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嬰真空吸引助產引致腦出血亡 死因庭裁死於不幸 B女高齡媽媽:已冇得再生
女嬰2016年在聯合醫院透過真空吸引術引產,吸拉頭部四次才成功出生,事後女嬰因腦部出血,僅存活8天便夭折,死因庭早前展開聆訊,裁判官何俊堯今(15日)裁決,指醫護人員利用真空吸引術助產,導致女嬰帽狀腱膜下出血,裁定「死於不幸」。何官認為,要產婦在情急之下,理解醫生使用真空吸盤的風險,並馬上作決定,情況並不理想。此外,何官亦提到醫管局現時仍未就兒童大量輸血制訂標準,若待失去更多寶貴生命才亡羊補牢,實在太遲。女嬰母親散庭後哽咽說「bb真係死得好慘」,屬高齡產婦的她已「冇得再生」,可是「生活都要繼續落去」。
女嬰媽媽哽咽:仍要繼續生活
死因裁判官何俊堯慰問家屬,感謝家屬連日出席聆訊,「冇人可以有好似你哋咁嘅感受」,希望借聆訊使家屬「知多少少」,早日釋懷,不要難過。
5年前事發時41歲、女嬰詹雪琳的媽媽在庭外被問到能否釋懷,她哽咽著稱「咁生活都要繼續落去」,,現已「冇得再生」。她指每次產前檢查,胎兒心跳都很健康,可是「一吸出嚟就係咁」,「我呢個bb真係死得好慘」。
專家:如吸盤位置正確毋需吸三次
何官引述法醫及專家證供,導致女嬰死亡的傷害或疾病為缺氧缺血性腦病變、休克及帽狀腱膜下出血。專家證人婦產科醫生梁國賢指,帽狀腱膜下出血雖是真空吸引的已知風險,但如吸盤位置正確,理應不需要吸三次。梁認為可能是接生醫生錯誤評估嬰兒頭部方向,使吸盤位置偏差,引致帽狀腱膜下出血。兒科專家證人李誠仁醫生及霍泰輝教授亦認為,帽狀腱膜下出血與真空吸引有關。
何官認為專家意見與客觀證據吻合,裁定女嬰於2016年1月30日出生時,醫護人員利用真空吸引術助產,導致她帽狀腱膜下出血。何官指,女嬰本來沒有致命的病況,但接受治療後因任何原因導致死亡,裁定為「死於不幸」。
醫院單張只稱真空吸引「血腫很快散去」 沒提併發症風險
女嬰媽媽翁女士入院前曾簽署「陰道分娩資訊單張」,何官留意到,單張提及真空吸引術時,雖然提到「少部份嬰兒可能因此皮下出血,頭皮有血腫」,但只是簡單指出「血腫很快散去,無須特別治療」,甚至完全沒有提及併發症風險。何官關注,即使在手術前向翁女士解釋真空吸引的風險,當時她已進入第二產程,她能否接收及理解醫生的解釋令人懷疑,要產婦情急之下實際理解及馬上決定,情況並不理想。
至於檢查嬰兒頭部方向是否準確,何官建議訂立指引,防止再發生錯誤評估頭部位置而影響吸盤擺放的事件。現有指引包括遇上困難時繼續真空吸引、吸引三次不成功需召兒科醫生候命等等,何官認為並無不妥,亦屬醫護臨床決定,故不作建議。
考慮到專家證人的意見後,就真空吸引術,何官建議:
- 醫院應及早向產婦提供更詳細的資訊,例如在「陰道分娩資訊單張」上清楚列明所有助產術(包括真空吸引術)的風險及可能會出現的併發症,以確保產婦在需要時能作明確決定。
- 分娩期間,當醫護人員須用真空吸引術助產時,若未能藉人手檢測確定嬰兒頭部的位置,應考慮使用超聲波協助。
- 當局亦應就此訂下指引,以供醫護人員參考。
另外,帽狀腱膜下出血的治療方法在於輸血,但現時醫管局未有引入及制訂兒童大量輸血的協定。何官認為,世界各地均已就大量輸血作出協定標準,但現時本港醫管局只針對成人就大量輸血制定標準,兒童則沒有。
兒科專家霍泰輝曾供稱,雪琳的致死原因是帽狀腱膜下出血,而缺血、缺氧腦損傷則與大量出血有關,繼而休克導致體內多個器官受損。雪琳當時的出血情況快得驚人,雖然院方的確有進步的空間,如可以再快點「畀血畀水」,但亦未必可以改變後果,因為始終嚴重出血屬非常難處理的問題。
雖然有專家證人指,由於至今未有此協定,故聯合醫院2016年未有採納有關做法是情有可原,並無不妥,但何官認為,如單單因為現時仍未有統一標準,就完全漠視此方面的發展,是於理不合,加上兩位專家都認同現階段需要開始研究制定標準,假若失去更多寶貴生命才亡羊補牢就太遲。
何官對帽狀腱膜下出血的偵測及救治提出建議:
- 當局應參考由本案兒科專家李誠仁醫生所提供、有關診斷及治療新生嬰兒帽狀腱膜下出血的澳洲案例,並考慮採納當中提及的診斷指標,訂下指引,以確保醫護人員能及早作出正確診斷,從而作出針對性的治療。
- 無論如何,醫護人員亦應就此情況提高警覺,如有需要,應盡早尋求資深醫護的協助。
- 考慮到帽狀腱膜下出血的治療方法在於輸血,當局亦應及早研究制定有關的大量輸血協定,並在需要時與本地醫學院及專科學院聯繫配合,以確保醫護人員在處理有關情況時能為患者提供最適當的臨床管理。
案件編號:CCDI-261/2016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