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為政治服務,都是犯上同一錯誤:不懂體育,扭曲體育……

 【香港這一天】結集

九七回歸後,國家運動員在奧運後訪港成為指定動作, 2008年奧運首次在中國舉行,國家隊在北京奧運中大豐收, 以51面金牌成為金牌榜首名,當年訪港運動員星光熠熠, 包括跳水皇后郭晶晶、「超級丹」林丹,掀起全城運動熱潮, 中港兩地一家親氣氛濃厚。

體育力量拼發微妙政治效應, 當時民調顯示港人國民身份認同感增加,中港關係進入蜜月期, 但之後因為內地人權狀況、李旺陽「自殺」、劉曉波被捕等事件, 加上內地自由行等因素,兩地關係轉差, 年輕人認同中國人身份比例大幅下跌, 國家運動員訪港社會反應也大不如前。

明日,29名在東京奧運會上獲得佳績的國家隊運動員訪港, 活動受疫情限制,氣氛更泠淡。國家隊「政治」威力不復當年, 香港運動員在京奧取得歷史性佳績,成為一股正能量。

過去多屆政府並不重視體育,前特首梁振英在2014年的「 體育無經濟貢獻論」更引發風波。林鄭月娥汲取教訓,少講少錯。 反修例風暴爆發,林鄭歸咎港獨意識,年輕人問題嚴重, 批評他們不了解國家,缺乏國家意識,國民身份認同感弱, 政府全方位加強國民教育,亦忽然重視體育運動,為政治服務。

林鄭今日(2/12) 出席林大輝中學出席傑出運動員獎勵計劃頒獎禮, 致辭時呼籲更多學校投入推動體育發展,因學校的重要使命, 除了培養一個人的成就,更可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她認為青年要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世界視野及對社會有擔當。 她認為,在每位精英運動員身上都可以體現到, 特別是國民身分認同,當國歌奏起,區旗升起,站在頒獎台上, 國民身分認同應由然而生,因此體育不單止是拿獎牌, 而是有更深層意義。她亦提到教育局早前向學校公布的《 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學生要有堅毅,尊重別人, 承擔精神,守法,勤勞等精神。

一國兩制下,香港運動員以中國香港身份,獨立參與國際比賽, 既有國民身份,亦代表香港,運動員取得佳績為港爭光, 國家亦沾上一分光。運動員對代表香港感到自豪, 背後是一份香港情、認同感,與國民身份認同並不互相排斥, 刻意強調國民身份認同,為體育添上太多政治意義和目標, 甚至變成為政治服務,與「體育無經濟貢獻論」,體育為政治服務, 都是犯上同一錯誤:不懂體育,扭曲體育。

體育運動比賽包含公平規則、平等參與、 公正和透明過程等基本元素,運動員發揮拼搏精神,超越自己, 爭取勝利。體育競賽牽動人心, 因為在運動場上能看到良好價值觀和正能量爆發, 在現實生活卻越來越難找到。立法會選舉遊戲是一個反面教材例子。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