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夢:芬蘭與奧林匹克運動會
(發布於8月5日)
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Summer Olympics)(東京奧運)雖然去年(2020年)因為疫情因素而延期,終於在今年(2021年)順利地展開了。芬蘭代表隊目前已獲得了一面銅牌—200公尺男子蛙泳,由來自芬蘭波里(Pori)的馬蒂.馬特森(Matti Mattsson, 1993-)獲得。而另一面尚待比賽結果決定—前幾天已經拚入準決賽的女子輕量級拳擊手米拉.波特科寧(Mira Potkonen, 1980-)。接下來還剩下幾天的賽事,祝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都能盡己全力、享受運動、獲得佳績。今天,筆者望此機會,為各位朋友簡單介紹芬蘭與奧運的歷史。
一、從「地區代表團」到「國家代表團」:
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原本是古希臘諸城邦之間的活動與慶典,不過隨著基督教的興起,這種活動被視為「異端」而被禁止。直到相當晚近的19世紀末,才在「現代奧運之父」(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法國人皮耶.德.古柏坦(Pierre de Coubertin, 1863-1937)的組織下,開始舉行現代性質的國際奧運會。在經過1894年舉行於巴黎的「恢復性奧運會」後,1896年的第一屆正式舉行於奧運會起源地:希臘,辦於其首都雅典(Athína)。從此開始,奧運會每四年舉行一次。
芬蘭首次參加的奧運會並不是其1917年獨立後的第一屆—1920年第七屆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奧運會,而是在他獨立「前」的時候。芬蘭第一次參加的奧運會是第四屆、舉辦於1908年的英國倫敦(London)奧運會,當時它還是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底下的一個自治大公國,此時也有許多代表隊跟芬蘭一樣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他們都是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於1907年的「特許」下得以參與的「非獨立國家」,因為現代奧運之父古柏坦提倡有高水平的運動文化、獨立的行政與立法,但屬於某一國家的「地區」也有資格參與—這種精神也影響了後世許多非國家實體的代表隊。除了芬蘭,還有英國屬的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 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以及奧匈帝國屬的波希米亞,他們當時都不是獨立國家,但也同樣獲得參賽權。總而言之,這對芬蘭人來說是一個機會,一個「民族主義」上的機會,以對國際彰顯其特殊性。
該屆奧運會總共有67名芬蘭選手參加,不過當時的芬蘭與當今的台灣一樣面臨著複雜的國家與民族認同關係,雖然芬蘭人被允許作為其家鄉的「代表隊」參賽,但仍然被掛在俄國的旗下。因此進場時,芬蘭選手即使想使用自己的「國旗」,仍被俄國當局規定只能使用俄國國旗,因此不滿的芬蘭選手寧可選擇沒有旗幟,也不要在俄國國旗下入場。
不過即使在政治上有所爭議,運動競賽本身還是很順利地進行了。關於比賽過程這裡不詳談,其最終的結果是,芬蘭代表隊獲得了1金、1銀、3銅,總共5面獎牌的成績,而其「祖國」—俄國代表隊則獲得了1金、2銀,沒有銅牌,共3面。看似獎牌總數量芬蘭贏了「祖國」,不過就比例上來說,俄國代表隊似乎遠勝於芬蘭,相對於芬蘭的67名選手,俄國代表隊只有6名選手參賽,等於其中有半隊獲得佳績。
不過顯然的,芬蘭人試圖在運動界輸出「政治力」的目的被俄國當局所知情,俄國人在倫敦奧運會後試圖加強對芬蘭的控制,以阻止芬蘭再次參與奧運會,不過IOC與下一屆東道主—瑞典並沒有屈服於俄國的要求,因此芬蘭代表隊得以繼續參加四年後、1912年舉辦於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第五屆奧運會—這一屆共有28個代表隊、約2400名選手參賽。為了避免上一次的關於「國旗」的爭議,這一次在IOC、瑞典與俄國三方彼此妥協下,芬蘭代表隊被特許不需使用「官方旗幟」入場,只有在比賽結束時才會升起俄國的三色旗。
在開幕式上有個小插曲,芬蘭代表隊的女子體操隊員進場時揮舞著他們的藍白色的「部旗」—實際上就是後來的芬蘭國旗顏色。這顯然對俄國當局是一種挑釁,最終在IOC的要求下還是撤除了他們的「部旗」,因為其違反了開幕式規定。不過芬蘭人還是會在賽後升俄國國旗時,偷偷在下面升起藍白色的芬蘭旗,雖然在某些人眼裡是一種「自慰」,但這確實是一種民族自我認同促成的行為,他們希望在這種國際場合對外宣稱:芬蘭人不是俄國人。
