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 國務院公布減碳方案:限重工業產能、發展新能源以及「消失的目標」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31日於英國舉行,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卻決定缺席這一重要的峰會。
就在峰會舉行前夕,國務院一連兩日公布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提到要限制重工業新增產能、加快以新能源取代燃煤等,終於提出了詳細且具體的路線圖,對國際展示了中國減少碳排放的決心。
不過,這兩份各自長達上萬字的文件,仍未能解答外界部分質疑,包括方案未承諾停止興建燃煤發電廠。另外,方案目標是要在2030年前減低碳強度,中國過去都有沿用這個說法,甚至一直稱已超標完成,但碳排放總量卻有升無跌。
減少碳排放的行動方案,卻不提排放總量的減少目標,又是否可行?生態環境部官員指,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減少碳排放「仍存在諸多的現實困難和挑戰,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污染國,根據全球碳項目2020的數據,中國由1959年開始已是全球碳排放最多的5個國家之一。直至七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發展重工業,碳排放開始攀升;直至21世紀,更是爆炸性增長,2006年取代美國,成為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
雖然中國的人均碳排放是美國的一半,但礙於龐大的人口和經濟急速增長,到了2019年,中國排放的溫室氣體已佔全球3成,比緊隨其後的美國、印度、俄羅斯加起來更多。
國務院昨日公布長達1.3萬字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當局提出了未來十年多個減排目標和路線圖,推出多方面措施減少碳排放。
方案分兩階段訂出主要目標,第一階段是2025年。方案指,屆時內地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去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順利實現2030年前達至碳排放高峰的目標。
燃煤發電
許多分析都指出,中國要減少碳排放,是要做出根本改變。過去幾十年,內地都高度依賴燃煤發電。
方案指,要在能源方面發展太陽能、風力發電等,逐步取代燃煤。到了2030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總裝機容量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西南地區要建立以水力發電為主的可再生能源體系。未來亦要「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不過,方案並未承諾不再興建燃煤發電廠,只稱會「嚴格控制新增煤電項目,新建機組煤耗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序淘汰煤電落後產能」。
在國新辦的記者會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官員孫楨被問到相關問題,他指,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能源安全等艱鉅任務,「調整能源結構仍然存在諸多的現實困難和挑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堅持防範風險。」
重工業、交通、城鄉減碳
除了燃煤發電外,重工業亦是內地碳排放的元凶之一。方案特別針對煉鋼、有色金屬、建築材料和石化化工等工廠,指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禁新增產能」,並鼓勵企業探索技術環保生產。
城鄉、交通方面同樣都要減碳,去到2030年,每年新增交通工具之中有4成左右要用新能源。到了2025年,城鎮建築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要達到8%。
方案強調,各地區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限電限產或運動式減碳,但亦指會加強監督考核結果,做得好會有獎勵,未完成任務的就會通報批評或約談問責。
減碳超標完成的迷思
2020年,中國宣布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額完成了「十三五」約束性目標,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目標。
不過翻看全球碳項目2020的數據,卻會發現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並未減少,甚至一直增長。明明官方聲稱減排成功,為何碳排放總量還是火箭般上升呢?因為內地提出的目標,是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即是GDP每增加一美元,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當經濟增速比碳排放更快,即便碳排放總量一直上升,但其碳排放強度依舊會下跌。這個指標和國際社會經常提到,要減少碳排放的目標並不一致。有專家指,如果中國有心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需要訂出一個總量目標。
常年關注內地環境問題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指,這次國務院訂出的方案,顯示了當局頂層規劃的決心,提供了減少碳排放的清晰路線圖,但當局未提出碳排放高峰的具體總量,會令未來要進一步達至碳中和的目標更艱巨。
「現在就是因為還在增長,一直增長到甚麼時間是達峰,我們希望設定峰值,要有所設定,哪怕是一開始給個範圍也好,總是需要有一個總量目標。」不過他也認同,從國家層面來講,要設定相關指標非常困難,因為領導層不會希望過度承諾,然後未能達標。
他建議,除了在國家層面推動外,還要利用市場機制的力量,透過要求企業公開產品的碳標簽,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等,去迫使企業減低碳排放。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