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 Lab 讀書會筆記】我真的不懂,牠那時候在怕什麼?
去年剛進實驗室,忘記在找什麼東西,我意外翻出一個潛水艇。
「這是做什麼用的啊?」我問。
學姊回:「那是之前做實驗用來嚇烏賊用的。」
感到新奇又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我,
前陣子才知道原來是2013年實驗室發表的這篇paper。
今天讀書會由學弟帶來這篇文章的介紹。
--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是一種社會性學習(Scoial learning),透過觀察其他個體習得自己未經驗的事情,之前在大山雀的研究中也有提到,若看到同伴嘔吐的行為,牠們就能依此習得:「那個食物很難吃。」進而避開攝取該食物。
大山雀實驗:
依此動物能減少 試錯(trial-and-error)的次數,降低自己必須承受的風險,也能增加效率,這些效益能體現於攝食策略、迴避風險等方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遠。」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這跟模仿(Imitation)差在哪邊?
進行觀察學習主要面向包含
注意(Attention)、記憶(Retention)、複製(Reproductive)、動機(Motivation)。
看到別人的經驗後,要記得且判斷那個結果對自己是好是壞。
若是不好就要避開,若是好就可以照做。
面對刺激,不一定每次都會做出一樣的行為,因此觀察學習跟模仿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會選擇要學哪個,後者會連錯誤決策也照單全收。
上次讀書會筆記中的論文也有提到相關研究:
【CCC Lab 讀書會筆記】跨三小啦!看你緣投啦!
--
雖然這個能力被歸納於社會性學習,但其實也有非社會性的物種能夠辦到。
獨來獨往的虎斑烏賊(Sepia pharaonis),雖然存在一些互相溝通的方法,一般來說仍被認為是非社會性動物,這篇研究想檢測牠們是不是也具備觀察學習的能力!
--
實驗是這樣做的
如附圖缸中有四個隔間,中間兩個隔間地板鋪有大方塊、小方塊,烏賊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位置,接著潛水艇出動!驚擾烏賊嚇牠,趕到另一個隔間。
實驗裝置
實驗烏賊分為三組,分別是親身體驗組、觀察組、沒事組,親身體驗組會經歷上述被潛水艇追逐的日子,觀察組則看其他烏賊被追的驚悚劇情,沒事組就......真的什麼操作都沒有,是為控制組。
--
到了驗收時間
將潛水艇放於缸子兩側,不過這次它們不會動,
以烏賊待在安全區域(不會被潛水艇騷擾)的時間推論結果。
整體來看,親身體驗組跟觀察組待在安全區域的時間有所增加,但只有親身體驗組的第二次經驗後時間有統計顯著性。
整體數據
有趣的是,若將每隻個體分開來看,可以發現當中只有少數幾隻花枝的表現有顯著差別,且在兩個實驗組別裡都是這樣。
或能說其間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做得到有些做不到。
不同個體拆開來看
--
另一種可能性,實驗所能呈現的並非觀察學習
而是狀況觀察(Observational condition),算是一種關聯性學習,
烏賊學到的並非對方烏賊經歷的狀況很可怕,要知道怎麼迴避,而是「會跑來騷擾的潛水艇」很危險。
跟觀察學習看到對方反應,
內化為自己知識(response-reinforcer learning)的過程不太一樣。
此處實驗觀察者是受對方被潛水艇的刺激所刺激(stimulus-stimulus learning)。
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其間仍有差異存在。
--
就結論來說
這次的實驗沒辦法支持烏賊具有觀察學習的能力,不過很可能存在著個體差異。
我自己的疑問是,如果刺激不是潛水艇而是更可怕的東西,或是每次追趕都會到讓烏賊吐墨的程度,這樣是否就有機會讓實驗結果變得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