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發布「編輯流程」 製作爭議性節目內容前須「上報」 不點名批評過往多個節目製作
香港電台今日(29 日)公布《香港電台編輯政策及流程》文件,當中列出詳細的「編輯流程」,包括鼓勵節目製作人員利用「上報」機制,就可能具爭議性的節目,盡早尋求編輯會議指引。另外,文件中又多次不點名批評部分過去港台節目,如《頭條新聞》、《左右紅藍綠》、《城市論壇》等內容,例如有節目主持人用了「非常強烈措辭」,把警方行為「妖魔化」、污衊整個警隊;又提醒製作人員,應避免採用「擺空櫈」以示某人拒絕參與節目。
列必須上報事項 包括播放罪犯和遭警方通緝人士訪問
文件第五章為編輯流程部分,列出節目製作過程必須上報的事項,包括播放罪犯和遭警方通緝人士的訪問,企圖逃避法律制裁人士隱藏身分的提案等,指明相關助理處長須主動指導屬下團隊。而在編輯會議機制下,外交關係屬敏感事項、憲制秩序,以及國家安全和嚴重公共秩序事項,亦必須上報。
文件又提到,鼓勵節目製作人員利用「上報」機制,就可能具爭議性的節目盡早尋求指引:助理處長或總監則肩負編輯責任,確保可能具爭議性的節目會上報至編輯會議討論,並密切監察該等節目的製作過程。
記協:憂再無具媒體經驗人士把關
就「上報」機制的運作,記協主席陳朗昇回覆《立場新聞》查詢時表示,編輯會議人員組成的出身均為公務員、部門主任秘書等,並無具新聞背景的人士,強調「本身諮詢具專業新聞知識的上司意思,是沒有問題」,但現時根本沒有富媒體經驗的人替新聞節目、製作把關。
「真正採訪新聞才可使用攔途突擊式採訪」
至於針對新聞採訪的指導原則方面,文件亦列出多項指引,包括建議記者「迫不得已」之下方使用「攔途突擊式採訪」,即未經預約便在公眾地方,或在私人物業內,當面質詢和攝錄一個目標受訪者;續指「只有真正為了採訪新聞,才可使用攔途突擊式採訪手法,否則可被視為滋擾或侵害私隱權」。
文件又舉出用這方法的合理理據,包括採訪任務針對犯罪或嚴重反社會行為,或關乎重大公眾利益;採訪對象對重複提出的訪問邀約不理不睬,或藉詞推搪,或已有多次迴避或推搪紀錄。
文件又提醒,所有節目製作人員在社交媒體上的私人活動,不得損害,或被視為損害港台的編輯自主和不偏不倚,或以其他方式損害港台的聲譽。
港台記者:令記者不敢「追扑」官員
有港台記者向《立場新聞》表示,難以明白針對「攔途突擊式採訪」的指引,「咩係真正採訪?咩係假採訪? 追扑又是否攔途突擊? 呢啲都是無講明」。他認為相關指引或令記者日後在公開活動上「不敢追扑官員」。
該名記者認為,指引可能是不想令受訪者尷尬或難堪,或不想這些令人難堪的過程有港台參與,「可能係唔想政府部門有份令政府部門難堪」。
不點名批評《頭條》「妖魔化」警方 《台灣故事》稱台灣「國家」
文件中又多次不點名批評過去港台節目如《頭條新聞》、《左右紅藍綠》及《台灣故事III》等內容,指其違反通訊局的業務守則,包括指出電視紀錄片中,節目的旁白和受訪者使用「兩國邦交」、「斷交」等詞語來形容布基納法索/馬拉維共和國與台灣過往的關係,意指台灣是主權國而可與別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不準確。
另外文件又提到,有節目主持人評論警方在兩所大學內的執法行動和策略,批評「有關廣播機構未能盡一切合理努力,確保節目中使用的真實資料準確無誤」。文件又說,主持人用了非常強烈措辭把警方行為「妖魔化」,極有可能激起市民對警方的仇恨。文件亦提到,有圍繞時事的「政治諷刺節目」對警方作惡意的描繪。
指引:避免採用「擺空櫈」以示某人拒絕參與節目
文件又提醒港台製作人員,當目標受訪者拒絕就一關乎公眾利益的事項接受訪問,而觀眾和聽眾在情理上期望他回應或答辯時,製作人員應有準備在節目中作出類似下列聲明:「我們曾邀請某先生(或女士)參與本節目,但遭拒絕」,而避免採用「擺空櫈」以示某人拒絕參與節目的手法。
翻查資料,2012 年反國教事件中時,《城市論壇》曾邀請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及開展國教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出席節目,但兩人均沒有出席,製作團隊遂留下名牌及空櫈。
記協主席陳朗昇說,事實上具爭議性的公共事務節目,都已全被終止製作,認為港台此舉是提醒員工,不會再容許製作相關節目內容,「過往已經做過呢啲嘢,喺頭條新聞、左右紅藍綠已經做咗啦,你哋之後都唔好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