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盛世的頂點(3)
父子繼承制、學徒制,就我們接受現代化教育的人來看很難讓人接受;而且,這種做法一定會讓階級產生,不停的固化下去,整體來說對國家社會未必有利。至少,我們現在都是這樣認為。
上周最後,筆者說我們現在都這樣認為,所以以前的人不認為?
是,因為繼承跟學徒制有其優點,在技藝性高的工作上來說是如此。只要不要太糟糕的繼承者,都可以透過經年累月的學習,培養到不會太差的地步。太差的就換人或是招婿,就整個社會來說問題不大。
但各位想像一下,哪些現代工作這樣絕對行不通的?
現代社會、產業運作,已不再適合繼承制
…………好像一大堆吧,光竹科那些工作,就可說沒一個可以透過繼承制學到,尤其現代科技業,你的數理邏輯太差,怎麼混得下去。你可以想像一個台大電機博的台G工程師,把他數學不及格的小孩,帶去開始怎麼操作機台的樣子嗎?那學十年都可能沒辦法掌握奈米工程的意義。
別說是理工科,偏向管理會計的工作也是,也許幾百年前,你會記帳就可以擔任會計職務。在沒有義務教育,數學普及很差的時代,掌握一些計算技巧,是可以當吃飯工具的。但在高職商科普及的現代,這膝蓋想也知道繼承制實在沒道理,每年產出的合格簿記就不知道多少個。
也就是太吃天賦的科技業,和進入門檻低的一般行政類,繼承制反倒對整體有害。所以,普及教育在這方面,可以進行篩選(考試)挑出適合的理工精英,也有一般訓練(職業學校)能夠培養可用之才。
咦?會有人覺得很難懂?
這非常合理,現代教育通常不教脈絡,不管國內外都一樣,教脈絡太煩了,直接學工具性的知識,可以求職就好。所以筆者這周大致談一下,讓各位理解教改的背後,建立在哪些基盤上。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畫作,The Golden Age。Photo ©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普及教育的機能在於篩選適性人才
教改改了那麼久,各位也應該發現,越來越強調各科系的自主性,例如中文系不需要採計數學,物理系不需要採計國文科,這各有其道理在。但把這種邏輯往高中以下延伸,我們會發現越來越不合情理。
普及教育強調的是機會,但專科教育是為了要你學好專業技能,白話說就是找工作。當我們把各科自主延伸到中小學,就會出現「想讀理工科的就應該只讀數理,人文社會都不要看了,浪費時間」這種說法。
20年前反諷這種說法的人社科教授超多,彷彿沒有念這些科目就會沒有人文素養,然後被反對者嘲笑,譏諷為怕丟工作的自吹自擂。
其實喔,真正原因是,如果這種專科邏輯發揮到極致,那我們就走回繼承制就好,你是醫師就把小孩送去醫學院,從醫學院小一開始練到醫學士,直接練個18年不就結了?各位醫師可以自己摸著良心想想,你家小孩從6歲開始念18年醫學院,畢業後就可以繼承家裡的診所、醫院的醫師職缺,划不划算?各位現代醫學的醫生想的可能更多,自己小孩腦袋夠不夠好,18年行不行,還是不夠好也沒關係,有些科目只要練就好。
筆者這邊講直接點,大多數職業給你從小一念到大四,16年的時間,夠可以練出專業了啦!
但為何我們不會這樣做?因為現代產業的複雜度越來越高,如果只是技藝性工作,如筆者之前所說,只要能力不會太差,老爸技能100,你繼承最差也還有80,發揚光大可能要等孫子,但維持家業應該不成問題。
可是現代產業的各種技能,有些需要非常頂尖的腦袋,這會變成老爸技能100,你最差可能變成10,別說維持家業,撐得過1年不倒都算奇蹟。
正如前段所說,現代教育越來越講求普及性,篩選出適性人才,其實是站在一個整體的角度。
透過各式各樣的考試、科目選擇,找出最適合你的工作,至於你喜不喜歡那再說。而為了要讓你可以活在這個複雜的世界,還能愉快的過日子,所以講求各種心性培養,像是喜愛的運動、藝文活動、遊戲等等。
工業社會高產值,才使非生產性工作成為「職業」
這些在中古時代,都頂多屬於節慶的餘興,很難成為正式的職業。理由再清楚不過,整體社會的生產力太差,光是求生就不容易,能有富餘的食物在節慶中大吃大喝,就算是充分的娛樂了。只有到了工業社會,人類的生產力得到飛躍性提高,才有夠多的剩餘,可以進行非生產性的工作。
講更清楚點,沒有工業社會創造高產值,釋放大量的人力規避繼承的時間浪費,哪來那麼多閒人閒錢,可以讓你在那邊「找到人生的方向」。還記得大航海時代那些海員嗎?航海生活枯燥乏味,紀律嚴格痛苦,卻有前仆後繼的人投入,發瘋了嗎?
因為這是脫貧最快的捷徑,身為家中非繼承人,想要賺錢當地主,要不就是去從軍、當傭兵,打仗賺錢,不然就是出海拿第一桶金。事實也證明,船員光是出海一趟3年,海員就有人可以賺到夠下船買屋娶妻的程度。
別再抱怨女權害你娶不到老婆了,回到過去,沒繼承權的魯蛇一樣娶不到看得上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