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我想聊一聊創作英日文教學文章的歷程。要寫一篇我認為有質有量、有細緻度且同時能用接近聊天的語調來潛移默化的外語教學文,在製作過程中需要經歷哪些關卡。這類文章背後有哪些獨自作業的挑戰需要克服?邀你來一窺我的創作秘辛。



你知道那個 "fu" 嗎?

自從開始投入這一類型的文章寫作,已經有快要一年半的時間,我想到為自己的實戰結果做個盤點。翻了翻三個寫作平台和一個小粉絲團的統計數據,創作約400篇文章,從出道第一個月的10位追蹤者,到現在總計有570位。想到這人數大概可以開個簽名會了(笑,但我還沒有出版著作給大家簽名餒...),總算感覺到自己的創作在這麼多人的生活中起了一些作用。

在出道前,我已讀過了好幾年別人寫的教學網誌,還用RSS軟體追蹤了30個網誌,每天有讀不完的新文章,剛再去點開來看竟然累積一千多則要讀。在資訊爆炸時代,這麼海量的外文資訊連我也吃不消。讀過了這麼多前輩寫的教學文,也領教過他們外語程度之高深,所以我對教學文的架構有個基本概念。有些文章的架構鮮明有條理,我相信是有很專門的工作團隊在編寫;也有些寫得比較簡潔,方便讀者數秒內就能知道外文的中文意思是什麼。

讀久了之後,我發現這個「業界」(?)還有一個大缺口還沒填補起來,就是解說語感,以及在什麼情況下能使用與不能使用。當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個缺口不是個爽缺,是個難度很高的門檻,很少有人能有這麼多時間去為讀者仔細解釋這一塊。

如果你不知語感是什麼,講白了就是人家講話帶給你的一種fu (feelings,潛意識的感受,英文的正式說法是connotation,又稱為內涵意義),這種fu你很難用話語講給對方聽懂,大多只能各自心領神會。



( ⬆ 你聽懂樹人格魯特講的每一句話是什麼Fu嗎?)



要「懂」字,才會「用」字

我學了英文快三十年,日文快二十年,一直在找有沒有專門教外文語感的網誌,發現部分網誌有提到一點點語感,但大多是簡單帶過。這方面對我來說越來越欲求不滿,因為有太多與人接觸的經驗,讓我發現很多中式的怪英日文會出現,是因為沒有正確了解外文的語感。很多我們自以為的表達方式,對外國人的語感來說是很怪奇的,干擾溝通的。其實外國人的說話,有很多fu是我們中文沒有的。我認為學外文最重要的其中一環,是去搞懂老外講話的那種fu!(你懂我的fu吧?所以我說fu這種抽象的東西很難解釋。)

還有一個問題是讓我很困擾的。我明明看懂外文,但當時我在閱讀教學網誌時,卻發現我還是得花費大量時間去死記。當時我還是不懂為什麼美國人說的「曲棍球桿(hockey stick)」是比喻事業暴衝(如今我已經查到原因),為什麼「不吻合」的日文要叫做「辻褄が合わない」,其中的「辻」和「褄」是什麼鬼漢字,是拿來幹嘛的,為什麼要用這兩個字?很少人能回答並告訴我外國人那種講話邏輯(fu)是怎麼來的。事實上這些慣用語背後一定有什麼原由,只是因為很難解釋,而且要花很多時間去調查。但話說回來,對我的大腦來說,你沒告訴我為什麼,我就只能死背,結果就是讀了這麼多網誌一年過後,當我在生活中遇到某個場合需要回想時,竟發現想不太起來,或是看到讀過的外文字時,卻忘了是什麼意思。我只記文字表面,沒真正體會背後的奧義,所以記憶一直是斷鏈的。你必須要「懂」字,才會「用」字。你中文很溜,是因為你懂中文講話的調調,懂中文的fu。

試想看看,每當學生族群發明了新字 (哈囉、2486、塑膠、osso、母湯、粗乃丸、不要不要的、94狂),就會有人去PTT或論壇發問請網友解釋那個字怎麼來的、怎麼用。如果不懂新字的語感,你很快就遺忘了,或是用錯場合被人家挖苦取笑。學外文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老外可能基於禮貌,不好意思在你面前指正,或是在心底一笑置之罷了。



我想走出自己的特色

所以我決定出道,寫出我自己想要的外文教學網誌,我想融合過去閱讀別人網誌的經驗,加上我自己的特色:專攻「語感」和「為什麼」。以最糟的狀況來說好了,就算幾年後你遇到情境時可能一時想不起你學過的單字(解決方式請學我用這絕招),但至少某天你在閱讀或聊天中遇到同樣的單字時,可以透過「了解原由、知道為什麼」,很快回想起那個單字的意思。語感能夠強化你與外文之間的記憶鏈,這就是了解語感的好處。總之,我的教學專欄就這樣誕生了。(灑花...)

