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中社會篇(下)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 個人因素
- 社經背景
-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公民:如何讓學生有親近感、貫串章節內容?
這個就筆者較弱的項目,畢竟跟我們當年會背「十二青年守則」完全不同,現代公民非常實際,很多家長與朋友可能都誤會了。
現在的公民科,國一講權力、權利,各種社會關係、規範與結社,問題不是在於脫離現實,而是太雜亂了。就算老師很會講案例,但學生感受到的,是每一章節之間的連貫性不大。一下的部分,筆者有用故事講過,大概就是從「文化差異產生行為差異,行為構成社會規範,規範產生同質性跟的團體與結社,然後透過團體在社會中提出意見,藉此發掘社會中的不公不義,促成各種社會安全與福利……」。
這公民老師應該會懂筆者的意思,個人是透過串起的辦法,儘量讓學生可以理解關聯,進而提高興趣。有點興趣跟認為與自己有關後,再開始寫學習單跟作業,效果會比較好。
二年級的政治制度也是常聽學生抱怨的,大體上聽過的問題,最多的是「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依照筆者個人偷偷在教室旁稍微偷聽的經驗,可以理解學生說不懂的理由。
第一,講國家組成要素與功能,太過鉅細靡遺,而沒有用更大的觀點去看,筆者覺得抽取霍布斯的一點概念,作為貫穿國家本質的敘事軸,而不要把內容照課本講過去,這不如故事講完後,下課前留15分鐘給學生自己翻書抄一遍。
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會讓理論內容變得有用且有趣
第二,談權力與國家五權結構、地方自治,再到經濟制度與政治參與,太過沒有具體感。同學會跟筆者抱怨,覺得好像在背法律條文,但他不懂為何是這樣。老師應該也會覺得委屈,故事跟邏輯也都講了,怎麼還是不懂?個人建議,找案例講最好,尤其是越近的政治事件,絕對不要害怕講政治被家長投訴。那麼多新聞,挑一些只有涉及技術細節的新聞並不難。
至於國三,筆者是覺得有點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因為三上講的是法律問題,內容的確很好,但學生不懂的狀況跟國二一樣,通常是老師上課沒有講到太多案例,這並非教師手冊的案例不好,而是對學生來說,這遠不如近期大事值得講。像是遇到有死刑爭議,就可以提到三審制,有些少年犯罪案例,可以立刻拿到課堂講述,因為這些都是同學前幾天才看到的新聞,彼此也可能在班群討論過,會感到比較親切。
同樣的,三下的經濟制度,問題也是出在類似的地方,筆者碰過不少認真的老師,很努力從教師手冊,跟上網與其他老師討論,但就是上到學生提不起興趣。然後筆者以前在補習班聽到的抱怨還是一樣,不懂老師在講什麼。
因為欠缺現實感。
也許更該透過故事、案例等,提升學習興趣
筆者個人的經驗可能沒有多大幫助,因為是從產業界的工作經驗去延伸,直接拿進出貨數量,成本表列到黑板上,然後北中南的運輸時間,弄個簡單的換算表。反正就是會拿實際遇到的案例,或是朋友在各行各業碰到的狀況,製作成30分鐘內的故事,讓學生去體會生產與利潤、市場與貨幣。
或許是筆者的偏見,但整體觀之,國中公民課有點偏某派的說法,導致像是市場與貨幣的運作在於信用,幾乎沒聽過哪個老師有講過。或是簡單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跟社會主義差在哪,民主跟自由哪邊不一樣,有些學生會感到興趣的,老師都沒說。
的確,時間是不多,但反過來講,既然內容跟過去相比並不多,稍微花點時間死背一下,考試也都可以過關。那上課花時間在故事跟案例,提升興趣的部分,或許會比較有效果。
不過,因為筆者畢竟沒帶社會科的班級,無法像數理科,可以提供大量實際操作的效果,在此致歉。
總之,筆者個人的經驗大致如此,社會科的素養跟數理科很不一樣,太多經驗從小學就可以透過大量閱讀獲得,而這些閱讀跟提問都得要學生自己來,無法由家長設計教材用練數學的方式鍛鍊。
不是說,各位家長在家都要教學生看政治,而是很多現實案例,是可以透過只講技術問題去解惑的。只不過,哪家安親班會教這個?應該也沒有,筆者去開一間專門講社普的補習班,應該也是乏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