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世晚期新畿內亞部落或曾飼養「世上最危險鳥類」鶴鴕 比養雞早逾 9500 年
主要分佈於現今印尼、新畿內亞島與澳洲東北部的鶴鴕 (Cassowary) 雖然會主動避開人類,並以時速 50 公里逃走,但仍有「世上最危險鳥類」之稱,因為該種高 1.8 米、重 60 公斤的大型鳥類有領域性,且粗壯雙腿有鋒利如匕首的腳趾,可在踢腿時造成致命傷害。
最新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PNAS) 》的研究指,鶴鴕雖極為危險但早在 1.8 萬年前,人類已收集鶴鴕蛋並曾將之飼養,時間比養雞更早。
事實上,雜食性的鶴鴕對澳洲與新畿內亞島的熱帶雨林非常關鍵,許多植物例如多花海芒果 (Cerbera floribunda)都依靠牠們來發芽、傳播和施肥;而新畿內亞山區原住民部落社會抓鶴鴕雛鳥養大後食用,或是用在儀式中作為禮物交換。不過,因為棲息地受破壞,鶴鴕的其中兩個種都已成為瀕危物種。
是次研究原本是了解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人類如何管理巴布亞新畿內亞山區熱帶雨林資源,並收集了包括蛋殼的化石。團隊發現當時的人所收集的鶴鴕蛋遠多於捕獵成年鶴鴕。另外,團隊認為該些鶴鴕均為侏鶴鴕 (Casuarius bennetti) ,體型相對其他種為細,成年侏鶴鴕只有 20 公斤左右。
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學家 Kristina Douglass 領導的團隊首先以鴕鳥蛋的 3D 顯微鏡圖像,建構了蛋殼發育模型,以識別不同時間的關鍵特徵。當模型在其他鳥類中測試成功後,團隊將之應用於由新西蘭考古學家 Susan Bulmer 收集、存放於巴布亞新畿內亞國家博物館和藝術畫廊的 1,000 多個鶴鴕蛋殼碎片。
或曾煮食鶴鴕胚胎
Douglass 指出,很多蛋殼都是來自較後期的蛋,即是說當時的人在鶴鴕胚胎完全形成四肢、喙、爪和羽毛的階段故意收集鶴鴕蛋,可能是食用該些含胚胎的所謂「鴨仔蛋 (Balut) 」,或是用以孵化鶴鴕。團隊指出,部份蛋殼確實有被燒、煮過的痕跡,但通常是胚胎仍在早期發育的階段;至於更接近孵化的蛋殼碎片,則鮮有煮過的痕跡,因此推斷巴布亞新畿內亞群族曾人工孵出鶴鴕,行為更是在雞被馴化之前數千年出現。
根據現有遺傳證據,雞大約在 9,500 年前被人類馴化。雖然人類成功馴養鶴鴕的可能性極小,但這是目前已知最早人類飼養鳥類的例子。
無參與研究的紐約亨特學院考古學家 Megan Hicks 向《紐約時報》表示,發現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已知的馴化動物時間線和地理。
大約 4.2 萬年前,人類到達了新畿內亞島一帶地區;與後來的農業影響相比,狩獵採集群族被認為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是次研究則表明,狩獵採集群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周圍環境。團隊在報告指:「許多原住民代代相傳的知識,表明傳統土地擁有者及其祖先有意和密集地改進廣闊的環境,在某些情況下已有數千年之久。」
在世界各地,大多數平胸鳥類 (Ratitae) 即包括鴕鳥和象鳥 (Aepyornis maximus) 在內的大型無飛行能力的鳥類,在人類到達其棲息地後不久就滅絕,鶴鴕至今仍是罕見的例外。團隊認為是次研究也可以幫助理解為何許多平胸鳥類未能存活。
來源:
Science Alert, Ancient Humans Tended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Birds, Because of Course We Did, 29 September 2021
報告:
Douglass, K., Gaffney, D., Feo, T.J. & et al. (2021). Late Pleistocene/Early Holocene sites in the montane forests of New Guinea yield early record of cassowary hunting and egg harvesting. PNAS October 5, 2021 118 (40) e2100117118. doi: 10.1073/pnas.2100117118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