起初我本想說應該不會有很多人看,就只簡易寫下我的學習筆記就好,但仔細想想,還有很多人都缺外文語感的訓練,所以既然要寫就寫得專業徹底和淺白好懂。如果哪天遇到伯樂賞識可以讓我的創作出書的話,至少我的素材都是完整的,也能實現我想補足業界缺口的志向了。

殊不知,為了要寫得徹底,我發現檯面上我每篇長度雖然只有短短的5分鐘閱讀時間,檯面下真是要花上十年累積語感的功力。



創作的三道關卡

首先,感謝自己10年前就注意到自己缺語感的訓練,所以我很早就在補強自己的能力。走到今天能夠說明外國人講話的邏輯,這中間經過了好幾年的訓練,才有「本」能夠提筆寫專欄,但這樣其實還不夠。

外語要學的單字與慣用語,數量和宇宙的繁星一樣多,我不可能知道全部。所以提筆寫稿之前的查證作業最重要,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查證佔了我八成的作業時間。

同樣一句話或一個單字,可能可用於很多使用情境。不僅中文是如此,外文也是如此。寫作的第一道難關,是怎麼把這麼多使用情境,全都查出來。

第二關是怎麼用一套有系統的說法來整合和解釋這些情境。如果你不懂我說的,不如想想,假如你要向外國人解釋「你很『機車』(難搞、難相處、過分、心地壞)耶」,你要怎麼說明『機車』會在哪些情況下用,為什麼難搞要叫做『機車』而不是火車公車?這些都是學中文的老外一定會問你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我撰稿前要先設想到和查好的。

至於查證的環節非常繁瑣,我這一細說應該會讓大家睡死,所以只講重點。我會把市面的線上字典都查過一輪,然後彙整各家字典的解釋,尤其是針對語感方面的解釋。另外我還會追查老外解釋的語感和原由,這代表至少要翻閱十頁的網路搜尋結果。查不到的話我會很不爽(因為這樣的話很難記起來會很困擾),索性上國外論壇親自問老外,為的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當然,大多數情況是要靠我自己多年來累積的語感,才能在茫茫的網路大海中,辨識出哪些網友的解釋是正確的,或是有問題的。相信我,很多你在網路上查到的鄉民解答(尤其是奇摩知識),大多是鄉民自己幻想出來、完全沒經過徹底查證的怪奇外文,所以奇摩知識是我九成機率會第一個刷掉不理的頁面,但很偶爾也會挖到一些珍寶。

每篇文章寫完的當下,我會先校對第一次,隔天校對第二次,發文前校對第三次。為何要隔天再校對?因為睡過一覺之後,大腦會被重置(reset),被強制抽離原本的想法,換句話說,你能夠用第三者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章,發現哪裡還有缺漏要補。我常在隔天發現可以去找其他很有梗的圖片或動圖來輔助理解外文,或是又被我查到其他好用的外文可以補充進去(然後再花時間追查和撰稿,歐買尬太「爽」了,你懂我說的fu吧)。

此外,你可能好奇我怎麼有辦法幾乎每天發文。我的素材都來自日常接觸的綜藝節目、遊戲、電影、書籍,一邊接觸一邊查證外文,搞懂老外的想法。看到有趣好用的外文就會被我挑起來撰文,所以這種東西跟宇宙的星星一樣多到我寫不完(真的太「爽」了),為了不讓自己白學了也為了讓讀者學到精隨,抓到了一顆星星就要寫出來才不會讓它被遺忘了。

第三關是時間的花費和運用。我仔細計算過,從構想、查證(1~2小時)到撰稿(2小時)、三次校對(每次10~20分鐘)、補充追加內容(1~2小時),每一篇5分鐘閱讀時間的文章,完工平均要使用4~6小時左右。

所以結論是,我終於懂為什麼其他網誌很少詳細解釋語感了(燦笑)。希望我的專欄能讓你更了解外國人講話的那個fu!



編寫外語教學文章耗時費力,如果有幫助你拓展外文視野,如果你喜歡我作品,懇請訂閱並追蹤我的「擊破你的怪怪英日文」專題!所有生活好用的英日文都完整收錄在此專題中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