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中的聲響」,顧爾德,9月25日壽星。
『藝術的目的,不是在表現一時宣洩,而應當是漸進的,以一生來架構,一種驚喜的狀態與寧靜。』
「孤寂中的聲響」,顧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9月25日誕生的知名壽星。
被音響發燒友尊崇為西元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界中,最不出世的超凡鋼琴鬼才,也是網路討論區傳說裡,猶如聖杯騎士般,『樂聖』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艱深鋼琴曲的當世演繹權威,儼然已被「神格化」的一代怪傑,顧爾德誕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畢業於多城皇家音樂學院(The Royal Conservatory of Music),師事Alberto Guerrero,擁有完整的專業訓練基礎。自西元1955年於美國華盛頓登台演出巴哈曲目之後,顧爾德隨即贏得了唱片公司的錄音合約,更在西元1957年間,方25歲左右的年紀,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後,美、蘇霸權冷戰對峙的緊張態勢下,第一位受莫斯科官方邀請而造訪共產蘇聯進行正式公開演奏的北美音樂家…
Alberto Guerrero & Glenn Gould
為何顧爾德會被認定是黑白琴鍵上的「怪傑」呢?
主要是顧爾德疑似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因此在其不算長的演奏生涯中,大膽(也許正是本性使然)呈現出了與眾多一線主流…嗯,正常鋼琴演奏家截然不同的詮釋手法,和生活方式:
終身素食不算稀奇,但他不只違背慣例,喜歡在錄音時邊彈琴邊哼唱,坐姿也比一般彈奏者要低上許多;此外,顧爾德十分怕冷,但畏寒的程度卻到了讓旁人投以異樣的眼光!因為他大熱天居然穿著外套、披著圍巾!上台之前還必須要把雙手浸泡在溫水裡,取暖方得以熱身…
『我想,如果我被要求在荒島上度過餘生,並且在那段時間裡聆聽或演奏任何一位作曲家的音樂,那位作曲家幾乎肯定是「巴哈」。』
是的,奇人奇事,古怪行為的另一面,顧爾德的琴藝卻不由得再次讓人瞠目結舌,因為那種無以言喻的感受,天下不作第二人想!
恕我多嘴,在此賣弄一下淺薄的學問:在古典音樂「巴洛克」(Baroque)時期裡,也就是西元十八世紀中前期,巴哈所身處年代所譜寫的鋼琴曲,初心者乍聽下,都會感覺這曲子的彈奏手法應該很簡單,琴鍵上敲敲打打,沒有後來西元十九世紀中葉「浪漫主義」全盛時的奔放與激情。然而,所謂上乘武術不重於表象之華麗,巴哈對於樂曲各聲部之間的緊密性,其實有著非常強烈的堅持跟著墨,稍有不慎、快慢失準;一有閃失、進退維谷,整首曲子的韻味馬上跑掉,因此均衡示現顯得無比重要,但彈奏時若只強調平衡感,卻又往往遺漏了巴哈作曲時所營造出樂曲原始且純真的意境,反而淪為毫無感情的機械人模式…換句話說,巴哈鋼琴曲的技巧性難不倒一票鋼琴天王、天后,但在觸鍵速度與力道的掌握與拿捏之上,電光石火、跨越時空的挑戰書,巴哈果真讓不少巨匠功敗垂成。
呃...可是足以使人氣憤的是,有點(該說是非常)神經質的顧爾德,竟然握有著此等魔力,尤其是巴哈最具代表性的鋼琴曲之一,《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Variationen)在他的雙手詮釋下,浮現出了一種他人難以企及,亦或者是根本學不來的水平…於字句難以形容下,只能說,一片寂靜無聲當中,那音樂聽來如癡如醉、似夢幻泡影、朝露點滴…但聲響卻又彷彿近在你我咫尺一般。(這個要特別說一下,顧爾德先後與CBS、Sony合作灌錄的《郭德堡變奏曲》,西元1955年版錄音時間為38分26秒,但西元1981年的版本竟慢到了51分14秒。)
只不過,不喜歡出名,甚至是厭惡成名的顧爾德,始終就活在自己與鋼琴水乳交融的世界裡,不願意接觸人群,只喜歡獨處,因此於西元1964年之後就拒絕了來自世界各地一流展演廳的盛情邀約,決定不再進行公演,改投身在廣播製作和錄音領域,乃至於作曲工作之上。後來他更進一步選擇減少與他人面對面談話的機會,相關接洽事宜一律以書信或電話往來,可說完全隱世!這也讓昔日眾多喜愛顧爾德的粉絲們連一個得以追星的地點都沒有啊。
西元1982年,顧爾德因急性腦中風身故,50歲的人生,或許他覺得已經值回票價了…
辭世至今,顧爾德離開已經超過39年,但世人對他的音樂,崇拜,甚至是膜拜程度卻是有增無減,隨著不少經典錄音名盤的復刻,珍貴錄影鏡頭重製的出現,再加上網際網路影音分享的普及化,反倒培育出了越來越多的顧爾德死忠粉絲…這也形成了近來古典音樂界廣為討論,但難以為之定義的「顧爾德現象」。
圖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www.finebooksmagazine.com/news/holy-grail-glenn-gould-manuscripts-bonhams
https://www.delawarepublic.org/post/gould-didnt-glitter-new-box-set-goldberg-variations-outta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