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海軍原本計畫花費316億經費,興建60艘的微型突擊艇,搭載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或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做為不對稱作戰的平台。不過在經過數年的評估,並花費二億元預算後,最後以「不符合作戰需求」而撤案,引起外界的議論。由於這是由當時的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所推動,在他卸任後這個案子也旋及被撤案,引發人去政息之譏。不過李喜明上將推動這個案子的思路與反方的論點,都頗有討論的價值,值得國人平心靜氣來思考一下。 

李喜明上將自己也不諱言,微型突擊艇戰術的發想,是受到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誤射事件的啟發。當時停泊在港內的一艘錦江級巡邏艦金江號,在進行操演準備時沒有確實遵守安全程序,誤觸了發射鈕,導致一枚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意外發射到預設的座標位置,擊中一艘正好在附近作業的漁船,釀成傷亡慘劇。雖然這是一件令人難過的意外事件,也突顯了海軍安全作業程序的疏陋。不過卻也意外驗證了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優異性能。

誤射事件中的錦江級巡邏艦金江號,可以見到後甲板上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在近年來中國軍力快速發展的威脅下,李喜明上將一直主張採用不對稱作戰的方式來爭取台灣的防衛優勢。應該放棄過去昂貴、容易被摧毀的大型武器,改採小型又機動性強的作戰平台,便於藏匿卻又擁有致命的攻擊能力。因此李喜明規劃出這種微型突擊艇,只搭載少數操作人員,並配備數枚反艦飛彈,在台灣沿岸活動,由於噸位非常的小,不容易被敵方鎖定攻擊,戰時還能疏散到台灣四周的數十個小型漁港中,以增加存活率。 

但是反方的看法認為,台灣海峽多數時間海象不佳,所以才會被視為海峽天塹,海軍的中、大型艦艇在風浪過大時都難以出港,更何況是噸位極小的微型突擊艇。這麼小的船隻,可能多數時間都難以在海上執行作戰任務。

面對這樣的質疑,支持微型突擊艇的一方提出辯護,認為就算難以在海象不佳時出海作戰,但如同停泊在港內,就發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誤擊漁船的錦江級巡邏艦一樣,戰時疏散到各個小漁港內的微型突擊艇,也可以在港中接戰,只要能從作戰資料鏈中,收到敵方艦艇的坐標位置,就可以發射飛彈接敵,不一定要出海。

對面這樣的說帖,反方則批評,如果微型突擊艇最大的用途,是停泊在小漁港內接戰的話,那海軍就多發展陸基的機動型反艦飛彈系統好就了,這種利用車輛載運的反艦飛彈,機動性更高,沿著公路那裡都能去,不只可以躲在各個漁港內,還能躲在任何陸地掩體中,讓敵人更難發現,存活率更高。 

但支持微型突擊艇的一方再反駁說,陸基的機動型反艦飛彈系統的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微型突擊艇可以突破陸地的限制,在必要時主動出港接戰,這是陸基的機動型反艦飛彈系統所辦不到的。

只是當辯論來到這裡,就會變成無限迴圈了,因為反方又會再度質疑,就是因為台灣海峽終年海象不佳,微型突擊艇多數時間可能沒有辦法出海作戰,才會認為這種小型船隻並不適合台海防禦作戰。

除此之外,雙方的爭論點還包括,微型突擊艇因為噸位過小,除了配備數枚反艦飛彈外,已經沒有空間再安裝防空系統。反對微型突擊艇的一方,認為在今日高強度的作戰環境下,缺少防空系統的艦艇會是待宰羔羊,難以存活。這樣的看法在海軍中屬於多數,如沱江級巡邏艦,在第一艘原型艦沱江號上,也是沒有規劃防空系統,認為這種小型巡邏艦只要專司反艦任務,防空可由大型飛彈巡防艦或陸基防空網負責,掩護沱江級巡邏艦即可。

只是缺乏防空系統的沱江級巡邏艦,受到很大的質疑,包括海軍自己都認為這樣的設計,會讓沱江級巡邏艦成為活靶。在強大的壓力下,沱江級巡邏艦被迫更改設計,從第二艘塔江號開始,放大了艦體的尺寸,安裝上雷達與海劍二防空飛彈,給予了塔江號基礎的點防禦防空能力。由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為什麼缺乏防空能力的微型突擊艇,會受到海軍內部的反對。即使主張微型突擊艇可以利用本島的防空網做掩護,仍不受青睞。

而除了這些質疑外,微型突擊艇還有人員編制與後勤維護上的問題。特別是微型突擊艇與陸基機動型反艦飛彈系統的角色過於重疉,也讓人質疑,車輛載具的維護遠比海上艦艇便宜許多,如果兩者的效益沒有明顯不同,那何必捨近求遠,選擇維護費用更高的微型突擊艇。也因此,當美國同意出售陸基的機動型魚叉反艦飛彈給台灣時,預算的排擠讓海軍決定放棄微型突擊艇計畫,也就不令人特別意外了,可以說是必然的發展。

嚴格來說,李喜明上將與反方的論點都有道理。不過這場論戰的代價,是二億納稅人的血汗錢。也再度曝露出國軍的建軍計畫,往往未經過充份討論,整合出共識,不斷出現人亡政息的情況。這種問題還不止發生在海軍,包括空軍與陸軍都是如此。雖然說「朝令有錯,夕改可也」,這可以避免錯誤的政策造成更大的浪費,但整個微型突擊艇從建案、評估到撤案,有太多粗糙的地方,還是值得三軍未來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