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赴美IPO上市危機的背後真相─美股本質(28)
作者:陳華夫
據《路透社》2021/8/20日報導,中國證監會監管工作會議指出:「將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穩步推出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同時創造條件推動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加強市場溝通,穩定政策預期和制度環境。」(見中國證監會:將創造條件推動中美審計監管合作 穩定政策預期和制度環境)
中國證監會這項動作顯然是在回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詹斯勒於2021/8/17日,要求SEC人員停止處理中概股透過空殼公司(即 VIE ,可變利益實體)赴美IPO上市。(見大陸推動中美審計監管合作)這可說是,在中國監管機構近期加強監管「補教業」及滴滴出行,引起中概股暴跌7700億美元風暴後,中國證監會與SEC的美中金融戰之最新過招。(詳見拙文在美「中概股」市值暴跌7700億美元的背後真相─美股本質(27))
長期以來,中國證監會當然非常清楚,中概股(如新浪、百度、騰訊、阿裡巴巴等)赴美IPO上市,都是採用「VIE模式」(又稱「空殼公司模式」),即透過設在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等境外司法管轄區的空殼公司,以協議的方式,將境內營運實體的收入和利潤轉移到此空殼公司,於是境外空殼公司的股東(即「境外投資人」)在沒有擁內地營運實體的股票的情況下,也能享有營運實體產生的利潤。(詳細,見拙文中國下架在美上市「滴滴出行」APP的背後及衍生之真相─美股的本質(25))
但因為當時中國的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還不成熟,採取的是IPO核准制,股票市場沒法擔負起企業籌資的主要管道,於是中國證監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中概股赴美IPO,以取得必要的發展資金。但如今中國金融市場羽翼漸豐,依據2021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國(含香港)上榜達135家,美國則為122家,為世界上榜數第一,並且平均利潤35億美元優於整體平均。(見財富500強 中企上榜數連2年超美)所以,中國證監會就適時出手嚴管一些屬於第三類產業的服務業(如補教,網路,網約車軟體、遊戲軟體等),順便敲打敲那些欲藉空殼公司赴美IPO上市的內地企業。
而美國SEC當然是股票直接融資市場的老手,深諳美股市場的規模大小是美中金融戰的美國的底氣,為了擴大招攬全球企業來此IPO上市 ,採取的是IPO註冊制,接受不符合3年有盈利才能中國(及香港)上市的滴滴出行,赴美IPO上市。SEC並且積極藉由華爾街的跨國投資銀行(如貝萊德、花旗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先鋒領航等)幫助中概股在美IPO上市及擴大規模。據BBC2021/8/4日的報導,Dealogic公司的統計顯示,2021年上半年,已有36家中企赴美IPO,超過2020年全年,為史上最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2021上半年,為34家中企在紐約IPO,總共籌集了124億美元,因而賺取了4.6億美元的佣金。到2021/3月,全球股市總市值約為106兆美元,美股總規模約為45兆美元。(見日媒:全球股市市值創新高 市場過熱現象日益嚴重)如今中概股的總市值已經超過2兆美元,佔美股的4.4 %。(見華爾街銀行加緊將中企IPO挪到香港)
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說:「商人無祖國,市場就是我的祖國」,為了因應此次中國監管風暴,華爾街的 跨國投資銀行正加緊將中企海外IPO的地點由紐約證交所改為香港的港交所。(見華爾街銀行加緊將中企IPO挪到香港)
此前,川普前總統於2020/12/19日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要求在美外國企業須嚴格遵守美國審計標準,若企業連續3年不配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管理委員會」(PCAOB)審查,將無法在美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見拙文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是搬石頭砸腳的讓美國投資者慘賠─美中經濟(32))事隔9個月後,SEC才宣佈停止處理中概股透過空殼公司赴美IPO上市事宜,分明只是對滴滴出行 摘牌事件,應付美國國會,交差了事。(見及在摘牌中概股之事上動作拖拉 美證交會遭炮轟)。
中國證監會此時宣佈「推動中美審計監管合作」,中概股一掃暴跌7700億美元的低迷,紛紛谷底翻身。可見中國證監會也並非要真正掐斷中概股赴美IPO之路。於是,SEC亟欲擴充美股市場規模,中國證監會亟欲資本市場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路,這場中概股赴美IPO上市的金融博奕成了美中金融戰的最新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