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今日起收緊新型冠狀病毒病人出院標準,不過,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有份參與兩項研究均說感染後「復陽」的病人再傳播病毒機會低……

在爭取與內地通關的「頭等任務」下,港府今日起收緊新型冠狀病毒病人出院標準,即使達到出院要求,還要在北大嶼山醫院再隔離14日。不過,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有份參與兩項研究均說感染後「復陽」的病人再傳播病毒機會低,最近8月在國際期刊發表的研究更形容傳播風險「極低」(extremely low)。武漢疾控中心研究人員有份參與另一個研究顯示,超過2466個感染後「復陽」的康復者中,超過4079個密切接觸者檢測結果全數呈陰性,研究結論認為「復陽」個案「可能不具傳染性」。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教授高本恩向眾新聞表示,自疫情爆發以來,超過1萬名康復病人出院後都沒有本地傳播的情況出現,認為新措施不合比例。他又指隔離康復個案時對他們的生活有干擾,是為了更大的福祉,但他看不出更長的隔離期,如何能改善更大的福祉:「根據科學文獻中了解的證據,我看不出這新政策的理由。」他又關注「清零」策略可否持續,認為策略下市民可能不覺得有急切性接種疫苗,社會疫苗接種比率不夠高,那就抵禦不到明年可能重臨的疫情。

高本恩指今次收緊出院政策不合比例,亦會佔用醫療資源。(港大網頁圖片)

食物及衞生局昨日公布,將收緊確診病人出院標準及安排,包括取消實施超過一年以檢測CT值或身體是否有抗體判斷出院做法,只是保留根據相隔24小時兩次核酸檢測呈陰性結果方可出院。同時,符合出院標準都要在北大嶼山醫院感染控制中心繼續隔離觀察14天。兩個措施與國務院去年中的聯防聯控機制要求一致。

病人符合出院要求後,還要在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隔離14日。(資料圖片)

據了解內地專家與政府官員開會討論通關時,有要求出院個案不能有殘餘病毒,所以本港為了達至看齊要收緊出院標準,只可以檢測陰性才達要求,取消了CT值檢測或抗體判斷出院標準。

政府在新聞稿中無交代是否配合與大陸通關,或周邊環境有變,只是說為配合「清零」策略及將「早期康復後可能仍然帶有病毒並在社區傳播的風險進一步減至最低」。眾新聞向食衞局查詢,內地當局是否曾提出要求,及可減低「復陽」風險的科學根據為何,食衞局回覆查詢時只是重申,「本港不時出現復陽的個案,而確診病人早期康復後仍有可能帶有少量病毒」,新措施可減低風險。在疫苗記者會中,有記者追問是否因為要與內地看齊而收緊出院標準,事前有無徵詢專家意見,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無直接回應,只重申:「 整個安排,都是政府希望減低傳播風險,現時標準,能做到化驗上無陽性樣本,加大安全度。」

醫管局回覆說,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設約800張病床,現時約有40名確診病人接受治療。在新安排下,會將中心其中一座96張床位的獨立病房大樓提供予政府作為隔離地點。該隔離地點運作由衞生署負責,醫管局稱會全力配合安排。

在去年疫情初期,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採取陰性結果方可出院,在去年5月起則加入如果體內抗體及病毒CT值達到一定水平亦可出院。值得留意的是,病毒CT值在去年5月7月兩次修訂無明文列入指引,但醫管局一直以體內抗體及CT值水平判斷病人可否出院。科學委員會今年8月4日正式將體內檢測抗體加病毒CT值超過33或以上列入取消隔離條件之一,但不足三個月就因為與內地通關再改變。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翻查文獻顯示,廣東及武漢疾控中心研究人員先後參與的四個研究及顯示,曾感染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患者「復陽」後再傳染他人的風險並不高。

翻查有關研究,參與人員包括廣東省及武漢市疾控中心的多個專家,詳情包括:

一、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科學家柯昌文、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專家陸靖領導的團隊與牛津大學教授Oliver G Pybus分析去年1月至2月出院的619個廣東省出院個案,去年8月在EBioMedicine發表

二、廣東省疾控預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武婕領導多名廣東省疾控中心成員分析廣東疾控中心截至去年5月的223個「復陽」個案,今年8月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發表

