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立院通過2400億海空戰力提升特別條例 台灣國防部:強化制空、制海不對稱戰力 備戰以止戰
面對台海緊張情勢,因應敵情威脅及急迫之國防需要,台灣立法院今(23日)三讀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明定特別預算上限為新台幣2400億元(約港幣672億元),為期5年,將採購包括岸置反艦飛彈、野戰防空等八大防衛系統,強化台灣制空、制海等不對稱戰力。台灣國防部表示,希望藉此備戰而止戰,並帶動國防產業鏈的發展。
台灣國防部明年度編列國防預算為台幣3726億元,加計新式戰機採購特別預算401億元及基金預算590億元,整體預算規模達4717億元,已創史上新高。若再加上今通過的2400億特別預算,其中在明年將編列的460億元,台灣國防支出明年將高達台幣5177億元。
《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完成三讀後,台灣國防部須提出2400億規模的「海空戰力提升特別預算」,再送交立法院審查,目標希望在本會期內由立院通過所有特別預算審查。
台灣國防部提出《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主要考量因素包括中共軍力現代化跳躍式之成長,以及未來武力犯台能力,為能短期籌措經費,挹注量產最小成本,以及最快形成戰力的武器裝備,因此依《預算法》第83條規定編列特別預算,希望在最短期程內, 快速獲得國造自製各式精準飛彈、海軍高效能艦艇及海巡艦艇加裝戰時武器系統。
該條例預計將採購八大防衛系統,包括岸置反艦飛彈系統、野戰防空系統、陸基防空系統、無人攻擊載具系統、萬劍飛彈系統、雄昇飛彈系統、海軍高效能艦艇及海巡艦艇加裝戰時武器系統等,其中包括沱江級艦、天弓三型飛彈、雄二、雄三及增程型雄三飛彈、新型陸射劍二飛彈等各式制海及制空武器系統。
國防部表示,此次編列2400億特別預算,除了彰顯台灣自我防衛決心,以備戰而止戰,更蘊含扶植、牽引與帶動國防產業鏈的附加效益,希望深耕台灣未來軍備作業所需的能量。
根據中國財政部今年3月在全國人大會發布的政府預算,2021年國防支出為13553.43億元人民幣(約209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6.8%。全球第一軍事強權美國的2020年度國防支出約9340億美元。相較之下,台灣國防預算支出與大陸相差仍極為懸殊,這也是台灣積極發展所謂「不對稱戰力」的原因。
台灣國防部長邱垂正本月初以「「台灣不會對中國投降」」為題投書《華爾街日報》,他說,他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擔任二四九師上校參謀長,「我加入陸軍40年來,目前情勢最具挑戰性」。
他指出,在資源、人力和軍事科技上,台灣都不是中國的對手,這是嚴峻的現實;中國意在迅速奪取台灣,不讓任何第三方勢力有機會介入;因此,國軍發展「不對稱防衛戰略」,就是希望利用台灣海峽作為天然屏障,增加的國防支出,用於建構機動、長距離及精準打擊能力,同時,開發中的武器系統也有助台灣建立多層次及多領域自我防衛能力。
立法院今在民進黨立委人數占優勢情況下,三讀通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民進黨發言人簡舒培表示,面對中國頻頻以軍事威嚇台灣、升高印太區域緊張局勢,捍衛國家主權與國人安全刻不容緩,藉由通過該特別條例,希望在最快時效內,籌建可恃戰力確保台灣安全,並向國際社會展現自我防衛決心。
不過,在野的國民黨憂心,該條例明訂特別預算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等於讓國防部所屬單位中山科學研究院成為「發包中心」,擔心衍生弊案;國民黨立委江啟臣稱,審計部曾列出中科院多項缺失,該條例卻載明排除採購法適用,直接發包給中科院,「因為抗中保台、因為一致對外,所以可以讓2400億納稅金成為黑預算,不受監督,國防部、中科院,愛怎麼搞就怎麼搞!」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