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一上生物篇(五)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 個人因素
- 社經背景
-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生物在第四、第五章後,已經不再強調背超級多的資訊,像是我們以前學的周遭神經有幾對,複雜情境下的植物向性,現在會考都不會出了;但是情境、素養等重視融會貫通的題目變多。
通過四、五章荼毒的同學,到第六章後會瞬間感到清爽,一方面是習慣了生物科,另一方面則是第六章的內容比較破碎。破碎不連貫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這代表只要下點功夫,分數就會回報你,題目也很難在七上剛開始就出到複合型,有助提高自信心。
先了解各種作用本質,再記憶器官負責功能
第六章生物恆定性,大致上可分為氣體、液體、體溫、血糖四種恆定,而且非常基礎,範圍相對小,題型變化度也低。筆者的建議是,請先了解「XX作用」的本質(參考前面的章節),然後才去記憶哪些器官負責做什麼事情,先從呼吸作用開始。
生物需要能量,透過呼吸作用產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在「粒線體」中完成。
生物要獲取能量,就有「輸入、輸出」的管道。從上式可以看到,左邊的原料有「葡萄糖」與「氧」,葡萄糖,右邊的產物則有二氧化碳與水。
在此我們會發現,為了取得生物所需的能量,就得輸入輸出各種物質,而人類當然沒有無限儲存物質的能力,就只能透過各種方式去取得與排出。
生物間的呼吸差異先有概念,不急著整合後續課程
讓我們先從氣體恆定性開始,指的是生物取得氧後,轉化成二氧化碳並排出的過程。對生物來說,就是在哪個地方進行呼吸作用,再次強調此作用發生在「粒線體」中,請參考下圖。
單細胞等簡單生物,可以僅靠擴散作用交換氣體,而對複雜生物來說,則需要作用的「器官」,植物在葉片中的葉綠體,動物則是在肺(陸地)、鰓(水生)等器官。
在此,有時間的話,請解釋「主要呼吸器官」的差異,讓學生建立一個概念,並不是說動物用肺呼吸,就「只會用肺」,像是哺乳類動物,皮膚呼吸大概也有1%左右的量。
需要跟師長解釋一點,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時,請勿把七下的「生物界分類」,例如真核生物的呼吸,動物界、植物界的差異先提到這邊講,因為整合需要等下學期,學完分類後才能這樣做,不然一定會昏。但若時間充裕,此章的內容可以用七下的部分作補充。
而這節呼吸作用,有配合肺部運作的解釋,表達吸氣吐氣的差異,這個要請學校做簡單的寶特瓶實驗,或是父母找影片解說,沒有配圖的情況下,硬背吸氣是橫膈膜下降,效率很差。
涉及運輸、排泄等作用的液體恆定
第二節講述液體的恆定,在這邊建議先從植物開始講起,因為植物的水分動力模式,在運輸作用已經提過,依靠葉片的蒸散作用,透過根部的吸收,從木質部把水分送到全身。
可能會忽略的部分,筆者的經驗是案例,像是葉片會有溢泌現象,即葉緣部分會出現水珠,其水分的動力來源是「根壓」,而非蒸散作用,這容易搞混。(不過這部分印象中根壓不是108課綱中生物必修的部分,可以視情況講述)
動物的部分則要先從兩個部分說起,第一個是「怎樣調節水分」,動物是由腦部下達命令,例如口渴會想喝水。第二個是「怎樣留住水分」,陸地生物(連同植物)是依靠角質層阻擋水分流失,請在這邊順便呼應呼吸作用,建立一下兩棲生物需要生活在水邊的觀念,因為欠缺角質層,沒有辦法留住水分,必須常常保持濕潤,但牠們的皮膚也是「呼吸作用」的重要構造。
生物吸收水分也並非只用來呼吸作用,像是細胞跟血液循環,都有提到組成的主成分是水,水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動物會透過排泄作用,進行主要的水分調節,這邊學生會遇到的第一個小麻煩在於「含氮廢物」,對於「氨」、「尿素」、「尿酸」常常搞不清楚。
學理就請先不要提,學生真的會昏,在國中的範圍內,請用最直接的方式講述。由於國中自然還沒有上到人體怎樣處理蛋白質,筆者也不建議學生在沒有基礎下,就把蛋白質分解成各種含氮化合物的過程教給學生,依照現行課程,看懂化學反應式應該是國二下的事情。
氨、尿素、尿酸等含氮廢物的差異
「細胞會排出含氮廢物,主要的物質之一就是氨。」
