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太沉默,就是我們拿起號角的時候。」闊別三年,由一班獨立電影人組成的「平地映社」,再次舉辦平地學生電影節,吹起號角……

「當城市太沉默,就是我們拿起號角的時候。」闊別三年,由一班獨立電影人組成的「平地映社」,再次舉辦平地學生電影節,吹起號角,集結仍想用電影說故事的年輕聲音。身兼導演、演員及評審的盧鎮業坦言,這幾年有種很強烈的失落感,今屆特別有一份好奇心,很想知道由2019年至今,這兩年的作品有何面貌,仍然願意創作的同學究竟想甚麼。

策展人何梓埼說,今年收到不少非敘事的動畫和實驗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會用寓言、隱喻來說社會事件,這種「隱晦」可能是未來香港作品的趨勢,甚至是創作人繼續去表達自己想法的出路。

何梓埼(左)和盧鎮業(右)相信,讓年輕人交流,從來都很珍貴,也很需要存在。張凱傑攝

「呢個地方創造出嚟嘅故事」

由2014年成立的「平地映社」,不定期籌辦學生電影節和放映活動,希望給年輕人一個平台發表創作,去年更走入校園推廣影像教育,從評賞、策展及統籌,讓學生認識電影。即使未聽過「平地映社」,或者都認識他們的成員,包括執導《那年春夏.之後》、參演《女人多自在之幸福的旁邊》的盧鎮業;執導《人在皇后》、《少年》的林森;執導《十年》、《夜更》的郭臻等。

成員之一、電影節策展人何梓埼形容,他們都是讀電影或媒體出身,讀書時有很多想法,創作了很多作品,卻沒甚麼機會可與人分享,其實很可惜。最令她感到惋惜的是,好似在社會入面無一個以學生為主軸的平台,讓他們發表作品,「一個作品是否能夠走得更遠?接觸到更多本地觀眾?甚至參加海外影展,跟海外的年輕人交流,將我們的地方、故事和情感傳遞得更遠呢?」

這就是他們舉辦學生電影節的初心,因為他們相信讓年輕人交流,從來都很珍貴,也很需要存在。今屆的主題是「小喇叭」,電影節場刊形容「嘈到拆天,都係為咗集結仲想講故仔嘅人,一齊繼續bilibala。就算街道再平靜,就算圍爐被監聽,我哋仲感應到好多學生蠢蠢欲動,想參與呢個地方創造出嚟嘅故事。」

今屆主題是「小喇叭」,盧鎮業覺得,當學生在城市顯露自己時,被群眾包圍淹沒,就像有一種隱藏的能力。

隱喻社會事件 表達所想的出路

評審之一盧鎮業坦言,大家都會明白和理解,讀書時期的作品通常相對幼嫩,有好有不好,或者都算是一種稜角,但說到底學生需要覺得有機會,才會有動力創作下一部作品。他說,這幾年有種很強烈的失落感,對上一屆平地學生電影節已經是2018年,至今相隔三年多,「我都愈來愈老,距離院校愈來愈遠,我想知道現在做創作的同學在想甚麼,今屆特別有一份好奇心,很想知道由2019年至今,這兩年的作品有何面貌。」

他特別提到今屆電影節的海報,見到有一名學生在人群中吹起號角,在城市中顯露自己的時候,被群眾包圍淹沒,就像現在的學生有一種隱藏的狀態,就算有幾多想法,都不能十成十說出來,這種隱藏的狀態或者未必指向學生,而是這城所有人都抱著這個方法,在今日香港的空間生存。

有別於以往百多份作品,今屆大會一共收到超過260份,為歷來之冠,超乎想像。何梓埼形容,今年收到不少非敘事的動畫和實驗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用寓言或隱喻來說社會事件。不似戲情片,將情節和內容直接說出來,她覺得這種「隱晦」可能是未來香港作品的趨勢,也是學生和創作人繼續去表達自己想法的出路。

