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德國自由民主黨提案通過,將黨內大選文宣中關於『一中政策』的文字刪除,黨部外交政策發言人Bijan Djir-Sarai表示:『我們從香港事件的發展中得出很多新的教訓,(黨部關於取消一中政策)是為了清楚地讓北京知道,破壞香港人權的事件,一定會有它要付出的代價。』(但是同時,根據路透社記者表示,黨部也表示這樣的宣示不是為了要承認台灣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看起來,FDP在做出這樣的提案時,其實也保留了德國人,政治人的保守和中立。

當然,這也可能和FDP為接下來九月的選舉鋪路有關。

目前(2021年三月份資料)德國各黨派占國會席次。資料來源:德國國會網站 

德國的國會長期以來是由SPD和CDU-CSU兩大黨掌握。從2000年以來,SPD漸漸式微,CDU 的梅克爾也從2005年起擔任德國總理至今,SPD雖仍保持著第二大黨的地位,但和CDU的差距沒有縮小太多過。 (請見圖,看慣數字的人會說兩大黨像大牌走勢,一起升也一起跌)。和『大盤走勢』正好相反的就是這次通過刪除一中政策的FDP自由民主黨,從圖中可以看到當兩大黨聲勢走低的時候FDP聲勢就走高,反之亦然。這是一個還滿有趣的觀察,市調顯示目前FDP的支持度有12%,如果照這個情勢繼續走下去,在今年九月的選舉後也很有可能變成國會第三大黨。如果SPD現在20%的走勢繼續往下掉(有新民調顯示目前支持率只剩16%),也許FDP距離執政的可能性也就會越來越高。

但是看到FDP的前景,就不能不提Grüne(綠黨)和AfD。同樣的一份民調顯示出綠黨因為這兩年的氣候變遷和環境問題高漲,支持率從原本持平的9-10%,躍升為現在的將近20%,如果把這個變化考慮進來,以經濟和社會自由為主張的FDP不一定夠引起足夠的共鳴,反而可能會有點像AfD現階段的處境。

AfD在2017藉時機之力一躍成為德國第三大黨,第一次參與國會選舉就獲得12.6%的支持率。實際是因為2015-2017年間,德國湧進大量難民,造成許多工作和社會問題,AfD藉此時機擴大,成為『愛國派』,要減少難民,保護德國人本身的工作和教育機會,難民問題嚴重到讓AfD在成立後八年,即成為德國第三大黨。但是,當難民問題漸漸得到控管,德國人的『愛國主義』長期和所謂的獨立自由開放的社會信念相悖,造成AfD也無法再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目前的支持率反而還有些下滑。

歷年來各黨派戰德國國會席次。原始資料來源:德國民調中心

FDP長期支持經濟和社會自由,香港事件期間和黃之鋒也有過直接對談,並採取強力支持立場。我很可以想像,在國際上一片對中國人權問題的討伐聲不段的情況下,FDP可以在這次的大選中有一定程度的表現。但是同時,我們反過來看,就連在1949二次大戰後才成立的德國自民主黨,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對所謂的『一中政策』有質疑,另外兩大黨,(或三大黨)長期執政下的德國,真的有一天會放棄所謂的一中政策,轉而對台灣友好嗎?我自己是持懷疑態度。如果台灣人對美國的支持都懷有這麼高的質疑,德國一個第三(甚或第四大黨)的執政策略,對台灣真正可以帶來的實際影幫助我覺得有限。

當然,象徵意義還是存在的。從德國一直以來作為歐洲的權力中心。墨卡托中國研究所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自2013年以來德國和歐洲嘴大的詹們研究中國的智庫。)也觀察到從過去幾年來德國由於長期依賴中國市場,對中國政府違反國際習慣的行為,一直採取的中立不批評角度,到最近這兩年人權議題高起,全球撻伐下,德國總理梅克爾『不得不』做出的較為嚴厲的指責。今年四月七日,梅克爾和習近平透過電話,希望可以降低中德之間的緊張關係,並為長期的合作方式進行討論。但是在電話之後,中國長期想要『利用』歐洲向世界推廣其『愛國』的策略,並沒有能夠說服歐洲可以和中國建立長期合作發展模式。(參見這裡)。

德國,甚或歐洲,對台灣政策雖然不會在短期內有所大幅度的改變,但是,先不論今年九月德國大選結果為何,我們當然主張和一向對台灣友好的民主自由黨繼續保持緊密關係,每一小步的動作,都是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