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要怎麼上來?」「怎樣才能跟異性比較快認識?」「為什麼感情會變淡?」這是來自宜蘭南澳某國小學生,對「情感」產生的種種好奇。

事實上,孩子的問題可不只這些。108課綱上路後,「適性揚才,終身教育」的核心精神,寄望學生對自身潛能、興趣、生活周遭有所探索,學校自然必須有相應的教學計畫。由扣扣老師陳子倢領軍、長期關注大南澳地區的「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自去年底起,與雜學校的國發會「提升教育新創數位能量」計畫合作,試著從108課綱出發,媒合合適的教育創新團隊,為南澳的學生、師長,完備情感、土地、冒險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小人小學創辦人陳子倢,致力陪伴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高雄美濃、新竹尖石等偏鄉地區,都有她的足跡。2018年,她轉進南澳,並於創立隔年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在與家戶訪談中,抽絲剝繭出當地問題。

 「扣扣老師深耕南澳很久,很清楚當地情形,過去累積的經驗,讓她清楚如何與學校互動、連結,」雜學校創辦人兼校長蘇仰志觀察。

偏鄉孩子不缺硬體 缺開闊視野的機會

根據統計,台灣偏鄉單親和隔代教養的比率高達61.5%,暑假孩子沒人接送的比例則達55%,有74.1%的孩子一輩子沒補過習。對此,陳子倢認為,在外界豐富的資源挹注下,偏鄉其實不缺筆電、平板等硬體,關鍵還是受到家庭功能不全的影響,導致孩子自主學習能力不佳,並缺乏升學意願。

 「南澳的孩子很務實,對未來沒有期待,以後的夢想可能就是當超商店員、去賣烏醋麵。而且青少女普遍早婚,高中畢業後的下個選項,就是進入家庭,」她舉例,今年有15個高中應屆畢業女生,只有四個要繼續升學。

 另一方面,學校也有自己的問題。陳子倢觀察,當地老師通常是搭火車從宜蘭、羅東等外地鄉鎮前往南澳上班,日日舟車勞頓、辛勤奔波,會削弱老師的熱情,也讓師資流動率偏高。對於108課綱的特色課程設計,學校因為沒有合適的教師,往往是束手無策,像是青春期的學生需要情感教育,男老師卻不知道如何與學生展開對話,即便學校想邀請網紅老師前來開課,「但那些老師願意來嗎?來了後又真的符合南澳的需求嗎?」她拋出疑問,「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了解地方需求後,擔任樞紐中心、策展人的角色,找出哪個團隊適合這裡。」

 針對108課綱,偏鄉需要引進好的團隊與內容,而這次籿苗與雜學校合作,引入合適的10組教育創新團隊,便是一次嘗試,「在孩子的成長線來說,每一個團隊的方案、內容,都只是一個逗點,我們需要很多團隊將逗點串連,這才叫『孩子的學習過程』,」陳子倢說。

依照當地學校需求 對症下藥引入團隊

想串連逗點,必須找到問題、對症下藥,因此,團隊實際授課前,籿苗先邀請了雜學校、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和10組團隊,親自前往南澳,辦了場共識營,目的在與當地學校對焦,討論要解決哪些問題、能如何解決。

 畢竟,光是一個情感教育,面向就不如字面上單一。在後來的教學上,情感教育被細分為三大層次授課,小人小學與學生談的是「自我價值」;台灣第一個以月經為議題出發的非營利組織「小紅帽」,負責青少女衛生教育,教女孩如何使用衛生棉;家庭教育團隊「雞湯來了」,則和學生聊關係界線,回應各種與情感有關的稀奇古怪問題。


又或者是為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打造的登山課,由著名山岳作家雪羊擔任講師,除了分享登山裝備、知識,還實際帶領孩子進到南澳山林,加深孩子對山林的印象,並認識家鄉的土地與生物。為了讓當地教師擁有山林教育的能力,雪羊也進行師培課程,藉由帶老師上山,將實際進行山林教育時,需要注意的面向一一拆解,師長透過親身參與體驗,對山林有更深刻的認識,回去才能內化產出適合學生的教案。


同時,這對想發展登山旅遊行程,活化在地產業的學校、家長,也是一次好的學習機會,「我們等於是給予系統性方法支持,陪伴學校發展與在地相關的內容,」陳子倢指出。


能與專業團隊對接,學校普遍是舉雙手雙腳贊成,包括南澳、東澳、蓬萊等各個國小,皆一同參與此次計畫,學生更是知識與樂趣兼得。陳子倢另外提到,她特別關心10支團隊在這次計畫中的收穫,她認為,團隊與學校合作時,也能學習將自身內容化為教案的經驗,之後要去與其他鄉鎮的學校合作,會更事半功倍。

 「台灣許多偏鄉都有類似需求,這次我們把典範做出來,日後其他鄉鎮就都可以參考了,」對陳子倢來說,這是她最心心念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