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地久天長》王小帥導演─現代開悟之洞識(8)
作者:陳華夫
中國第六代導演王小帥拍的3小時長的《地久天長》(2019年),入選第69屆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並獲得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雙項大獎。
(圖片來源:《地久天長》)
王小帥說,这部电影是横跨30年的家庭史诗,其實,最典型的家庭史诗是古代的《紅樓夢》,與近代的《白鹿原》,它的特點是背景龐大、角色眾多,時間跨度至少一代以上,客觀的敘述了角色命運與時代的交織歷程,從這個標準看,《地久天長》的確是部中國史诗級的作品,本文將嚴肅的評論,並以之比較美國史诗級的《教父1,2》與《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王小帥在2015年寫了本《薄薄的故鄉》,頗類似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卡繆小說《異鄉人 》,正如流行歌曲《橄欖樹》所說: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
為什麼流浪 為什麼流浪 遠方
為了我 夢中的橄欖樹
....」
故鄉代表孕育幼兒成長的文化,隨著歲月成長,故鄉文化被內化(或認同)成每個心中的橄欖樹。於是,大時代三線建設與上山下鄉的浪潮裡,夢中的橄欖樹變成濃郁的化不開之鄉愁。電影《地久天長》背後的旋律就是:流浪、自我放逐、與鄉愁。
王小帥的早期電影,《冬春的日子》(1993)講的是流浪與自我放逐,《青紅》(2005)講的是歸鄉,而《地久天長》(2019年)據王小帥自己說是「横跨30年的家庭史诗」,很明顯的,是從早期的悲劇文藝片,轉成心靈雞湯式的療傷止痛商業片。
這的確忠實反應王小帥的二十多年的電影事業日趨成熟的心歷路程,例如《冬》及《青》兩片雖然震撼,但等觀眾回神過來,會嫌影片刻意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相反的,成熟以後的《地久天長》就揮灑自如,不漏痕跡的賺取觀眾的熱淚,洗滌了人生苦痛的心靈。
片中最耀眼的,就是一對有血有肉的夫妻:劉耀軍(王景春飾)與王麗雲(詠梅飾),成功的打破了傳統中國夫唱婦隨或「虎媽─巨嬰」的夫妻刻板印象(見拙文整頓「娘炮」電視劇的背後真相─現代開悟之洞識(6))
長期以來中國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係都是上與下的垂直關係,而垂直的夫妻關係正如《紅樓夢》82回所說:「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
耀軍與麗雲夫妻是互相扶持的平等關係,雖是貧窮,卻沒有被生活所擊倒,尤其麗雲歷經人母、失獨、放逐、重生、與養母,結尾奔喪友人時,她越是不卑不亢的笑說:「一切都好」,就越是讓人熱淚盈框。一切怎麼可能都好?歲月靜好是鄉愁,歲月辛酸是現實。麗雲成功的樹立了慈禧太后與虎媽之外,有思想,有韌性、含蓄而不濫情的新女性典範。
上山下鄉及一胎化政策不僅影響了夫妻關係,也徹底的毀滅了《紅樓夢》,《白鹿原》裡傳統的「大家庭」,當耀軍與麗雲失獨(喪失獨子),只能相依為命,當麗雲給耀軍說,失去了他,自己也沒法活了時,觀眾才赫然發現,「家」竟然支撐著人們活下去的意義,但夫妻倆加獨生子女的「家」,竟是如此的岌岌可危,那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家」還回的去嗎?人生的意義是《異鄉人 》吟唱的永恆悲歌。
王小帥在專訪中說:「我和編劇阿美寫劇本初稿時,是按照時間線性邏輯向前推進的。但最終考慮到場景設置和故事張力的問題,決定調整敘事結構。將劇中人幾十年的人生當作一把尺子,我們在人物命運和情節的關鍵點上做文章,再將這些“關鍵點”擺到這把尺子上。」換句話說,如史诗級的《美國往事》一樣,王小帥捨棄了好萊塢的典型的線性敘事結構,而採用了非線性敘事結構,在不同年代的時空中穿插多個事件。我認為王小帥處理的大部分算滿分,可惜劉耀軍與沈茉莉認兒子這條情節處理的並不理想,令第69屆柏林影展的最佳導演獎失之交臂。
怎麼說呢?