三、武漢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王懷記、吳曉旻、北京師範大學田懷玉等分析武漢在2019年12月至去年8月收集到的4079個復陽個案,今年3月在BMC Medicine發表

廣東省疾控中心首席科學家柯昌文去年於多名廣東省疾控中心專家一同發表研究,稱復陽病人傳染風險低。

根據廣東省柯昌文團隊分析619出院個案中87個呈陽性個案,從中抽取59個產生了中和抗體個案,培植後無發現感染株(infectious strain),同時核酸檢測中無發現完整的病毒基因排列。研究報告總結引述差不多所有復陽個案出現抗體,「顯示傳播風險顯著較低,尤其是透過呼吸系統」。

另一名廣東省疾控專家武婕領導的研究則分析疾控中心收到的223個「復陽」個案,檢測後顯示,「復陽」中位數是10日,檢測呈陰性中位數則是20日,但最長可達75日。研究稱,「復陽」個案中的病毒含量較一般感染非常低(平均CT值是37,每1毫升樣本得1138複製數目,嚴重個案每毫升10萬個複製數。),認為根據病毒量根本不會傳染,「人傳人的風險非常低」,認為出院病人只須家居觀察3個星期。

武漢疾控中心專家有份參與的研究亦得出相同結論,也是同類調查中最大的一個。研究在超過2萬名確診病人中再分析2466個病人的「復陽」的情況,及與他們有緊密接觸的4079名親人,後者全數檢測呈陰性。研究在結論形容,「復陽」的病人本身並無傳染性。

另一個日本大阪堺市的研究則研究15名與復陽病人空氣或氣溶裝置接觸的醫護人員,驗血結果顯示無人出現新型冠狀SARS-CoV-2的病毒抗體(IgG),10日隔離期內也無出現病徵,核酸檢測也呈陰性。研究認為,病人「復陽」並非傳染性的設想是可信的(plausible)。

港大高本恩向眾新聞表示,醫生根據一套客觀的標準判斷病人無傳染性,雖然稍有調整,「過去18個月有超過1萬名病人在醫院出院,並無任何一宗有人出院後引起社區爆發」。他表示,可以理解與內地通關,但認為今日生效兩個措施不合比例地長,也不清楚當局具體的宗旨,但認為無證據顯示有效幫助減低病毒爆發風險。

他表示,延長留院時間將佔用醫療資源也是不合理,又說由於康復病人本身不傳染性,真的要做可轉移去亞洲博覽館或檢疫酒店等地方。他說真正關注是一旦有社區爆發,病人可能要接受更長時間隔離,目前外地回港確診病人經濟上仍負擔,但本地司機、酒樓員工或家傭等可能超過一個月隔離及手停口停,則會影響他們生計。

港大感染及傳播病中心總監何柏良在電台節目形容,政府調整的新出院標準旨在令內地當局安心,「宜家香港的情況好清楚,在國情、香港實際情況下,我們的疫情安排、大框架與內地是命運共同體,內地要清零,我們都要清零。」

何柏良表示,香港先前出院標準是「相當高」,過去從無發生出院爆發本地傳播鏈,但完全可以理解香港進一步收緊標準令內地安心。他舉例說,9月起約170宗確診個案,八成在確診10日內出院,新安排下若要加多14日在大嶼山醫院隔離,即大部分人平均要留院24日才可出院。

何栢良表示原本香港訂的出院標準已經相當高,亦未曾有出院個案造成傳播鏈。(資料圖片)

宏觀而言,港府跟隨內地採取清零政策。高本恩數月前已經在眾新聞撰文說香港面對抗疫策略抉擇,他今日形容關注清零政策能否持續,因為在本地個案持續不多下,市民未必覺得需要接種疫苗。「他們見不到急切性(接種)疫苗,當病毒再次進入社區——我懷疑明年或六個月內會發生,屆時疫情將難以控制,接種疫苗比率不夠高抵禦。我認為,這是香港面對真正的危機。」

高本恩說,如果香港仿效新加坡策略,雖然會影響與內地通關,可藉此重新掌控疫苗接種及放寬防疫措施,或病毒出現時採取的策略。 「我覺得這面對日後事態,會是更安全的策略。在清零策略下,大家會較緊張病毒會否重臨,及引發的事件。」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