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安心出行 通關少數服從多數?
【香港這一天】結集
香港經歷反修例風暴衝擊,社會表面恢復平靜,但內傷嚴重。 世紀疫情表面受控,但離經濟及生活回復正常仍然漫漫長路;房屋、 貧窮、教育、醫療等民生老問題未見緩和,新形勢下政治體制內外, 只剩下一把聲音,社會埋下潛在炸彈。香港面對的問題一籮籮, 但特首林鄭月娥工作議程上似乎只有一個:與內地通關。 為求爭取內地同意通關,「少數人」方便,不惜要大多數人「埋單」 ,公平嗎?
林鄭接受《經濟日報》專訪,表示通關要逐步有序、 有條件和以優先次序推行,相信初期以廣東省先行,初期會設配額, 研究就不同群組的需要度,訂立優先次序, 例如讓探望長者和奔喪等恩恤需要, 以及有商務需要的人士首批通關, 首階段難以讓跨境學童每日正常上學。她表示, 通關條件相信包括必須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 持48或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並需要上載「安心出行」 記錄,過關後也要接受內地的健康碼系統, 讓系統能監察有關人士行蹤。
林鄭說,如果香港的「安心出行」只小規模使用, 不能達致通關目的, 政府正積極研究將進入政府處所必須使用安心出行的安排, 擴展至更多地方。她又說, 明白部分無意到內地人士不滿同樣受限制, 但由於涉及公共衞生事宜,如土地發展一樣, 某程度是少數服從多數,希望公眾諒解。
誰是少數?誰是多數?假如簡單問市民是否贊成通關, 相信大多數會贊成,至少不反對,但假如通關需要接受很多限制, 例如消費場所,大多數人仍會贊成嗎?林鄭掌握甚麼資料數據, 認為多數人同意通關要付出的代價?
她舉土地發展為例子,認為少數應服從多數,有混淆視聽、 誤導公眾之嫌。政府透過收地、填海及發展「綠帶」土地, 興建房屋,反對的可能相對是少數,但不少人得益是事實, 單是輪候公屋申請已近25萬宗。對有需要回內地做生意、 探親旅遊的,通關對他們很重要,其他人有甚麼直接得益?
香港與內地經濟關係密切,未能通關自然帶來不少不便, 但從整體香港經濟角度,卻未見嚴重影響。 資深財經記者顏寶剛在專欄引述本港GDP數字指出,內地仍閉關, 但「踏入2021年後,經濟在基數效應下,已出現強力反彈」, 按前特首梁振英發文邏輯,「長期不通關,總有一天, 是全香港埋單」,顏寶剛問「 點解最新公布的第三季經濟仍然錄得可觀增長?近兩年沒有通關, 經濟不是應該出現螺旋式下跌?」而同樣道理,長期封關, 為何內地在港設立新公司數目大增?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預計,今年全年實際經濟增長接近5.5% 至6.5%的上限,本港經濟復蘇在最近數月更加穩固。 政府經濟顧問可否交代內地封關對香港經濟有沒有造成的實質影響? GDP下跌多少?
香港「長期不通關」,數據上對經濟的打擊並不明顯;政治上,要「 埋單」的只是林鄭,她被建制派代表商界的經民聯、 跨境港人利益的民建聯及工聯會公開鞭韃、背後狂插, 通關長期交白卷,不利爭取連任。
林鄭提出通關要「逐步有序」、按群組需要, 將來很可能是做生意優先、學生排隊尾。學生學習不重要嗎? 政治上,林鄭希望儘早通關,接受內地防疫標準,從「放風」所見, 早期通關會有配額,只是局部通。一場超級大龍鳳, 初期實際可方便過關人數可能只是以千計。誰是少數?誰是多數?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