沈茉莉暗念劉耀軍的這條線實在是神來之筆,若發展得宜,甭說最佳導演獎,連最佳編劇獎也是囊中物。沈英明與李海燕夫婦是劉耀軍與王麗雲的好友鄰居,沈家的小孩造成麗雲的獨子溺斃,而李海燕是麗雲工廠計生辦副主任,又強迫麗雲打掉所懷的第二胎,偏偏手術出了問題,導致麗雲終身不孕。而沈茉莉正是沈英明的妹妹,及李海燕的小姨子,理所當然的目睹了一切。
而王小帥也安排劉耀軍作為沈茉莉機床實習的師父,他倆貼身操作機床的一幕,還被開玩笑,是在跳煽情的倫巴舞,這是第一個鋪墊。接著,沈茉莉出國留學前,在漁村的賓館臥房私會劉耀軍,在接著鏡頭出現,兩人尷尬的商量如何解決一次偷情卻懷孕的意外,至此,懸疑的張力驟然緊繃,進入難得可貴的戲劇反諷──麗雲被蒙在鼓裡,渾然不覺,觀眾卻心急的冷汗直流。
我直覺得的認為,耀軍嚴打養子的一幕,是在恨親生兒子不成器。最後,耀軍把身份證還給16歲的離家出走的養子,我更直覺得的認為,是要親生兒子去找親媽沈茉莉。結尾,電影的最高潮,大團圓的人包括麗雲,都圍著睜大眼睛看平板電腦銀幕,沈茉莉的兒子到底是啥模樣,這時,我心理噗通噗通的跳,替導演王小帥擔心,銀幕一旦出現了耀軍與麗雲離家出走的養子,電影將如何收尾,難道要比照《教父1,2》,籌拍《地久天長,2》嗎?。
結果,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平板銀幕出現的是與劇情毫無關連的混血洋娃娃,及劇終的養子回頭的電話。頓時,史诗級的《地久天長》最後一刻竟然變成心靈雞湯式的療傷止痛、倫理大和解的商業片。
我在嚴肅的影評中,描寫這段連初級導演都不會犯的反高潮的認兒子戲碼,並非批評,而是肯定王小帥導演求新求變的精神。電影殿堂裡的聖杯是史诗級的作品,但它絕對是高難度的挑戰。例如,《美國往事》裡也攪糊了認兒子的場面;導演先安排了一幕男主角麵條在車上強暴青梅竹馬女主角黛博拉,在結尾,麵條和黛博拉幾十年後重相逢,鏡頭裡出現了黛博拉的兒子,我認為生父是麵條,但劇情卻說是麵條的情敵,引的觀眾粉絲爭論不休。我認為導演在這裡顯然有難言之隱的糾結,若生父如劇情所說的不是麵條,那又何必安排煽情的車上強暴一幕?這一幕只有劇情真的需要之下,才不會被編輯或電撿處剪掉,史诗級的導演應該不會不知道吧!
王小帥在專訪中說:「劇中人的生活要穿透出去,不可能停在那裡,他們需要一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生活中沒有“逃兵”。」我認為這正是王小帥難言之隱的糾結。假如麗雲的養子的生父是丈夫耀軍,生母是沈茉莉是好友沈英明的妹妹,李海燕的小姨子,如此的發展,《地久天長》6小時也結束不了,遑論王小帥念茲在茲的「大和解」。
這裡面當然有夫妻性道德,及片長不超過3小時的票房之考慮,那我就建議壯士斷腕,重新剪接一個電影版本,清除掉所有沈茉莉「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橋段。一流的藝術品或電影是通體晶瑩透剔,摻不得一粒沙子,評論家的眼睛是明察秋毫。
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說:「當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是只有你,你會減少痛苦,也會在絕望中燃起希望。」展示人生的痛苦是藝術及電影之使命,解決人生的痛苦則在每一個人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