現階段知道這個就可以,而生物要怎樣排出氨?這其實來自演化結果,也麻煩不要提太多。筆者建議用下述的方式去講:
「單細胞等簡單生物,直接把氨排出體外。多細胞生物,會根據取得水分的程度,發展出把氨合成為尿酸或是尿素的方式。」
「依照毒性,氨大於尿素大於尿酸,容易取得水分的生物,例如哺乳類,可以透過稀釋尿素的方式排泄出去,爬蟲類跟鳥類為了降低更多毒性,選擇合成為尿酸排出」
- 所以依照毒性:氨>尿素>尿酸
- 依照排放能量損耗:尿酸>尿素>氨
- 依照水分稀釋多寡:尿素>尿酸(可以直接排出氨的都泡在水裡)
筆者知道依照學理,好像不是這樣,但七年級學生會懂的沒那麼多,真的不要太過急躁。若學生有進一步追問,爬蟲類也泡在水裡,為何不是排出氨或是尿素?個人經驗是這樣去解釋的:
「因為氨太毒了,複雜生物要透過器官排出,等到累積夠多再排出去已經被毒死了。」
「同學知道演化嗎?哺乳類比鳥類跟爬蟲類都要晚出現,所以肝臟演化出可以簡單處理氨的功能,合成為低毒性的尿素,再配點水變成尿液就可以放在膀胱裡。」
簡單說,這章節很多部分的進一步解釋,需要下學期或是高中以上的自然知識,請斟酌學生能力與興趣補充,一股腦的灌輸知識不是好教學法。各位師長請自己考量。
人體排泄系統,功能清楚後注意複合題目即可
最後,這節的人體排泄系統,請參考課本、參考書的附圖即可,沒有很複雜,筆者就不補充上來。只是功能要記很清楚,不然遇到複合題目會寫錯,這邊筆者提供一個常見易錯的複合題目給師長。
「血液進入腎臟前後,下列哪些物質的含量變高或變低?」
這種題目為何會出錯?因為學生習慣用單一邏輯去思考,認為動脈血流經細胞的就是養分比廢物多,出來的靜脈血則是養分比廢物少。但在排泄系統中就不是這樣,以含氮廢物的排泄流程是這樣的:
- 血液的含氮廢物進入肝臟 → 肝臟合成出尿素 → 透過血液送到腎臟 → 腎臟過濾後留下尿素形成尿液
也就是動脈送高濃度的尿素去腎臟,出來的靜脈尿素濃度反而低。這種題目切記不要死背,而是讓學生從之前的血液循環中,就能夠理解濃度高低,跟你目的地器官的功能有關。
血糖與溫度恆定相對單純
第六章最後,是血糖跟溫度恆定,這邊就比較單純一點。
血糖只要記得是透過激素調節即可,而調節用的激素有胰島素、升糖素、腎上腺素,三種的功能請這樣分:
- 正常的情況:葡萄糖 → 肝醣(胰島素)
- 肝醣 → 葡萄糖(生糖素)
- 緊急的情況:肝醣 → 葡萄糖(腎上腺素)
溫度恆定也簡單,動物是根據「體溫調節」的方式,去區分「內溫動物(溫血動物)」跟「外溫動物(變溫動物)」。
先從簡單的講起,外溫動物是依靠「曬太陽提高體溫」、「躲在陰涼處降低體溫」,有這類概念即可。
內溫動物是依靠「代謝作用」,也就是這章開頭說的,透過呼吸作用產生能量的方式去維持體溫。維持體溫有兩部分,第一個就是產生能量,剛剛已經說過,第二個是「防止熱量流失」,爬蟲類依靠鱗片,哺乳類跟鳥類,則是皮膚跟體毛。有些極地生物,像是北極熊跟企鵝,則發展出很厚的脂肪層。
這小節算簡單,經驗上不大會有學生弄混,所以看課本就很足夠了。
「減法教學」抓重點,讓學生建立自信
以上,七上生物的部分,如果有老師研究過,就會發現筆者的教法是「減法教學」,因為目標學生是中段到中上,不是前段生。這類學生的資質沒有非常好,但可以經由努力得到應有的回報,筆者很強調建立自信的重要,原因在此。
另外,減法教學的特點,筆者也把經驗分享一下,我們必須先要有很多教學經驗,知道這章節的教學邏輯是什麼,參考教師手冊也可以。當我們知道主軸在哪,教綱要求的必修部分有多少,就可當作修剪枝葉,把多餘的部分先剪裁光。
實際做法,類似先把完整的課本寫出,然後用白紙遮住非主幹的部分,等學生有問題,或是想要知道更多,在依序把白紙拿開。也就是減法是教師做,但學生的學習感覺像是加法,他想追求更多,就可以得到更多,不會自覺到自己是減法,好像在偷懶。
說是這樣說,筆者還是強調,往後所有的教學經驗部分,若是現場教師,會傾向於經驗分享,讓各位知道哪些是常見問題,跟常見的學生困惑。家長則可以透過這些,大致知道小孩哪邊出了狀況,需要怎樣補救。
而不管哪一種,都很吃教學者經驗,程度沒有頂尖的學生,很難自學成功,都需要教師去帶,即使是筆者現在,遇到不同學生,也是因材施教,沒有一招走天下這種事。
只不過,家長自己真的要有,「一分錢一分貨」的心理準備,補習班為了招生當然會用物美價廉、買一送一的邏輯,去吸引家長買單,但實際上有沒有這等好事?
當然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