對她來說,遇到創傷、情感交錯複雜時,有時未必可以很直接說出來,作為創作人,或者會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觀眾也有可能在未來的電影,看見很多從沒想過的呈現方法。不過,她覺得香港觀眾的接受程度比想像中闊,願意主動接觸非主流的影像內容。

她認為鼓勵創作同時,另一邊也要推動影像教育,好似在法國和台灣等地,部分電影節設有學生評審獎,由學生揀出全國年度作品,在社會學的角度,其實是一種賦權,重視他們的價值。因此他們今屆增設競賽,多一個誘因鼓勵青年參賽,也希望公眾更關注年輕人的作品。

魏芷軍(前)創作《我在追憶,我在追,我在》,包靖怡(後)創作《香城幸存者》。張凱傑攝

即使不身處其中 仍覺是地方一份子

其中一套動畫《香城幸存者》,以中學生高考英文聆聽卷,呆望窗外風暴情景為故事題材,影片簡介形容「學生努力保持專注,思緒卻在錄音內外遊走。」動畫在2019年製成,導演包靖怡憶述2018年強烈颱風「山竹」襲港,她當時身在美國,但看到朋友不同的片段和相片,都很感受到颱風的蹂躪,即使當時不是身處當地,仍覺得自己是那個地方的一份子。「颱風可能是很多隱喻,可能是大家的回憶,也可能是大家現在經歷的。」

在美國留學的經驗,也讓她看見香港的動畫製作很有框架,講求一定要敘事、可愛、適合小朋友觀看。不過,她說看見美國的學院教授動畫時,會分開兩個派別,除了培育主流動畫,模仿迪士尼、彼思等,講求動作誇張的動畫製作外,也會開設實驗動畫,目的就是與主流思想、製造畫面的方式,產生對沖空間。她亦覺得不少海外展覽,對作品題材、表達手法的接受程度較香港大,她的作品也拿過克羅地亞薩格勒布一個電影節的學生組評審團獎。

保持純粹 真誠發聲

另一套紀錄自身成長的實驗作品《我在追憶,我在追,我在》,導演魏芷軍說,由細到大都很喜歡紀錄自己和身邊的事物,近年來覺得很多事物消逝得很快,有種捉不住時間的感覺,忽發奇想將以前拍下的片段和對話串連出來,梳理自己的思緒。她說,作品由自己出發,不是要回應社會狀況。

在檢視自己的過程,她發現小時候的自己很無憂無慮,現在學過攝影,拿起鏡頭時反而「無咁純粹」,有時都會提醒自己,要保持這種純粹去拍攝、去紀錄。她覺得,年輕人在社會中處於尷尬而特別的階段,當下未必是對社會所謂最有貢獻的一群,但卻最有資本表達自己,擁有最真誠的聲音,而真誠對於無論個體或社會都是很重要的元素。

其中一套中學生的作品《盼望的緣分》,談及因為移民留下遺憾的中學生愛情故事。

當社會上有人明言要放棄下一代年輕人、有人說已經失去很多代年輕人時,要敲問的是,為甚麼有一班人卻很在意要聆聽學生的聲音、觀看他們的世界?甚至為他們發聲呢?何梓埼覺得,每個人曾經都是學生,有時都會想起,如果小時候遇到一些人一些機會,又會如何影響自己的經歷和成長呢?

最近我家中多了姨甥女,是一個自己愛錫的人,將來在這個地方成長時,她會面對甚麼、經歷甚麼呢?我是一個大人,開始有能力承擔時,可以做甚麼?為何學生的聲音重要,是因為互相了解,才能明白對方,是當下社會重要的溝通,從而產生連結和共鳴。

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

日期:2021年11月18日至28日
重點節目:三尖八角、FF原是永恆、一夜長大、過去進行式、家的形狀、返屋企
特備節目:純粹睇戲、東南亞短片節—得獎作品
地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香港逸東酒店
節目詳情:https://groundupfilmsoc.org/4thgusff/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