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樂】蘇苑姍的疾病書寫 —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文︰朱鳳翎】
「至於努力的意義,我們無法衡量,也不能衡量,讓疼痛自行解釋生命吧。」
疾病作為一種最私密的身體經驗,那些抽象感受不容易與他人分享,亦難以被理解。更多時候,艱苦的經驗會被簡化為無痛的勵志故事,削去疾病本質,失去了疾病的真實性。蘇苑姍是青年作家、浸大中文系畢業生、文學評論者,然而佔據她生命更長的,是長期病患者的身份。蘇苑姍從小學開始惡疾纏身,定時須入院輸血。蘇苑姍說,她從來沒有想過能完成此書,書名《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看似滿懷希望,然而一切卻因絕望而起。從小面對死亡命題的她,在兩年半前見證男朋友因不公義而身亡。茫然成為了活下去的人,她決定下筆將生命的種種書寫下來,作為保留他的方法,思考能活下去的世界可以如何。
他們的疾病書寫
在主流文化中,關於疾病的故事,往往要光明勵志才符合大眾的期望。但作為病者,蘇苑姍卻不能在那些作品中找到共鳴。蘇苑姍更傾向以文學的方式呈現疾病,她相信文學的本質不能避開沉重和黑暗面,文學真實地打開艱難的生命經驗,才能有更多的面向去看人性是甚麼、生命是甚麼。她喜歡西西的《哀悼乳房》、李智良的《房間》、盧勁馳的《在熾烈的日光下我所誤讀的一切》,在這些真實的書寫中,她看到文學的力量所在,正是處理生命中黑暗和複雜,那種不很光明的力量。
對於蘇苑姍,書寫和閱讀文學是必需的。她的個性是遇到甚麼都不會避,何況她的問題是不能逃避的。而文學創作是她沉澱和提取力量的過程,在過程中不能欺騙自己,像對著未知的海,找條活路給自己走下去。這是她活下去的方式。
坦誠的疼痛與寂寞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是散文集,篇中穿插著不同時間寫的文字碎塊。從文字的斷面,我們能理解,她當下身體和精神狀態,容許著她書寫怎樣的短篇文字。讓人更深刻的,是她坦誠地書寫疼痛與疾病相關的遭遇。她擅長將身體感覺作精準的比喻,而且帶有一份文藝的精美。例如她細說抽骨髓的針鑽入身體時那觸覺和聽覺的細節,治療時凍得天花板像落雪等等意像。她形容「痛楚爬滿神經,像一隻突然爬行的螃蟹,從腳趾一路爬向腦袋,在顱內四壁亂衝亂撞,突然把我鉗住,那痛,完全超出我的經驗,難怪,癌症的英文名稱又解作蟹。」沒想到,巨蟹座的英文「Cancer」與癌症英文「cancer」原來如此相關。
這些書寫,一方面能把很難和身邊人分享的身體經驗,翻譯成大家可以明白的文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這是她應付痛的方法,疼痛時像由另一個鏡頭望著床上的自己,試著把身心抽離。而發燒是最貼近內心的自己,迷迷糊糊的意識會有很多文字走出來。
這些生命經驗在這個時代,它的意義超越了一個人的生死。蘇苑姍說,這段時間經常有人話「鬥長命,唔好死」,她相信信念的延續才是生命。「希望大家揭開這本書時一起經歷一段有血有肉的真實,也可以克服各自面對的難關。將痛擺出來,並不是想否定或削弱生命,反而讓生命更有價值,沒有人會走過一件大事而不留下痕跡,留下痕跡亦不是停在過去,而是要思考將來,怎樣才是更好的世界,可以的話給一些力量大家,彼此一齊撐住。」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