這一屆奧運會大大影響著芬蘭的國際聲望與芬蘭人民對奧運的觀點,而這不只是他們在會場上「搞花樣」—他們也獲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9金、8銀、9銅,總共26面獎牌的總成績,在數量上排在第四名,僅次於東道主瑞典,以及美國與英國這兩個列強。而「祖國」俄國,排在了第16名,無金、2銀、3銅,共5面的成績。這屆奧運使芬蘭人無比的驕傲,他們不但打敗了俄國隊,也成功透過運動賽事向國際發聲。
不過,這種名聲也激怒了俄國當局,俄國試圖再次剝奪芬蘭人參與下一屆—1916年的德國柏林(Berlin)的第六屆奧運會,俄國人不希望透過IOC賦予芬蘭的特殊地位,讓「芬獨份子」有操控國際輿論的空間,因此他們試圖將芬蘭代表隊「併入」俄國隊中,但顯然芬蘭運動員並不願意為俄國人出賽。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奧匈帝國底下的波希米亞代表隊。不過無論這兩個帝國如何阻止他們底下的「地區代表隊」參賽,他們所有人都無法參加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1916年的柏林奧運會打了水漂。
我們無法量化奧運會為芬蘭獨立運動帶來了多少的影響力,但確實增加了芬蘭人的凝聚力。芬蘭人趁著俄國爆發革命之時,於1917年12月6日發布了《芬蘭獨立宣言》(Suomen Itsenäisyysjulistus),脫離了俄國,成為了真正的獨立國家,芬蘭的運動員現在終於能光明正大的代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家鄉出賽。他們參與了戰後的第一屆奧運會—前面提到的1920年舉行於比利時安特衛普的第七屆奧運會。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是芬蘭第一次能在自己的國旗下出賽的奧運會。
對芬蘭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代表自己出賽,對奧運本身來說也有許多第一次:第一次宣讀奧林匹克誓詞(Olympic Oath)、第一次放飛鴿子以象徵和平、第一次升上了奧運五環旗(The Olympic Rings)。關於賽事細節,這裡一樣不詳談,芬蘭最後同樣獲得了總牌數第五名的佳績:15金、10銀、9銅,共34面獎牌。其中最著名的得獎者就是「芬蘭飛人」(Lentävä Suomalainen)帕沃.約翰尼斯.努爾米(Paavo Johannes Nurmi, 1897-1973),這次是他第一次參與奧運會,就獲得了1萬公尺賽跑、越野跑與團體越野跑共三面金牌,以及5000公尺賽跑的銀牌,他成為了芬蘭體育界的「傳奇」。
二、紅色奧運會:國際勞工奧林匹亞競賽
參與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帕沃.努爾米,他突破了1500公尺長跑的世界紀錄。
接下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每一屆奧運會芬蘭都有參與,無論是夏季奧運(Summer Olympics)或冬季奧運(Winter Olympics)—是的,到了下一屆1924年時,才正式分出夏季與冬季兩種奧運會,分別由不同國家舉行。芬蘭的成績平均表現都相當不錯,其中最亮眼的是1924年舉行於法國巴黎(Paris)的第八屆夏季奧運會與法國霞慕尼(Chamonix)的第一屆冬季奧運會,芬蘭分別得到了14金、13銀、10銅(共37面,第三名)與4金、4銀、3銅(共11面,第二名)的成績,前者甚至是芬蘭奧運史上最高的成績,至今都從未超越過。
雖然時常有人說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但顯然從現代奧運一舉辦以來就從未跟政治分離過。社會主義者與勞工們認為奧運會是「資產階級的運動會」,僅限於上層階級與特權人士參與。這並不是單純的污名化,實際上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其中不免有著種族、性別、地位與政治上的歧視。奧運創始人古柏坦本人就相當反對女性參賽,據說他還是白人中心主義者—雖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歐美世界來說是「普世價值觀」。
1921年於布拉格舉行第一次國際勞工奧林匹亞時的海報,充滿著當時的社會主義風格。
