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傾倒廢料損 37% 貝澳保育帶 法例過時難管私人土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今日發表有關南大嶼山流域的研究報告,指出南大嶼山的生態環境未獲適當保護。其中貝澳受廢料傾倒問題所害,高達 37% 保育用途地帶面臨生境損失風險。團體質疑現行法例過時,未能規管私人土地的樹木移除及地盤平整工程,建議政府修例。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政策保育主任陳頌鳴表示,整個南大嶼山海岸的淡水沼澤地和濕地,就算被劃為「海岸保護區」或「綠化地帶」,多年以來不斷受傾倒泥頭及建築廢料所影響,野生物種的重要生境如次生林和淡水沼澤等已被破壞,並被改變成擺放貨櫃、停車場或露營車車場等用途。
陳頌鳴續稱,研究區域內估計有 6% 沼澤地於過去 10 年被填平,鬆散泥土被沖入溪流,亦會影響溪流和近岸水域的水生生物。
指法例不合時宜 難阻私人土地傾倒廢料
他形容,現行法例不合時宜,《城市規劃條例》未能規管郊野公園以外的南大嶼地區之土地用途,而《廢物處置條例》亦不能阻止建築廢料被傾倒在生態敏感的私人土地,法例漏洞使私人土地的樹木移除及地盤平整不受法律約制。他舉例指,一宗發生在芝麻灣道附近的私人土地個案,揭露出相關工程並不違法。
為防止重要生境進一步喪失,世界自然基金會提倡「山海一脈」的保育方案,建議政府修訂現行法例;規定在郊野公園的私人土地上進行樹木移除和土地平整工程,必須事先獲得批准;推動土地擁有者、環保組織及政府機構之間合作管理私人擁有的淡水沼澤地;保護紅樹林,以維持生物多樣性、提升氣候變化的抵禦力,並保護海岸線和沿海區域等,以保持生態連通性。
政府於 2017 年公布可持續大嶼藍圖內「北發展、南保育」的總體原則,陳頌鳴呼籲政府勿忘記此原則,全面保育南大嶼山沿岸流域的主要生境。上述研究審視南大嶼由十塱至水口的流域內的重要生境,包括次生林、淡水沼澤、沿海泥灘、紅樹林和沙坪等,從而得出研究數據。南大嶼流域生境是重要野生物種的棲息地,例如有極具保育價值的盧文氏樹蛙和中國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