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 Review paper,內容討論到近年來頭足類認知行為研究百花齊放,而作者認為這些 paper 對於複雜認知的解釋過於樂觀,近似於一種看到奇聞軼事的概念。

「哇!我的花枝會幹嘛幹嘛,這實在太酷了吧!」

對於這般的理論解釋,作者認為某方面來說是超譯了這些頭足類的認知行為,研究所提到的那些複雜行為很多或可以較為簡單的機制說明。

舉例來說:
假設研究認為烏賊能夠推理因果關係 (causal reasoing)
但實際上那個行為或許用簡單的反射就能解釋

這可能讓你覺得不太酷,而且研究動物行為怎麼搞得像在討論哲學,但對於科學來說,我覺得是相當重要的。畢竟嚴謹的理論跟實驗支持才能顯示世界真正的運作模式,應該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研究其實是在寫童話故事吧

因此作者提出設計複雜認知行為實驗的三步驟:
1) 理清生態行為跟複雜認知行為間的真正關係
2) 立定辨識該複雜行為的準則
3) 排除任何存在的較簡單解釋(如上述例子中的反射)

只有在簡單機制無法完整解釋,對複雜行為的推論才成立

謝謝學姊今天的分享
這是一篇對思考研究很有幫助的論文
可以想見將來要發 paper 需要燒的大腦更多了吧?

----

【懶人包結束,底下是其他內容】
關於複雜認知行為的演化,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項目,而且在靈長類跟鳥類早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演化出了這樣的能力?又有哪些物種可展現類似的能力?

這邊推薦大家去看兩本書:

1) 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

E

2) 鳥的天賦

E

裡面對於相關的研究論述得很詳細,而且「真的」不會無聊

這兩大類動物早在很久以前就分家了,而且大腦結構也非常不同,然而卻存在一些相似的認知能力,研究者認為這是趨同演化 (Convergent evolution) 的結果

而演化出這些複雜認知能力的可能驅動壓力有二
1)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hypothesis:面對自然環境多樣多變的生存壓力而來
2) Social intelligence hypothesis:因應社會群體關係的複雜性而生

講到這邊,究竟跟我們的頭足類朋友有什麼關係?

因為這些沒有脊椎的動物同樣也可能具備一些複雜的認知行為!

雖然說前段的筆記內容提到很多研究可能有點超譯
但仍有很好的研究顯示頭足類動物有相當靈活且比很多物種還要複雜的認知行為

用頭足類動物進行實驗還有這些好處:
1) 因為他們多非群居動物,所以設計一些行為實驗時更容易排除群體的影響
2) 他們在自然環境、群體中同樣遭遇相當多樣的挑戰
3) 廣泛分布的頭足類動物有助於讓我們檢視不同自然環境壓力的影響
4) 靈長類大腦跟軟體動物的差距極大,但頭足綱的大腦又比其他軟體動物跟脊椎動物更為相像

由於種種原因,頭足類很適合用來進行複雜的認知行為研究!
對我們理解認知行為的演化很有幫助

頭足類是很好認知模型

我想,我知道下次寫計畫該寫些什麼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