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力推「北部都會區」,兩份官方文件突顯「融合」成為未來香港規劃的主旋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出爐,發展新界北成為最大焦點。港府將計劃命名為「北部都會區」,涵蓋元朗及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約300平方公里,標誌是「香港未來 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發展概念曝光,但施政報告內未見細節,港府同日下午公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才披露相關規劃背景及較具體內容。兩份文件突顯中港「融合」成為未來香港規劃的主旋律。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封面。

融合成發展主旋律 未交代造價

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表示,今次是特區政府首次編制規劃方案時,「突破香港及深圳行政界線,睇埋深圳河以北發展」,再決定新界北的發展,又形容經過國安法及選舉制度,政府做事不應該被行政界線限制發展。《發展策略》引用2019年2月國務院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今年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趨勢,又形容策略的目標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完善港深融合模式等。

新界北發展計劃是重點項目,但未見預算造價。明日大嶼項目早前在公布高昂造價後惹公眾反對,林鄭在記者會及電視論壇上分別被問及造價及不透露相關數據的原因。她回應說,北部都會區屬遠景發展,不需在目前階段計算,亦難以算得準確,故未有計算造價,但強調計劃是有極高回報的投資。「呢盤生意是做得過,是賺錢生意,開拓土地係一定賺錢」,亦可以透過發債處理現金流等問題,「不用擔心財政負擔」。

新界北發展計劃是施政報告的重點項目。美聯社

增鐵路擬設4個一地兩檢口岸

北部都會區規模極大,涉及區域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另有6個處於不同規劃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設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預計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土地作住宅及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18.6萬個住宅單位。政府消息人士預計,日後若放寬地積比率,將可供應更多單位。

為配合新界北發展,《發展策略》提出多個鐵路相關項目,包括:在洪水橋興建鐵路連接深圳前海;將東鐵線現有的羅湖站移至深圳,並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置一個新鐵路站,大規模進行住宅及商業發展;正在規劃的北環線,將分別向北伸延及向東伸延。向北伸延部分將經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向東伸延部分則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等。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具體路線規劃、造價及時間表將再作研究。但伴隨鐵路發展項目的是,兩地將於相關口岸研究一地兩檢安排。《發展策略》文件地圖揭示至少有4個擬議一地兩檢口岸,全數集中在深圳一方。政府消息人士則表示,仍需探討措施是在香港或深圳實施。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截圖。

可能增設副司長或高層次政府專責機構

綜合兩份主要文件及消息人士資料,發展新界北的項目涉及多個措施,同樣著重「融合」。例如:將港深創科園與落馬洲/新田一帶整合為新田科技城,將有4條過境路徑與深圳對接,會聯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佔地約540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分期收回約700公頃的私人濕地及魚塘,連同相鄰政府土地設立濕地保育公園,亦會與深圳合作訂立保育協作計劃,及與大灣區城市建構濕地系統網絡。

針對如何落實新界北發展的措施,《發展策略》建議港府考慮設立「高層次的政府專責機構」,其中主要職責在於牽頭與深圳巿相關單位合作,協助政府與廣東省及大灣區城市相關部門建構大灣區濕地系統網絡。施政報告則提議下任政府增設副司長一職,負責領導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等大型區域發展。

發展新界北 前規劃署長凌嘉勤擔大旗

據悉,《發展策略》由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主理,該部門於施政報告出爐同日下午舉辧閉門簡報會,只有主流媒體及電子傳媒被邀請出席,眾新聞等網媒被拒諸門外,記協批評政府做法影響公眾知情權。(見另稿)

翻查資料,今年6月港府突然在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增設一個「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的非公務員合約職位,為期半年,由前規劃署長凌嘉勤出任,負責就港深跨境經濟帶全面發展策略規劃問題,向特首提供意見。值得留意的是,凌嘉勤在2012至2016年期間擔任規劃署署長,是精通中港規劃的專家,在2019年初已用個人身份向港府提交意見書,促請當局提升洪水橋新發展區的發展定位,至「新界北核心商業區」(CBDN)的層面。林鄭月娥早年曾任發展局局長,一直與凌嘉勤共事,凌卸任規劃署署長後,近年仍獲邀擔任多個與規劃發展有關的公職,包括房協副主席、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主席等。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由前規劃署長凌嘉勤出任,負責向特首提供意見。圖片來源:《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

鬆綁土地發展限制以增加供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大張旗鼓打土地牌,除了以大框架形式規劃新界北發展,施政報告另提出填海及為發展限制鬆綁,包括修改城規法例以縮減處理公眾反對時間等,增加土地供應。按施政報告,香港2019年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約為3000公頃。消息人士解釋,估算比往日大增,考量因素包括:兩地融合而帶來的經濟新機遇,人均享用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的比率將提高,以及居住質素要求上升,均增加土地需求。

政府將重啟馬料水填海計劃;另研究龍鼓灘填海及屯門西地區規劃,目標是明年上半年爭取立法會撥款啟動研究,研究需時30個月,過往土地主要研究作工業用途,但因應屯門鐵路發展,研究將會擴展至不同土地用途,不排除可供應房屋。稍早一度流傳會將葵涌貨櫃碼頭調遷至屯門新填海土地,但施政報告未見相關建議。消息人士稱,因龍鼓灘海域水深較淺,停泊貨櫃碼頭在技術上未必可行。

政府另將探討發展濕地及濕地緩衝區,研究方向包括簡化生態影響評估的程序、提高地積比率,過去濕地發展主要由業權持有人提出,未來會考慮由政府將濕地一併納入地發展區作賣地之用。政府亦會將檢討綠化地帶的範圍由政府土地擴至屬於私人、坡道較高和距離已建設地區較遠的用地,消息人士,預計明年年中會有確切的改劃綠化地名單。

至於坊間曾流傳將會放寬新界祖堂地出售限制及降低強抇門檻,則未有細節,將於一年至年半內完成研究。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