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才是創作者」?這話可能沒錯
這兩天,我的許多ig朋友在轉傳這篇貼文:「免費的創作者」。
它的大意是:
有一個圖文插畫家bailee_story,擅長接受網友的故事作成似顏繪。有讀者私訊他,說想要將故事給他當題材作成似顏繪,卻不能接受他開口收費。
為什麼傾訴心事要收費啊?這本質上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
尤其是你畫的圖,為什麼一張要收幾千塊?
關於這個提問,bailee_story的回覆是:
當人們說出「才花幾分鐘畫張圖就收幾千塊」時,其實忽略了創作背後難以被估計的成本。
什麼是成本呢?以餐廳來說,水電瓦斯、店租人事、食物原料這些會是比較容易看得見、大家也大概能想像的成本。
但是創作的成本通常會是:練習時間、失敗的經驗、從讀者口中得到的回饋與修正等等,這些事情很難在第一時間讓陌生的讀者看見。
我總不能每遇到一個客人都說:「這張似顏繪背後可是我練習了6年、創業失敗1次、畫過2000個陌生人後…(長篇大論)才誕生的創作」對吧?
除了似顏繪,這句話也適用很多領域。例如我自己經歷過的法律服務業、聲音直播、甚至podcast、文字創作,都有類似的討論。
但是讀者說「免費的才是創作者」,這句話對不對呢?我有些不同想法。
先說結論:
- 如果讀者是要求插畫家「客製一張似顏繪」,付費很合理。
- 如果讀者是「提供故事讓插畫家當素材完成創作,授權插畫家自行發表」。 這時候,我會認為讀者是一個「共同創作者」,插畫家不應該向他收費。
- 就算要付費,「似顏繪」服務也不可能像一碗魯肉飯、一塊蛋糕定價。
更不像「律師諮詢」,還有公定行情標準可以參考。
圖片來源:律師費用/收費行情標準/服務項目
傾訴心事要付費嗎?這問題並不簡單
「我有躁鬱症,就是想上直播平台,找人講講話。心情才會好」,
身為聽眾,這時候你應該抖內嗎?
在「免費的創作者」貼文第3頁,作者提到有讀者質疑:「為什麼傾訴心事要收費啊?」這個問題如果放在聲音直播平台,答案會相當有趣。
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失眠,去clubhouse開個房間講心事,是不用付錢的;
當然,聽你講心事的聽眾也不用被收費。大家都是「免費」在使用平台資源。
如果平台開始規劃收費制,「講心事」跟「聆聽者」哪一方會先被收費?
我看過的大部分平台,都會選擇先向「聆聽者」收費。
從某個角度,「講心事」是一種創作。它是可以拿來賣錢的。
所以有帶小孩經驗的朋友,可能都聽過一種行業叫「說故事老師」。
然而,如果你的故事說得不好聽,對方也不會掏錢買單;
甚至,如果你說故事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人聽你說話。
這時候,你的「創作」想分享出去而不是自言自語,反而要付錢請人來聽了。
更進一步的,你有一個好故事,然而你希望它讓更多人聽到。
在fb或ig,有一個更直觀的方法叫「推廣」:創作者要付錢,邀請更多人來聽故事。
所以,「為什麼傾訴心事要收費啊?」這個問題並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
首先要思考的是:他跟你講故事的時候,目的是什麼?
是單純想找個人聽?是希望你給出建議?
是請你協助行銷?還是希望與你「共同創作」?
延伸閱讀:
其實我本來覺得心理師的專業和其它醫療專業比起來,沒有太特別的地方,
直到有位醫師和我說:
「雖然都要讀很久的書和考到國家證照,但我們這科最常見的就是這幾種病症,就是開這幾種藥。但心理諮商不同,你要針對每個人、每件事、每次處理流程都不一樣。那太累了。」
文章來源:〈心理諮商現場〉-心理諮商值得那個費用嗎?
我畫過2000個陌生人,所以這張似顏繪就值錢?
如果他是找你「共同創作」,你為什麼跟他收費?
舉個我自己的創作經驗:
我的創作大致可以分成文字跟聲音,前者可能是寫文章;後者例如podcast。
所以在ig呈現時,我會將兩者合在一起,例如:我創作短篇小說,請網友幫忙配音。
這時候你會不會好奇:配音要收費嗎?
「配音員」確實有專業,他們的服務也值得付費。
但是也有許多人將配音當興趣,例如有個app就叫「配音秀」,供人免費配音。
由於我並不是找「專業的配音員」,只是請網友無償的念幾句小說對白。
所以我順便開個群組,訓練他們的聲音。
幾個月下來,我才驚覺到:配音真的是專業。
一個配音者要提交合適的作品,需要天份、需要反覆練習、甚至需要情緒。
配音就像演戲,有時候你就是要情緒到了,聲音才會到位。
一篇腳本你就算念過十遍,錄音的那次情緒不到位,提交的作品一樣不能用。
這時候,如果我們硬是要求一方付費,我反而覺得:
像我這種「一直強迫自己細聽配音練習,遇到再糟的作品也要保持風度,並持續回饋意見讓對方有機會修正」的勞務,是不是也可以收費?
