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殖民無間道》、跟學生種田 培育羅冠聰等社運人 徒弟:香港只有一位羅永生和許寶強
文化研究學者羅永生和許寶強在 2017 年已離任嶺大全職教席,其後轉為客席教授,今年 9 月,嶺大證實他們的客席合約亦已完結。兩人在嶺大任教逾 20 年,教出羅冠聰等多位政界知名畢業生。學生說兩人善於身教,願意花時間跟同學解惑,而在「港區國安法」時代下,他們繼續發聲撰文,展現出知識份子應有的熱誠和勇氣。
執教逾廿年 教出多位政界社運名人
筆名「安徒」的羅永生曾於 1983 年任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多年研究殖民歷史文化研究及文化政策,寫下《殖民無間道》等經典著作,書中以臥底電影《無間道》情緒和結構,解讀香港百多年的殖民地歷史,他過去提出以香港人為主體和解殖等重要政治理論,為香港社會運動發展寫下重要基礎。自 1993 年起,羅永生就在嶺大任教,2017 年退休後成為客席教授。
課堂以外,他不時就社會議題發聲,「港區國安法」落實後,他仍敢於繼績撰文議政,直指「港區國安法」落實和「完善」選舉制度後,「回歸」以來一直持續的民主化步伐爭議畫上休止符。
許寶強主修政治經濟學,20 多年來他可以說是走遍了嶺大,最初在嶺大翻譯系,後來又轉至通識教育學院,慢慢又到文化研究。許寶強素來敢於就社會事件發聲,他與羅永生在雨傘運動時譴責過警方發催淚彈。後來於 2019 年,他更擔任 612 人道支援基金的信託人,基金支援反修例運動受傷及被控的人士。
無論是兩人在課堂上的論述,以至課後他們的言行身教,皆影響一代又一代學子。嶺大文化研究系過去教出很多投入社運的學生,例如是前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因民主派初選案被關押的前新民主同盟成員鍾錦麟,和前工黨副主席鄭司律等。
周思中:許寶強願花時間為學生解惑
香港獨立媒體創辦人之一周思中,曾在嶺大攻讀文化研究碩士和博士,他寫的博士論文《漫長的八十年代 : 蔬菜、菜農與香港構成》,第二顧問教授 (advisor) 正是許寶強。
「我受許寶(許寶強)影響實在太多,唔知由邊度講起…,」周思中升大學時,在書展裡看過許寶強和一眾嶺大文研學者的一系列翻譯著作,給他上了一課震撼教育,於是他在中大讀完學士課程, 2004 年就跑去報讀嶺大文研碩士,從當初「久仰大名」,到真正認識了許寶強。
「我以前 undergrad 讀中大,其實老師同學生關係已經好close,但嚟到嶺南先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他說嶺南像小國寡民,本科9位老師對30位學生,有很多學生對人生和社會有問號,許寶強就特別有耐性,會花非常多時間跟學生詳談解惑。而他跟許寶強聊天的次數已數之不盡,許寶強教導他在日常生活中思考。
周思中說許寶強在這十多年整個研究方向轉至香港教育上,而他的教學風格十分重視啟發、教育和灌輸學生,「聽學生說話, 喺佢哋身上發掘相關問題,之後繼續去思考同研究,呢啲全部都花咗好多時間心機去develop(發展)。」周思中說,許寶強知道何謂好的研究和書寫,但他總會有方法令那件事在他身上走出來,而不是強加在他的身上。
學生視許寶強為貼地教授
周思中形容,許寶強為人「貼地到爆」,他小時住過唐樓,了解時政脈絡,還會親身落地耕種。陳景輝稱,周思中是許寶強的大弟子,不過在種田方面,許寶強也曾說周思中才是他的老師。「一個離地嘅人唔會操作呢啲事,佢從頭到尾都係一個,希望用知識去改善我哋所企緊、坐緊、瞓緊、工作緊個啲土壤。」
許寶強、羅永生與葉蔭聰,都曾被視為嶺大文化研究的重要「指標」,如今三人均已離開嶺大,結束多年嶺大教學生涯。周思中感歎可惜,稱三人影響香港社會運動,不只社運前線,甚至在社福界、教育界,甚至乎教會,都有人受他們的影響。
周思中認為文化研究科是「殺不死的」,相信香港還有好老師,但三人離開嶺南,將是大學的損失,「聰哥(葉蔭聰)唔會因為冇嶺南份工,就停止對學問嘅追求同興趣,生哥(羅永生)同許寶都係一樣,個唔同就係嶺南冇咗呢啲老師。」他相信嶺大會繼續尋覓好老師,但「香港只有一個羅永生、許寶強同葉蔭聰」。
危機下繼續寫文章 教人反思信念
曾參與保衛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反高鐵的陳景輝,曾在 2007 年至 2008 年修讀嶺大文化研究,上過羅永生和許寶強的課。對他來說,兩人的影響力不單困在學院裡,反而是課堂之後,他們教會大家作為公民要謙卑地思考。
陳景輝說兩人的理論對香港社會有一定影響,他舉例說,羅永生的「香港人主體」論述,剖釋如何在殖民地中尋求自主,「解殖」在回歸之後都尚未完成。
兩位學者教曉他的,是不要停止思考,就算擁有一個信念,也要常去思考它,「佢哋教我嘅不單只係信念,反而係對信念嘅嚴肅思考。當你信一件事,你唔係唔去『思』。」陳景輝說。
陳景輝說,自己以往主要在公開論壇和閱讀他們的著作和文章,去認識他們。陳景輝指雖然現在他們現在還有寫文章,跟以前看似在做同一件事,但其實環境已令事件的意義變得不同。「自由主義嘅氣氛已經結束,喺種種危機下,佢哋唔只係同溫層一齊思考,而係面向公眾。佢哋知道宜家嘅代價係更深入同更沉重。」
他批評嶺南大學向權力交付了自己本該忠於的思想和知識靈魂,「令人對大學非常失望」。他續指,羅許二人和葉蔭聰位三老師多年來,無論社會氣氛是輕鬆抑或像當下般高壓,一直都表現出知識分子和學人該有的,在公眾前勇於思想和發言的熱誠和勇氣,「這或許是他們的罪名,但卻是絕無愧於公共和知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