這種對於勞工的排他性也發生在芬蘭,由芬蘭在1918年發生過左右派之間的內戰(Suomen Sisällissota),右派獲得最後的勝利,造成日後社會上對於左派的歧視。芬蘭勞工自組的芬蘭勞工體育協會(Suomen Työväen Urheiluliitto, TUL)的成員正因為如此,即使表現多好也無法參與奧運會。他們只能參與由國際勞工體育聯盟(Socialist Workers' Sport International, SASI)舉行的國際勞工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Workers' Olympiads)—他們比奧運會更注重群眾參與,而且不限制「運動能力」,不過同奧運會相比,他們也更加政治化。
該運動會第一次舉行於1921年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Prague),但第一次「正式」舉行是在德國東部的施賴伯豪(Schreiberhau, 今日屬於波蘭)。其一直舉行到1937年,總共七屆(含第一次非正式的),芬蘭與捷克斯洛伐克是唯二每一屆都參與的隊伍,芬蘭代表隊是該運動會中表現最好的一支,其中幾屆好幾個項目的金銀銅牌甚至全由芬蘭人包下了。
三、小國大夢:芬蘭爭取主辦權之路
無論是哪一種運動會,芬蘭運動員在國際表現都相當亮眼,但都是在別人家的場次進行,芬蘭人有沒有考慮過自己也成為奧運會東道主呢?答案是有的,芬蘭在歷史上曾經申請了十一次,並成功申請到三次不同的運動會主辦方,但其中只有確實舉行一次:1952年赫爾辛基(Helsinki)第15屆夏季奧運。
欲申辦主辦城市的各國會向IOC提交其欲拒辦的國內城市清單,與其他申請國競爭,並由IOC會根據該國的各種情況評估後,由各國代表投票做出選擇,這個過程通常是在當屆奧運會舉辦前七年之內做出決定的。受到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的影響,芬蘭早在俄羅斯帝國統治時期就有想舉辦奧運的「夢想」,但對當時身為俄國一部分的芬蘭來說根本是白日夢。不過,當芬蘭終獲獨立後,這個「夢想」又再次浮上水面。在戰間期(1919-1938),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成功進入1936年與1940年夏季奧運的候選,不過競爭相當激烈,1936年那一屆芬蘭等許多國家宣布棄權,最終由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第十一屆夏季奧運。
1936年柏林夏季奧運會,運動員正在傳遞聖火。當時的德國已經被納粹黨統治了。
至於1940年夏季奧運,或許是因為1930年代中葉開始,國際局勢相當不穩,1936年的競爭中只有芬蘭赫爾辛基、義大利羅馬(Rome)、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與日本東京大力競爭第十二屆的主辦國之位,但其中義大利與西班牙因故選擇退出。雖然少了兩個對手,但畢竟國力是現實的,舉辦奧運會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能力作為背景,同樣還需要有國際聲望讓各國支持。雖然芬蘭在1934年開始建設了場地: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運動場(Helsingin Olympiastadion),也準備了許多預算來爭取,但同樣對於日本也相當重要,他們也花了相當多的成本在爭取主辦權,因為1940年也是日本皇紀2600年,對日本來說有相當重要性的意義,若是爭取到奧運會主辦權,對國內外的聲望都是有所助益的。
攝影於1938年的赫爾辛基奧林匹克運動場,始建於1934年的該運動場,至1938年時已經將近完工了,就等待著1940年的第十二屆夏季奧運會之展開。
許多國家對芬蘭施以同情,不過在1936年7月30日的投票中還是敗於日本:雖然當時參與柏林IOC大會的成員中有27票投給了赫爾辛基、20票投給了東京,但東京方面還另外得到了不在場的成員國16票代理票,等於是最後芬蘭以27對36票輸給了日本。最終由日本贏得了1940年第十二屆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除此之外,他們還贏得了於札幌舉辦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芬蘭人對結果相當失望,甚至認為日本人透過政治手段「收買」那些本來就沒有在參與奧運會的國家支持他們—不過芬蘭人也知道,避免將這種觀點放到國際檯面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國際爭執。
然而,日本在1937年入侵了中國,自此陷入了長期的戰爭泥潭。戰爭時期同時舉辦這種高成本的國際活動是相當困難的,因此1938年時,IOC副主席致電芬蘭奧委會,詢問如果日本人放棄主辦權,芬蘭是否準備好接下主辦國的任務。有這種可能性,芬蘭奧委會當然是不可能放棄的,表示如果日本放棄,芬蘭隨時可以承擔夏季與冬季奧運會的業務。
