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完學測後接觸了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識嗎?》,我瘋狂地對意識產生興趣
從此愛上讀意識、認知相關的書籍和文章,也喜歡在任何關於意識的演講上問:

「教授您好,請問意識是什麼呢?」

蒲慕明院士說:
「跟腦區的活化有關,意識並沒有像之前想的那麼神秘了。」
焦傳金老師說:
「意識是程度上的差別,不是一個全有全無的概念。」

--

今天讀書會學長分享的paper 《 Dimensions of Animal Consciousness
內容說的就是關於我們要如何「定義意識」,很多關於意識的標準都從人類的研究衍伸而來,然而研究人類跟研究其他物種有一個極大的差別,那就是「我們無法互相溝通」。另外,定義無法表達自我意見的人的意識也充滿模糊空間。

2012 年發表的 《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
也闡述了我們應該重視關於非人動物的意識研究

因為上述的原因,不應使用單純標準判斷具備意識與否漸日受到重視,例如只以清醒程度判斷植物人意識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很多研究發現雖然植物人因為重度癱瘓無法自由表達想法,腦波紀錄卻顯示他們確實還有跟外界的刺激互動。

E

--

本篇作者對意識架構提出五個我們該注意的維度
1. Perceptual richness ( p-richness )
2. Evaluative richness ( e-richness )
3. Integration at a time ( unity )
4. Across time ( temporality )
5. Self - consciousness ( selfhood )

這個理論稱為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

第一點是關於感知能力的描述,身體配備的程度差別會影響到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獲取資訊的能力。

第二點則可認知為類似人的情緒 ( Emotion ) ,是動物判斷好惡的標準跟程度,表現出動物意識的處理結果。

第三點是我覺得最有趣的維度,在接受外界資訊的時候,人類大腦會自動統合成一個觀點 ( Unified perspective )。

在這方面最著名的研究是在「裂腦症」上,每本書都會提到,從前治療癲癇的方法是切斷胼胝體(左右腦的連結處),這些病患雖然成功的減輕了癲癇症狀,但當他們只以左眼看物體時,卻會說看不到?

這是因為語言區位於左腦,而左眼訊號是傳到右腦,當左右腦訊號不能接通時,所以就會發生這種看到卻說不出來的狀況。

但像這樣的狀態,我們可以說有兩個觀點存在一個人的腦裡嗎? 除此之外,可以半腦睡眠 ( Unihemipheric sleep )、有多個神經節的動物,是否存在多重觀點 ( Multiple perspective )?

--

第四點則是關於時間資訊累加的理解,得以明白一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最後的第五點也是大家熱議的重點「自我意識」,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哪裡、知道自己是自己,也有著名的鏡像自我認知實驗。

--

這個理論當然仍存在著許多挑戰,例如:
1. 需要正確的分析方法定義每個維度的程度。
2. 維度間的定義差距要更加明確,或許未來還會增加或減少。
3. 增加不同物種間的比較,這對跨種來說相當重要。

--

最後
我們要如何探討無法溝通的動物意識呢?
文章內容提到兩個研究方向:
1. Neuron:藉由毀損神經元,比較與正常狀態對刺激的反應差別。
2. Cognition:藉由改變刺激,連結認知跟行為的關係。
這些成果都能讓人對不同物種具備的意識程度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