獲釋。早前已有加國人民發起遊行示威,要求中國釋放兩人。 《華爾街日報》引消息人士指,今次事件或可令兩名加拿大人獲釋。
惟早前《環球郵報》的報道指,華為與美國沒討論這兩名加拿大人的安排。報道亦引述消息人士指,就算孟晚 舟可回中國,兩名加拿大人亦估計不會立即獲釋。
前美國官員﹕令中國覺得「脅持人質」有效
《華爾街日報》引述著名中國法律專家孔傑榮 (Jerome A. Cohen) 表示,希望今次事件能打開一條路,處理中美之間更重要的事情;但前國家安全會議中國總監 Matt Turpin 表示﹕「我懷疑北京的結論會是,脅持人質有效,華盛頓面對壓力會投降。」
三藩市關注中國良心犯問題的「對話基金會」執行總監 John Kamm,亦指中國會將今次事件視為「接納中國要求」。他認為北京可能會釋放被捕的加拿大人,甚至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