不過儘管有著戰爭帶來的外交與經濟壓力,加上中國奧委會也在IOC申訴,日本違反和平精神,要求取消日本的主辦權,但日本仍然表示他們會繼續主辦,準備工作也正在進行當中。無論如何,日本還是受到了奧委會的質疑,同時日本國內也有許多人質疑該國是否有在戰爭時期同時舉行奧運的能力。最終,日本還是在1938年7月16日放棄奧運會主辦權,次居第二的芬蘭赫爾辛基被推上夏季奧運會的主辦位了,而冬季奧運會則交由德國加爾米施—帕騰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舉行—隔年(1939年)就因為二次大戰爆發而取消。
芬蘭人很快就著手了準備工作,體育會場也接近建設完畢,到了1939年末,當一切幾乎都準備就緒、距離完成「奧運夢」只剩半年之時,又發生了事故阻止芬蘭舉辦奧運:蘇聯於1939年11月30日入侵了芬蘭—冬季戰爭(Talvisota)爆發。雖然戰爭只有短短三個月,於1940年3月13日以芬蘭割地告終,但顯然主辦國芬蘭因此陷入嚴重的危機當中,甚至許多預計參賽的運動員都死在了戰場上。當德國於1940年4月入侵丹麥與挪威後,世界逐漸陷入戰火之中十,芬蘭見況認為和平是難以維繫了,不得不於4月20日宣布取消奧運會。
IOC對芬蘭表示相當同情,甚至表示會竭盡全力讓芬蘭獲得1944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以「表達世界運動員對芬蘭人拯救世界免於野蠻行為的努力之感激」,但基於此,必須跟已經決定好的舉辦方—英國倫敦進行討論。無論如何,我們知道這場大戰持續到1945年才結束,因此1944年的奧運會也沒能舉行。在戰爭時期還有另一場芬蘭作為東道主的運動會,就是前面提到的國際勞工奧林匹亞競賽,其第七(八)屆本來已經決定於1943年舉辦於芬蘭赫爾辛基,但同樣因為全球陷入戰火而取消,戰爭結束後該運動會也再也沒有舉行了—對芬蘭來說,也是因為左派人士也在1940年時就被允許參與奧運了。總而言之,芬蘭的「奧運夢」在獲得短暫的希望後,馬上就破碎了。
戰爭結束後,1944年的原主辦方倫敦獲得了194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此時芬蘭是二戰戰敗國,同時經濟與政治狀況也不允許其參與競選—但純粹參賽結果表現還不錯。不過,當《巴黎和約》(Paris Peace Treaties)簽訂後,終於能於1947年參與了主辦國候選,其結果相當驚人:芬蘭赫爾辛基兩輪投票分別獲得14與15票的高票,遠超過第二名的美國明尼亞波利斯(Minneapolis)的4與5票,正式取得1952年第十五屆夏季奧運會主辦權—芬蘭至今唯一一此主辦的奧運會。
這次奧運會可以說是國際政治上的選擇:美蘇冷戰的展開與二戰後的殘局帶來的眾多複雜原因,促使芬蘭赫爾辛基成為了奧運會的選擇。因為芬蘭是個中立國,不屬於任何陣營,同時也不像德國陷入分裂,或如同一些新興國家還未受到廣泛承認。許多國家都希望將芬蘭作為一個「外交橋梁」,奧運會則是一個平台,芬蘭也符合奧運的核心精神:和平,一個較無爭議的國家相當適合展現這樣的精神。
對芬蘭內部來說,一個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早就準備好一半了。大部分的比賽場地與規劃基本上早在1940年以前就完成—為了那個被取消的第十二屆夏季奧運會,因此在準備上的經費與時間相對容易許多,基本上就是對運動場地與選手村進行擴建與改修,其中選手村的部分甚至為了避免東、西方陣營的衝突,而刻意分開區域。
至於奧運會必須傳遞的聖火,原本是希望經由蘇聯前往芬蘭,但由於外交原因始終無法走這條路,因此改由「西方」進行:經由奧林匹亞陸路前往雅典,再經由飛機送達丹麥奧爾堡(Aalborg),途中透過跑步、騎自行車、騎馬、划船等「運動」抵達哥本哈根(København),再搭渡輪前往瑞典馬爾默(Malmö),以超過700人彼此接力的方式送達瑞典與芬蘭的邊境城市哈帕蘭達(Haparanda),並傳到對面的芬蘭城市托爾尼奧(Tornio),並前往拉普蘭(Lapland)最高峰帕拉斯吞圖里(Pallastunturi)點燃了「午夜的太陽火」(Midnight Sun Fire),途中經過1200人的接力,終於送達首都赫爾辛基—從1952年6月25日至7月19日,全程7870公里。
1952年赫爾辛基夏季奧運會中,奧林匹克聖火從希臘送抵丹麥後的傳遞路徑。
赫爾辛基奧運會開幕於1952年7月19日,有67個國家參與、共5469名運動員參與,擠滿了7萬多名觀眾,創下當時的世界紀錄。此時,那位傳奇的「芬蘭飛人」帕沃.努爾米拿著聖火進入了體育場,點燃了「鐵鍋」,並交由另一位芬蘭長跑傳奇選手漢內斯.科萊赫邁寧前往塔樓再次點燃聖火—第十五(十二)屆夏季奧運會正式開始。
