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局增「勤勞」入培養學生價值觀,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鄒秉恩指全球年青人「普遍好逸惡勞」,令委員「更認定需要播種『勤勞……

教育局早前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重點新增「勤勞」為全港學生首要培育的十大價值觀之一。負責編訂課程架構的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鄒秉恩指,全球年青人「普遍好逸惡勞」,令委員「更認定需要播種『勤勞』作為十個價值觀」。


在《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中,除了「勤勞」,其他9種價值觀分別是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守法和同理心,學校要參考其規範和建議,在課堂內外推展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新增「勤勞」作學生需培養的價值觀,刪去「尊重人權」及「以批判思維認識祖國」;教育局早前回覆指,沒有刪去人權教育的學習元素,其他內容蘊含與人權教育相關內容。


有份編訂新指引的校長鄒秉恩接受港台訪問,他指委員留意到國際間出現「躺平主義」,舉例美國有家長要將「好hea」的40歲兒子趕出家門;他續稱年青人「普遍好逸惡勞、僥倖心態、沒有目標」,認為置業無望,於是「用今天的時間吃喝玩樂」,令委員「更加認定需要播種『勤勞』作為十個價值觀」。他又提到香港50至70年代,經歷一段「很艱苦的工商業起飛發展時期」,「勤勞向上,奮發向上是必須持守的價值觀」。被問到現時補習文化盛行,學生是否仍屬懶惰,鄒指不會不尊重學生因現實主義,希望以好成績獲取將來競爭力;勤勞則可磨練學生意志,重新調整自己日常生活。

負責編訂課程架構的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鄒秉恩指,因「躺平主義」在全球出現,需「播種勤勞」。(圖片來源: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

另外,《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主要參考2008年《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編寫,對比新舊指引,在對中四至中六學生學習期望中,「認同『法治精神』和『尊重人權』對社會的重要」的「尊重人權」被刪走;「以理性、多角度和批判思維,認識祖國現今面對的挑戰和機遇」的「批判思維」不復再。鄒稱,「不寫不等於我們不著重」,認為老師有能力用批判思維、不同角度教學生價值觀,「字眼如果寫得較為敏感,同工推動的意願會有些顧慮」。教育局早前回覆指,沒有刪去人權教育的「學習元素」,對學生的學習期望蘊含與人權教育相關內容,例如培育學生認識《基本法》,對香港居民權利的保障,及一些重要權利和義務,認同國民和公民的身份。


「躺平」一詞今年5月出現在內地論壇上的一篇帖文《躺平即是正義》,作者說2年多沒有工作,一直維持低欲望、低消費生活,被內地網民瘋傳,不過帖文很快被平台刪除。事件迴響大至連官媒都發聲,《南方日報》發文《“躺平”可耻,哪來的正義感?》反撃,文章獲新華社轉發。11月尾,本港《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出爐前,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寫網誌批評「躺平主義」,長遠窒礙社會的進步,表明加強價值觀教育要對症下藥。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