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一元一次方程式(下)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 個人因素
- 社經背景
-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最後,一元一次的應用題,這大概是最痛苦的地方,要把現象代換成數學式,很難。
依照經驗,多半都要透過大量練習去抓到那個感覺。再說一次,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是人生經驗比小孩多很多,才會覺得把現象用數字描述不難。
把現象代換成數學式,可以從小培養
範例:小明走路速率平均每分鐘30公尺,學校距離小明家300公尺,請問他要走路幾分鐘才會到?
「Warning!!!第一次不要直接代公式,千萬不要!」
解:我們不知道,要求的是時間,所以未知數是時間,故假設時間為x。
列表可知,時間x若等於1到10分鐘的情況下,行走距離如上表,故需要10分鐘。從表格可以知道,距離等於速率乘以時間,列出式子:
距離=速率╳時間
在這一題裡面,距離300公尺,速率每分鐘30公尺,時間設為未知數x:
也就是說,筆者希望各位,在還沒有正式教理化的速率前,從小學開始,如果分數的運算可以,儘量用這種辦法,讓小朋友早點知道「公式」怎麼來的。透過觀察、實驗、歸納來的,不是老師說這樣你給我背。
如果你家寶貝還在小學1、2年級,可以這樣教他:
「速率30公尺/分鐘,就是每1分鐘可以前進30公尺,所以2分鐘走了60公尺,3分鐘90公尺……」
不要教公式,教現象,順便讓他熟悉乘法,久了上中高年級,自然就比較會舉一反三,對老師講解的各種數學、自然定理,能快速掌握。
如果他已經國一,那麼就把上面這個小學生都可以唸出來的部分,請他講解看看,提示幾次、練習幾次還是講不出來,就是「不懂」。家長要擔心的,是基礎不好,不是現在分數很低。
筆者可以跟家長保證,成績很好的小朋友,扣掉資優天才的部分,絕大多數都是家長在小學時,透過身教言教,或是家庭教育素養較好,早就把這些基礎部分生活化到很習慣的程度。
當前國中數理科教育雖然力求簡潔,讓更多人可以打下基礎,但現實來說要到全體學生七、八成以上都做得到,還是很難。不過已經從聯考年代只有一成的人懂,變成現在五成的人還算了解,不錯了啦。
應用題常見類型:看懂題目、列出算式,脫不了練習
接下來把一些常見的應用問題列出,讓家長知道怎樣回答學生的困擾。
範例:哥哥的零用錢是妹妹的兩倍,妹妹的零用錢比弟弟多50元,已知弟弟有200元,請問哥哥有多少零用錢?
解:在這邊有兩個人不知道零用錢多少,所以不管假設哥哥還是妹妹的零用錢為x,結果都是一樣的,解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