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音樂大師系列:廖國敏 | 樂季壓軸 (相片來源:港樂網頁)

廖國敏在這個樂季開首已不斷來回香港,隔離與指揮。自被委任為「香港管弦樂團」(港樂)駐團指揮後,不經不覺已到了本樂季的尾聲。在最後一套節目裡,他邀請了三位音樂家擔任獨奏,有已成為師姐級的舞台新貴,也有初出茅蘆的後起之秀。節目的安排上,亦老少咸宜,皆大歡喜。而最令觀眾驚喜的是,他自己還擔任了鋼琴獨奏的部分!筆者聽的是最後一場的演出。

音樂會的上半場,可謂比才的《卡門》的天下,打頭陣的是《卡門》第一組曲。這次樂團敲擊樂組請來了幾位特約樂手擔任演出。廖國敏採取的為一般較大路的普遍速度,所以一開始已讓人聽得舒服。節奏強勁的第二段《阿拉貢舞曲》,廖國敏帶領團員演奏的氛圍豪邁而不粗鄙,木管組的演出非常優雅,尤其是雙簧管獨奏韋爾遜(Michael Wilson),旋律與音色的演繹,把充滿舞蹈感覺的嬌艷線條掌握得非常漂亮。而為著演繹上的共同性,廖國敏在《間奏曲》中,少有讓擔任獨奏的首席自由發揮。長笛首席史德琳(Megan Sterling)的高貴演奏,顯然並未有受到指揮的穩定拍子而局限,她自然而柔美的表現,完全可以說是感動人心;而單簧管首席史安祖(Andrew Simon)接續的對答,在演繹上與史德琳的風格非常合拍,更加多了一份恍如安撫前者的感覺,兩者的扶持與對話美得無話可說。而之後木管組個別的短句獨奏、弦樂組及木管組在守持之前樂曲的氣氛方面亦很動人。廖國敏在掌握樂句的張弛彈性上,亦相當自然。豎琴獨奏譚懷理一開始已為團員帶出了一個從容而優美的伴奏氣質。在《賽吉利亞舞曲》中,整體的舞蹈感覺亦非常好。巴松管在《阿而卡拉龍騎兵》對於具有幽默跳皮的主題,掌握得平穩而有趣。其他幾位木管獨奏的獨立性,相對較高。史安祖的單簧管演出,算是比較壯實而有別於其他人的風格。在最後的《鬥牛勇士進行曲》,整體的表現非常齊整,而且非常振奮人心,而在中段柔和的弦樂對比裡,無論色彩或造句亦相當漂亮。廖國敏與團員在掌握整套作品的玩味性,相當不錯。

女高音在《卡門》的〈我無所畏懼〉裡的演出,似乎都傾向於較為剛強,我當年最喜歡的錄音為Katia Ricciarelli的版本,卻頗有溫婉小女人的可憐味道,但後來也發覺她在現場演出的影片裡,也是表現得較為「硬淨」。鄺勵齡當晚的表現,剛好在兩者之間,溫柔與剛烈兼備,音色與音量的幅度變化頗大,反映出作品中角色內心的矛盾與複雜心態。而她在下半場演出威爾第(Verdi)《命運之力》裡的〈主賜平安〉,更是筆者最期待的演出。筆者少有研究歌劇,但對於幾十年前音樂圈,常有討論華格納式或威爾第式女高音的類型問題,依然有些印象。鄺勵齡漂亮而光潤的美聲唱腔,往往給人一種非常舒服的抒情感覺,但她亦同時兼備帶有爆發而穿透的力量。當晚演出這首作品,在開首音域較廣的樂句中,已感受到她聲音投射的穩定性。而之後她在掌握音量的變化上,線條亦極其優美,感情的對比亦非常明朗,特別在低聲區更是迷人。整個演出音量不算強大,但在高音的力量亦具有足夠的氣魄及穿透力;演繹方面,感情的變化亦多,令作品的層次更深廣,從而增加了歌曲的抒情度,與激昂的部分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個人感覺,鄺勵齡在這首歌曲的表現,確實比之前本以為更適合她的〈我無所畏懼〉,在藝術與技巧的演繹上,更加出色而成功。

這場音樂會的其中一個焦點,為本港年青小提琴天才蘇千尋,演出兩首技巧艱深的著名作品。在技巧方面,蘇千尋差不多已能完美地駕馭所有技術,琴音亦甜美動人,揉音的幅度亦足夠而實在。當晚首先演出威克斯曼(Waxman)的《卡門幻想曲》。在這首一開始已頗為狂野的炫技作品裡,蘇千尋的氣魄顯然不足,而在運弓的力量及幅度變化方面,亦相當柔弱,導致在演繹上,欠缺了適當的表達力及獨奏家的氣場,對比亦比預期少。不清楚她所用的聲音質素極高的小提琴,是否她所慣用的樂器,如果是未能適應的琴,在演奏上因為要有所遷就而成為絆腳石,這亦會是影響表現的重要因素。而在下半場聖桑(Saint-Saëns)的《引子及隨想輪旋曲》,除卻技巧要求,在這首無論色彩、元素、情緒都極為多變的作品中,相同的問題依然出現。指揮廖國敏把樂團的音量,在與獨奏合作的時候,壓到幾乎聽不到,讓獨奏有充分表現的機會;而他亦在小提琴獨奏時,嘗試用較為誇張的動作,給予蘇千尋在個人的音樂表現上更多的啟發。其實蘇千尋已擁有非常出色而乾淨準確的高技巧,但似乎在音樂的表達方面,還未能夠找到與人分享的樂趣,這亦是作為演奏家最重要及最困難的一環。個人的想法是,蘇千尋只要能在音樂修養上下苦功,將來的成就一定不止於此。

