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著方格子的定期專欄,整理資料中有一些感慨,就在這篇講一講好了。

過去留下的軍事資料,太過古老的接近英雄史詩,接近事實的部分不多,但多少可以從中看到一些關鍵。像是亞歷山大的政治手腕不比軍事差,怎樣維持數萬大軍移動,這些都比擊敗大流士精彩。這也不是說高加米拉戰役就不精彩,只是就筆者而言,戰場的耀眼表現,總是有事前準備。

其他的不說,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將領分割了帝國,每一人皆為一方之霸。這就不是開玩笑的,意思是這些都足以擔任龐大帝國皇帝的高手,都是亞歷山大帶出來的。無疑的,亞歷山大是成功者,而他有那些失敗的地方?這也很值得去探討,只是時間久遠,史詩敘述沖淡了不少痕跡。

筆者比較感到有趣的,是近代的拿破崙,各位聽到拿破崙,心裡想起的是什麼?就筆者這個年紀的,應該就是「滑鐵盧」三個字。各位心中響起的曲調,是成功者的樂章,還是失敗者的哀曲?這個就難說了。

英雄能否論成敗──重點是你想了解嗎?

Jacques-Louis David,《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局部)

就較為人知的戰役,拿破崙似乎是征俄大敗、輸了萊比錫、慘敗於滑鐵盧。這聽來就是失敗者對吧,但實際上拿破崙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參加數十場大型戰役,勝率超過八成(註),他是一路擊敗各國大軍,才成為法國救國英雄,讓士兵甘願為他犧牲、願意奉他為皇帝的。

但想想台灣的一般教育也蠻有趣的,拿破崙這個以一人之力改變了全歐洲,乃至於世界歷史的人物,在我們課本上沒幾頁,也沒多大的探討。其他方面就不詳述,在軍事上拿破崙戰爭幾乎是改寫了教科書,把各種現代戰爭的基礎打下。

筆者個人經歷,身邊的人提到拿破崙,大概知道他曾經是法國皇帝,好像很會打仗,然後慘敗在滑鐵盧,態度傾向於負面。要說親友這些一般人,會對哪種人有好感,大概是從頭贏到尾的那種,然後當了國王皇帝,治國一把罩的全能人物。(個人是覺得,小說蠻多這種開掛的例子,但現實會有這種人……?)

欸,怎麼說呢,近一步解釋,很多人還不見得想聽下去,似乎對失敗有一種本能上的厭惡,覺得不聽就好。

基本上,征俄大敗算拿破崙自己的錯,萊比錫之役算是被各國圍毆,將近兩倍的兵力差被圍爐。滑鐵盧則是遇到威靈頓,戰場拉鋸不下,直到普魯士援軍抵達,壓垮了法軍防線跟士氣。除此以外,他生涯數十場戰役,險中求勝、以寡擊眾、反敗為勝的例子可不少,並非是聚集大軍輾壓過去就算了。相反的,拿破崙的敵人若沒有聚集更多的軍隊,幾乎就是被壓著打。

筆者想說的是,雖然我們做戰略研究的很熟這些,但一般人了解的卻不多,如果成功者值得學習,那麼第二次反法同盟,法國怎樣擊敗奧地利的戰役,同樣讓人讚賞。只不過,每當筆者想要稍微解釋一下,包括三皇會戰(奧斯特利茨戰役)在內,拿皇表現出的臨場應變,下達命令的果敢,以及大軍團調動的戰略表現,通常得到的都是不耐煩,還遇過直接說「對失敗者幹嘛管那麼多」。

嗯,那麼來談談萊比錫跟滑鐵盧吧,讓我們來看看勝利方怎樣擊敗不可一世的拿破崙……還是沒興趣,總之贏了就是贏了,細節不重要也不想知道。

……….好吧XD

越修正越痛快,了解自己的缺漏與渺小

年輕的時候,看這些戰史,研究過去的君王將領怎樣指揮大軍,看到的都是一個個「方塊」,跟玩遊戲一樣痛快。長大一點後,開始對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有更深入的興趣,每幾年就重新翻掉自己過去的認知,這種感覺更加痛快。

編:看「方塊」入門就像這樣(坎尼會戰初期雙方陣形布局)

越是細微,越是有趣。

別人不敢說,筆者自己感到興趣的是,軍事改革是要怎樣落實到每一個士兵?招募來的軍官,怎樣讓士兵服氣?如何讓數學家變成優秀的後勤大師,又怎樣調度國內生產,保證前線的軍需無虞?書上一小段,往往得看當代其他領域的資料才能窺見一二。

尤其在自己也混過業界,教過幾年書後,就對所謂的教育訓練、產業運作有更實際的見解,回過頭來看這些過去的案例,每一個都可以重寫幾萬字的心得。說真的啦,做這種研究蠻快樂的,從中了解到當代的人怎樣擺平人事問題,推測如何設立中層組織,又如何影響到整體國家戰略。

就算想的都是錯的,思考的過程倒是很有趣,因為有太多可以用到現代上。在這個層次上,就會發現過去自己寫的巨觀類,誤解之處不少,導致理論看來可行,真的寫計畫就窒礙難行。

是的,自己把各種想法,不管是改革還是推動每件事,都寫一個簡略的專案,很快就會發現破洞在哪裡,又該怎樣修正,漏了哪些需要補足的。

最後,就會開開心心的,對自己是個廢物,再次的得到驗證。

是又如何?人本來就很渺小的。


  • 編註:網路上有網友計算,根據《軍事歷史戰爭辭典,1618-1905》(Militär-historisches Kriegs-Lexikon,1618-1905)的紀錄,包括後期幾場知名的關鍵敗戰在內,拿破崙生涯74戰62勝,勝率83%(而且這是一直被「反法同盟」包圍網圍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