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 Lab 讀書會筆記】囡仔人有耳無喙,但我有眼睛!
不是都說胎教很重要嗎?據說從嬰兒還在母親肚子裡,就會受外面環境影響,僅管在人類的研究相關證據還不多,但鳥類的實驗已證實,有些物種,孵化前親鳥就會透過聲音傳達外在資訊給幼鳥,雖然烏賊爸媽不會搭理後代,但身為視覺高度發展的動物,有一些研究支持,從小牠們就深受視覺資訊影響,用自己的眼睛學習。
雖然烏賊具備眾所周知的好眼力,但針對幼年時期的發育研究不多。
今天由學妹分享的Review paper,將探討視覺發育階段對烏賊後續行為的影響。
舉世聞名的好眼力,別小看烏賊
烏賊有跟人一樣的相機型眼睛(Camera-type eyes),或許肇因於跟魚類的競爭關係,演化出極佳的視覺敏感度,甚至具偏振光視覺,隨著年歲發育成熟,有助於提高物體跟背景對比度,利於偵測獵物和敵人。
另外,可能因為趨同演化,牠們的感官發展順序跟鳥類、哺乳類相似,視覺雖然是最後發育的,但這些功能性感官發展,整體來說相當快速,相對於孵化時視覺系統仍未完善的動物,烏賊也許是由於缺少父母照顧、體外發育等演化壓力,才會發展出這個發育歷程,而這些依賴視覺的動物,大腦處理視覺訊號的位置:視葉(Optic lobes),發展也相對較大。
烏賊的好眼力舉世聞名
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視覺訊號對後天的影響
論文中提及一個研究,內容提到,若烏賊在胚胎時期就暴露在有白色螃蟹的環境,出生後的第一餐就會對白色螃蟹產生偏好,多於本來更喜歡吃黑色螃蟹,由此認為胚胎時期的視覺資訊會影響到攝食偏好,不過從裝置來看,水體似乎沒有隔開,不太能排除化學訊號,但仍是一個有趣的結果。
實驗裝置 / Guibé et al. (2012)
除此之外,生長環境的背景豐富度也會影響烏賊的偽裝能力。躲藏技巧首屈一指的花枝,可以根據底質不同改變體色,有的時候選擇跟背景融為一體,有的時候雜亂得看不出輪廓,讓獵物、掠食者找不到自己。而在發展初期,雖然在不同底質,烏賊都會呈破碎型體色,但如果小時候接觸的環境豐富度較高,長大後就比較能應付不同背景,由此可知體色變化不只對應於環境,也受到自身經驗影響。
視覺大大影響烏賊生,別小看這些孩子
隨著時間慢慢發育成熟,神經發展讓感官越來越敏感,跟著腦功能側化,也出現了視覺側化,讓烏賊可以專注不同資訊,右眼跟左眼敏感的訊息不同,而在T型迷宮實驗中,表現出的方向偏好,可能源於個體的慣用眼不同,而且長越大會越明確。
不管從什麼角度探討這些研究,都顯示在發育階段,視覺訊息就對烏賊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甚至是在胚胎階段,未來研究可以多注意這個部分。
依此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問題:
母烏賊有可能會選產卵的地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