(當然,小說配音只是好玩,沒有人真的付錢)
所以,「我畫過2000個陌生人」是不是就代表你的作品一定值錢?答案是不一定。
- 如果客人找他「客製一張似顏繪」,要求付費很合理;
- 如果你是「讓他練習繪畫的陌生人」,你可能不會想付費。
- 如果對方找插畫家「共同創作」,提供他故事素材,讓他發表在個人平台上累積作品集…插畫家為什麼要向「共同創作者」收費呢?
延伸閱讀:
甚至在某些商業模式,生產者的主要獲利對象不是客戶,而是「通路」。
大陸電商市場曾經熱議一個行銷特案:有個品牌叫夢露的女睡衣線上電商,用免費贈送方式熱銷商品。
他們告訴消費者,只要願意支付每件23元人民幣的運費,就可以獲贈一件在實體賣場售價188元人民幣的女睡衣,由於運費是貨到付款,商品若不滿意也可以退貨,既是免費又零風險,消費者當然心動。
活動才剛推出,同一時段就有157家網站為它打廣告,第一階段就送出1,000萬件睡衣,亦即送出價值18.8億元的產品。這個廠商瘋了嗎?送出這麼多錢如何回本?
資料來源:工商社論》羊毛出在狗身上 豬來買單
所以,是說故事要付錢,還是似顏繪要付錢?
為什麼傾訴心事要收費啊?這本質上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
尤其是你畫的圖,為什麼一張要收幾千塊?
看完上面的推論,你或許會發現:
- 傾訴心事說故事,本質上是「創作」。
- 聽了對方的心事繪製成圖畫,也是「創作」。
- 作者認為:他練習了6年、創業失敗1次、畫過2000個陌生人,所以作品值錢。
- 言下之意,對方「說故事」的作品不夠專業。所以不僅免費,甚至應該付錢?
如果在「共同創作」的情境下,這個結論是帶有羞辱性質的。
當然,羞辱歸羞辱。其實在法律上,這個想法沒什麼錯。
雙方訂一個契約,約定誰付錢是「契約自由」。
今天我說一個故事,請你畫一張似顏繪,這叫「委任」契約。
在民法的規定,它可以「無償」;也可以「受有報酬」。
至於「委任」產生的作品如何利用,並不會影響契約本身是有償或無償。
「免費的才是創作者」?要先看他想不想報價
在共同創作的情境下 ,不報價的創作者當然可以大聲說出「免費才是創作者」。它的潛台詞是:「我既然提供了免費的服務,你總不能苛求我的態度。」
像我自己最常遇到的,就是私訊來問法律的網友(通常都是親身經歷的故事)。
我的做法大概是這樣:
- 面對初次詢問的網友,我會先問對方「這個問題,你有搜尋過答案嗎?」
- 對於有做功課的提問,我會撥時間認真回饋;如果對方沒有,我心情好可能會給對方關鍵字;心情不好會直接google後將連結回傳,順便加一句「只花五秒就可以查到的答案,為什麼要問我?」
- 如果這個問題,在網路上沒辦法輕易查到答案。我會先思考:
它是不是應該在網路上查得到答案?只是還沒有人願意寫? - 如果是,我會簡單回答後,找時間寫成文章放上網路。
(所以我的方格子部落格,有很多法律文章) - 許多法律提問的背後,都是真實故事。這一年半來,我從未支付任何費用;
相對的,我有許多創作也是免費的。
然而,有時候我回顧自己的作品集,也會想:
如果不是網友丟來許多問題,我哪來的靈感寫故事?
我報了價,對方就會買單?
當然我並不是佛心來著的,如果我判斷這個提問確實要付費,也會直接開價。
當我報價時,當然就不認為對方是「共同創作者」了,而是直接將對方當作「客戶」。但是我仍不敢講:「我寫了多少篇法律文章,所以我的文章就一定值錢。」
因為「我的作品值不值錢」不是我決定的,是客戶決定的。
如果客戶硬是覺得,我的作品不值錢。
打了一千字的抱怨給我,然後退追我的ig。(「免費的創作者」貼文第5頁)
我大概會先反省自己的行銷不夠好;而不是特別發一篇貼文,去檢討客戶。
可是「發一篇貼文去檢討客戶」的插畫家bailee_story,他的ig擁有15萬追蹤者。
而且這篇貼文,在這兩天被大量轉發,讓我想不看都不可能…
或許,我沒有用力的檢討客戶,正是我「行銷不夠好」的表現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