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油咖哩雞」(murgh makhani),香料王國的無上瑰寶。

字彙來自於印度南方坦米爾語(Tamil)「醬汁」一詞的「咖哩」(Curry),顧名思義,正是以醬汁搭配米飯、烤餅的料理統稱,並透過精於航海的坦米爾人將其傳遞到非洲跟中東一帶。但真正讓「Curry」躍上國際舞台的要角,就不得不提到不列顛帝國於全盛時期在世界各個角落殖民統治的歲月,伴隨日不落的強盛與榮光,烹飪咖哩的香料不只被帶回英國,更在地圖上刻畫出一道道閃耀無比的金色航線,即使後來帝國式微,榮景餘暉今時只存於回憶,但咖哩卻早已開枝展葉,從原本的外來客融入了在地文化、飲食傳統、宗教習俗,或者是家庭喜好等,成為本土料理,甚至還打入了國際籃球最高殿堂的NBA,像Stephen Curry…』

『ㄟ,這是天才,不是食材…』,戶長大人露出狐疑的表情。

『啊!抱歉!離題了…但回歸原點,南亞次大陸其實沒有所謂特別的「咖哩」菜餚,因為整個印度料理全然就是咖哩的個人舞台秀,差別點僅在於食材、調味、烹煮方法的不同罷了。而且每個家庭也會依當地所盛產的農作物來決定主食的搭配,如印度南部的咖哩是以米飯為主,北印度人則慣以食用小麥所做成的烤餅。更重要的是,「咖哩」成功的秘訣不在於炫技、複雜、讓人眼花撩亂的烹煮技術,而是在於家家戶戶,自己投入喜愛香料的組合與烹煮次序…』

『嗯,聽起來頗有異於西方傳統價值,只屬於印度哲理邏輯的思維與深度。』


『「我寧願要那種雖然看不見,但得以表現出內涵品味的美。」』

『這句話很有意思呢…』

『是,此名言佳句乃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屬印度的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說的喔。』,殊不知,我是剛剛用Google搜尋才知道這句的,呵呵。

我接著說下去,『大約在西元二十世紀五零年代問世於印度德里餐廳的「奶油咖哩雞」,印文意為「雞肉奶油」,將雞肉予以優格與香料醃製,並加入每個廚師(包括地方媽媽們)獨門調製的「葛拉姆馬撒拉」(Garam masala),也就是綜合辛香料,調製成辛而不辣、香而不嗆、濃而不膩的雞肉餐點。「奶油咖哩雞」目前也成為近代印度廣受歡迎的餐桌美食,並藉由印度籍大廚們的漂洋過海,陸續設點,讓正統咖哩的香氣飄散於世界各地。』

『除此之外,澳洲作家羅伯茲(Gregory David Roberts),也是小說《項塔蘭》(Shantaram)的作者。他也說過:「印度人應該是亞洲版的義大利人,反之亦然。兩個國家的男人,開心的時候都是歌手,女人走到街角的商店時都變成舞者;對他們來說,食物是身體內的音樂,音樂則是內心的食物。」』


『「奶油咖哩雞」好吃嗎?』
『好…好…吃…(有旋律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