對於入場的小朋友觀眾來說,最期待的,大概莫過於能夠欣賞到自己喜愛動畫的電影音樂。這個樂季,作曲家久石讓(Joe Hisaishi)的專場音樂會取消了,但廖國敏依然在這套節目中,選奏了他的三首作品,並擔任當中的鋼琴獨奏。對於《禮儀師之奏鳴曲》這部電影,筆者當年看過影碟一次後,已不敢再重看。當中令人非常傷感的畫面,當時每次回想起來都會哭個不停,三個月都未能平復。幸而,電影的主題音樂卻很正面,而這次擔任大提琴獨奏的洪嘉揚,剛剛亦舉行過獨奏會。在這首技巧要求不高的樂曲裡,洪嘉揚對於歌唱的線條,掌握得相當不錯。他的琴音不算大,但音色的變化還是隨著樂曲的起伏,奏出頗為動人但卻淡淡然的味道。當樂曲發展至愉快的對比部分,其輕鬆的表達方式,亦能令人信服。樂團充滿積極情緒的演奏,簡單的表現,亦非常令人振奮。廖國敏在技巧簡單的兩首動畫樂曲《千與千尋》的〈某個夏日〉及《魔女宅急便》中,隨心的優美演奏,確實能令人放下煩憂,輕鬆地享受近乎流行歌曲般,令人容易接受的精簡形式當中,甚至比原創者的演奏,更多了一份輕柔的嫵媚。樂團首席王敬在《魔女宅急便》中的小提琴獨奏,與廖國敏的風格相應,不求有太多變化,但簡單的線條與清朗的琴音,已能表達到樂曲的多重色彩。

到了整晚的壓軸戲肉——白遼士(Berlioz)的《羅馬狂歡節》,可以說是全晚演奏得最完美又最出色的作品。廖國敏在節奏的處理上,不會太過精準,而是跟隨著不同的氣氛改變而作出適度的調節。團員在不同聲部之間的融合和層次,亦非常優秀。當中關尚峰的英國管獨奏片段,他率真的演繹,與其他大部分版本的抒情表現,有著很大的差異。不過,他帶來的愉悅氣氛,不但令人神往,更巧妙地配合並連接了樂團先前及隨後發展的演繹風格。弦樂對答亦確實漂亮。整體而言,全個樂團都在頂峰的狀態,銅管組與敲擊樂在尾聲所塑造出的輝煌色彩及漂亮和聲,更能表達到樂曲最令人興奮的氛圍。其實最重要的是,指揮在佈局及製造氣氛時,並沒有譁眾取寵,而是以頗為自然的演進,慢慢將音樂推進。

 

【後記】

Departures

這套節目有久石讓的《禮儀師之奏鳴曲》(Departures),而在這場充滿正能量的音樂會後,樂團亦宣佈一項快樂的departure,這場音樂會後,將有三位成員榮休。小提琴組的簡宏道、舞台經理陳國義和舞台及運輸主任蘇近邦,都是筆者從九十年代初聽港樂開始,每次都能在台上見到的成員。簡宏道優雅的行藏不在話下,陳國義和蘇近邦穿上禮服,精神奕奕挺直腰板地巡視舞台擺設,以及審視樂師狀態的專業形象,多年來已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之中。美中不足的是,這次不能近距離目睹他們在音樂會的最後一次「演出」了。不過根據港樂的新聞發佈,這場音樂會後兩個星期,大提琴組的李銘蘆已不幸病逝,筆者亦同樣在九十年代就看著他與樂團演出。這個消息卻是一項令人很傷感的departure。

音樂廳的太陽

這次筆者終於有機會坐在音樂廳的「山頂」最高處。那幾天每日都有酷熱天氣警告,晚上也不見得稍涼快,在「山頂」,亦像古人的傳說一樣,體驗了像十個太陽蓋頂的滋味,真希望當時有個后羿走出來把太陽射掉。在如此熾熱的天氣,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屋頂的幾個如火球一樣的巨型吊燈,在節目開始前、中場休息、散場時,都會完全盡開以得到最明亮的效果。不過,原來山頂座位的冷氣在熾熱的吊燈下,是完全不足夠的,因為接近屋頂,空氣也不算流通。希望場地管理方面,能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稍作調節,最直接的方法,大概就是調暗或關掉部分光源,令冷氣空調能發揮最佳效果,讓入場觀眾能舒舒服服地欣賞節目。

觀賞場次

節目︰太古音樂大師系列:廖國敏 | 樂季壓軸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3/7/2021

(原文刊登於 IATC,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