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出門的時候,我們滑手機挑餐廳:台式、日式、西式......。​

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不想出門吃飯的話,同樣可以叫外送,而且有台式、日式、西式可以選擇。​

他們叫外送的原因跟我們不同,不是因為怕群聚的問題,而是享受更「私密」的空間。​

「內行人」才能外送酒菜去藝旦家吃


有的仕紳跟藝旦交情夠好,不一定要上酒樓吃宴席,可以在藝旦住處,叫酒樓送酒菜來。​

雖然能叫外送的菜色,應該不是太複雜的菜色,但能在藝旦住處吃飯,渡過美好的夜晚,相當於今天跟女明星私下吃飯,令其他人非常羨慕。​

酒樓供應的是「臺灣料理」,是以廚藝技術與藝旦表演而聞名的宴會場所。多數文人仕紳會直接上酒樓,一邊欣賞表演,一邊吃飯聊天,交流彼此的文化與知識。​

日治時期的酒樓也被形容堪比法國的文藝沙龍。吃「臺灣料理」的臺灣人,對這類菜色產生認同感,認為這才是屬於臺灣人的料理啊。​



不過,稱呼「臺灣料理」的人不是臺灣人,而是殖民者日本人。

1898 年在臺南辦新年宴會的日本官員,品嚐仕紳準備的「殖民地料理」,他們覺得味道非常新奇,報紙也首次稱呼這樣的料理為臺灣料理。​



1905 年寫下《臺灣慣習記事》的日本人,比對臺灣料理 vs 日本料理的差異:​

臺灣菜味濃厚;日本菜味道比較淡薄。​
臺灣人喜歡熱食;日本人用生肉供膳。​
臺灣的宴席吃食物重於喝酒,喜歡一邊吃東西一邊看表演、談話;日本的宴席喝酒比吃食物重要,不交談觀賞歌舞表演。​

如此不同的飲食文化,互相交織在同一時期的臺灣。臺灣人擁護臺灣料理,日本人則喜愛料亭,有時呈現互相較勁的意味。​

無論是酒樓、料亭,對市井小民來說,仍是太過昂貴,屬於上流階級的消費場所。他們會選擇叫外送,在家享用豪華壽司,也算是一種小資幸福。​

那麼,既不臺也不日的「西洋料理」呢?​

日治餐廳的外送服務居然有評比

日治時期的西洋料理店,有的是高級宴會型的西餐,例如臺北的鐵道旅館。多數還是屬於價格親民的咖啡館或西洋料理屋,有供應麵包、冰淇淋、咖啡等,還有兼賣日式、臺式料理。​

甚至有頭腦動比較快的老闆,賣起涼水、冰店,變成冰果店兼西洋料理店。​



西洋料理屋也有外送服務,報紙還對當時的西洋料理屋做「外送評價」,直說哪家店常以訂單太多為理由,拒絕外送。​

看來就算沒有網路,也無法阻擋大家對評分的需求。​



若想待在家,自己組裝「多國料理」也可以。​

黃旺成在 1919 年 9 月 20 日的日記就寫,從味珍樓叫來臺灣料理,再從西洋料理店叫一些菜配啤酒,與朋友在自家的元豐商行享用。​

如果日治時期的人穿越來到現在,或許馬上就能適應現在的外送服務?​


我是臺灣歷史主題的小說創作者,喜愛將零碎的歷史知識整理成小口包,分享給大家!

歡迎訂閱我的 Youtube 頻道「熬夜的便當」以及 IG pan.yutang 得到更多新的歷史小故事喔!





參考資料:​

陳玉箴,〈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
陳柏昌,〈日本料理在台灣〉​
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圖片來源:​
鶯料亭​
wikipedia​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嘆烟花》印刷劇照(翻拍)。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台灣(CC BY-NC-ND 3.0 TW)。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7532ec8c7eb4d395bba05489d......](2021/09/11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