比賽的細節這裡就不詳談,芬蘭最後獲得了6金、3銀、13銅,共22面獎牌的佳績,雖然仍比不上1924年夏季奧運會的成績,但表現仍相當亮眼。這屆奧運除了對芬蘭來說是第一次舉行,也是許多國家或地區的「第一次」:巴哈馬、危地馬拉、荷屬安地列斯(Antilles)、尼日利亞、黃金海岸(迦納)、以色列、蘇聯、英屬香港、印尼、泰國、越南、大韓民國(南韓)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為抗議而拒絕參與)的運動員首次參與了奧運會,而二戰戰敗國日本也再次參與,德國則分成了西德、薩爾保護領(Saar Protectorate)各自以獨立代表隊參與了奧運,東德則拒絕參與。因此,這屆奧運會在體育或政治意義上都相當具有重要性。
1952年赫爾辛基夏季奧運會的參賽隊伍,其中藍色為首次參與奧運會的國家或地區,綠色則為已經參與多次的國家或地區,白點為赫爾辛基的位置。
雖然芬蘭在1952年後的奧運會也試圖爭取主辦權—於1964、1968與1988年以拉赫蒂(Lahti)、於1976年以坦佩雷(Tampere)、2006年以赫爾辛基進行申請—但可惜芬蘭沒有再次主辦過任何一次奧運了。即使如此,芬蘭仍繼續在奧運界努力發光發熱,雖然以獎牌數量來說,芬蘭的表現是在「下滑」的,但這並不代表運動員不努力了,這或許跟國際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尤其是跟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爭風」有關。無論如何,這實際上都不影響著芬蘭運動員的表現,他們依舊突出。
四、加油打氣:做結尾的話
截至今日的現在仍在舉行的2020年東京奧運,芬蘭在夏季奧運會總共獲得101金、85銀、118銅(共304面,排名14),冬季奧運會則獲得43金、63銀、61銅(共167面,排名11),以一個非列強、相對實力較小的「小國」來說,表現仍然相當亮眼。其中夏季奧運的項目,芬蘭以田徑(Athletics)與摔角(Wrestling)著名,冬季奧運則以越野滑雪(Cross-country skiing)聞名世界。芬蘭從一個「非國家代表隊」走到今日,經過許許多多體育與體育之外的挑戰,以實力爭取到了他們應得的成績,實屬不易,望今後仍有機會繼續表現下去。
2020年東京奧運預計於2021年8月8日閉幕,還剩下幾天的比賽,望選手們繼續努力、繼續加油,祝你們都能盡自己全力獲得佳績。就算沒有獲獎也不用氣餒、不用失望,你們能作為頂尖運動員參與比賽已經是體育職涯中的優秀成就,以和平精神與來自全球的運動員互相較勁、彼此鼓勵正是奧運的初衷之一。
參考資料:
網路資料:
- Finland100(芬蘭百年)—Athletes and wrestlers brought victories and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to Finland at the 1912 Summer Olympics in Stockholm(田徑與摔角運動員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夏季奧運會為芬蘭帶來勝利與國際知名度)(英)
- Finland100(芬蘭百年)—The Games of the XV Olympiad: Putting Finland back on the map(第十五屆奧林匹亞:讓芬蘭重返地圖)(英)
- Finland100(芬蘭百年)—Olympic "giant" has turned exercising nation(奧運「巨人」變成運動強國)(英)
- Itsenaisyys100(獨立百年)—Suursota esti suomalaisten odottaman Helsingin olympiaisännyyden 1940(世界大戰阻止了芬蘭人所期待的1940年赫爾辛基奧運會)(芬)
- Itsenaisyys100(獨立百年)—Olympiakisoissa pieni tasavalta on suurimpia maailmassa(在奧運會上,這個小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和國之一)
- MTV Uutiset(MTV新聞)—Olympialaisten historia(奧運史)(芬)
- Olympiakomitea(芬蘭奧林匹克委員會)(芬)
- Wikipedia(維基百科)—Finland at the Olympics(奧運中的芬蘭)(英)
- Wikipedia(維基百科)—Kesäolympialaiset 1952(1952年夏季奧運會)(芬)
- Wikipedia(維基百科)—Suomi olympialaisissa(奧運中的芬蘭)(芬)
- Wikipedia(維基百科)—奧林匹克運動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