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環保關注團體批「明日大嶼」環評「偷步硬闖關」 促環保署長否決申請
特首林鄭月娥上月發表施政報告時,重提3年前政府「重點工作」—「明日大嶼願景」,總共填海1,700公頃。這個「願景」不再遙遠,第一期工程預計在交椅州填海一千公頃建人工島;土拓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月初已經向環保署提交申請做環境評估。15個環保及關注團體批評,環評申請文件「粗疏、空洞」,又將法定程序「掃落地毯底」,促請環境署署長否決申請,擱置環評程序。
按《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土拓署提交環評申請後要交文件,簡介工程及預計對環境的影響,公眾諮詢期直至本月25日完結。
15個環保及關注團體趁諮詢期快要結束前,召開記者會促請環保署擱置環評程序,他們批評事件是「偷步硬闖關」,形容政府「將應有法定程序掃落地毯底」。今年6月,政府委聘的顧問才開始發展計劃的可行性研究,研究預計42個月內完成;團體認為現時同步申請環評「不尋常」,反問萬一研究結果認為「明日大嶼」不可行,政府如何交代做環評時花費的公帑。
另外,團體指明日大嶼發展規模龐大,但沒有按既定做法,如發展其他新市鎮前,先做宏觀的「全面策略性環評」,研究填海以外的選項。工程亦準備分開三份環評報告來評估一個發展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團體認為這樣不但容易低估了整體工程對環境的累計影響,做法亦不合理。
身為環諮會委員的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過去多年負責審視工程項目的環評報告,他認為審視一個項目,一定要由它的整體完整性去看,「(現時)斬開了逐件去看......我假設有關填海的環評獲通過,仍有兩部分,例如連接路、需要在維港水域要填海等,若然將來不獲通過,人工島豈不是會得物無所用,變成一個廢島?斬開,逐個部分做環評,這是很危險」。
政府最近經常提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爭取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翻查第一期交椅州填海工程的環評申請文件,團體指內容隻字不提如何配合碳中和目標;工程計劃在海中央填人工島,亦沒有考慮氣候,例如水位上升的影響。環評申請文件中對工程的簡介,填海的實際範圍只有虛線,島上基建、設施位置都沒有,批評「粗疏、空洞」。
環評申請的14日公眾諮詢期,直至25日完結,團體說環保署署長有權否決環評申請,或要求補交資料,他們希望環保署長作要香港環境的把關者,「不要令我們失望」。
環團及關注團體又指,《香港2030+》的規劃研究已經完成,當中列出「明日大嶼」填海是可造地的選項,但公眾、環團、以至環諮會委員,都未能獲取完整報告,分析研究數據,他們質疑政府想營造「非填海不可」的假象。
除了程序問題,多個環團亦擔心填海對生態的影響。海豚保育學會以港珠澳大橋為例,指當初有40 多條中華白海豚在該水域棲息,即使有保護區作補償,附近水域的海豚亦近乎絕跡。
明日大嶼人工島達1,700公頃,在今年施政報告發表一個多星期後,特首林鄭月娥接受報章專訪,披露「明日大嶼」會縮水;第一期交椅州填海1,000公頃一定不會變,至於第二期700公頃填海計劃,她說「慢慢先喇......第二日再諗」。
2018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明日大嶼」要填1,700公頃建人工島造價超過6,000億元,不止引來社會質疑本港經濟是否可以承受;當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負責的土地大辯論都未完成,林鄭月娥突然提出新計劃,更惹來不尊重專家的聲音。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