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地滑」與他們的產地
【文:miss sisyphus】
一直有留意的小心地滑鑒賞師,終於有了個人展覽。最近與友人途經中環街市看到粉紅色的小心地滑時,第一時間便想到了他,從前的我很少留意這些東西,他們默默無聞地守候著路人,會不會有一天他們消失了,我們卻毫不知情,又或者我們會感覺有所不同。
聽着銘輝談起對小心地滑的熱情,仿佛每一塊小心地滑也有他的性格特質,從害羞的小心地滑 — 他們喜歡躲在牆邊偷看,到稀有品種的小心地滑 — 透明的、香蕉形狀的,而且牌上的小人也各有特色,例如地上的水與小人加起來成為小心兩字的設計、以誇張的姿勢滑到的日本小人、iSQUARE 的 i 字小人,除了是對品牌形象的重視,也是一種設計者性格的體現。銘輝的說法:就像在收集不同的「奇行種」,雖然經常收到小心地滑牌作禮物,也買過回家,他卻認為擁有並不是必須的。第一次把小心地滑帶回家時,他不知道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觸碰和移動他,甚至被夾到手指,他笑言這是因為長久以來也是以觀察者的角色去認識小心地滑,看來他們只可遠觀,不可擁有呢。當距離被拉近,小心地滑們離開了他們的 context,他們的意義還在嗎?談到香蕉形狀的小心地滑,他說第一次看見他是在某寫字樓的大堂,當時他不顧保安員訝異的眼神,衝進去拍下了那一刻,我看著牆上的照片,他們拍下了那一個被命運上演 (stage) 的瞬間,下一刻小心地滑已經未必在同樣的位置,也就是這種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不確定性,令這個展覽尤其獨一無二。
沒有人知道小心地滑牌是甚麼時候來到人類之間,大概是一種社會功能與符號交織而成的結果吧,有人跌到,於是我們想提醒後來的人,所有人,包括不說我們語言的人,圖像可以比語言更 obscure,卻有着 (/capable of) universal language 的特性,故此我們需要以圖像作基礎的符號,牌的起源並非重點,而是我們如何透過這些符號建構我們的世界,at the end of the day,這個世界不就是由這些不起眼的碎片拼砌出來的,小心地滑如是,符號如是,幾千年過去,Rosetta Stone 依舊是唯一的解碼器,若未來的考古學家發掘出小心地滑,他們會作何感想。不,我認為他們不會從這個地球上消失,因為人類在地球上一天,他們都會滑倒 (smirk)。
作者自我簡介:英文系畢業,喜歡莎士比亞的詩、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説、印象派和超現實主義,愛數碼龐克的科幻電影,閒時喜歡一個人看展覽、寫評論、寫作、閱讀、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