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高官近期接連批評本港網媒及外國傳媒,眾新聞統計,港府及各地經貿辦過去一年超過130次去信外國傳媒,由國際大報到丹麥、……

港府高官近期接連批評本港網媒及外國傳媒,眾新聞統計,港府及各地經貿辦過去一年超過130次去信外國傳媒,由國際大報到丹麥、土耳其或荷蘭報章都有,近半是新聞報導,其次才是評論及社評。撇除非英語信件,近100封信件最常出現詞語包括「誤解、失實、誤導、錯誤、無根據」等。

在司局長親自「招呼」的國際大報及通訊社中,收信最多的依次是《金融時報》、彭博及《華爾街日報》,分別收到11次、6次及6次。

眾新聞製圖

根據眾新聞在政府「香港品牌」(Brand Hong Kong)網站的統計,在駐外辦事處中,負責法語、意大利語及西班牙語系的香港駐布魯塞爾經貿辦最多,一年內發信30次給不同傳媒,在德國柏林的經貿辦卻只發信回應波蘭、奧地利、斯洛伐克等其他語系地方的傳媒。雅加達的香港駐東盟辦事處則「主動」推銷「完善選舉制度」。

政府在2019年反修例示威後加強打「文宣戰」,以抗衡示威者一方在國際傳媒中宣傳。眾新聞根據政府「香港品牌」網站統計,港府及駐經貿辦至少136次致函外國傳媒,由國際發行報章及通訊社,到港人甚少聽聞的丹麥、瑞典、荷蘭地方報章,特區政府都曾發信回應,內容則多數觸及國安法(包括《蘋果日報》及初選案)及新選舉制度的質疑。

其中,《金融時報》、彭博、《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及有線新聞網絡曾收到特區政府司局長致函,但好似《華爾街日報》昨日(6日)刊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信函的外媒則屬少數。

相關新聞:曾國衞警告《華爾街日報》「杯葛選舉」:保留採取行動權利

在上述外媒中,收信次數最多的是《金融時報》,港府高層一年11次致函該報中,更有一半是有關新聞報導,涵蓋國安法、入境條例修訂、國安教育、隔離措施及跨國律師行合同中,使用香港法律比率減少。

其中語氣較重一篇,是《金融時報》4月社評中批評國安處拘捕《蘋果日報》高層是「正常新聞工作及評論視作犯法」,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反駁說是扭曲事實及絕不正確,又批評社評在「無根據」下指控港府用國安法針對記者及整體而言扼殺香港自由。李家超仍任保安局局長時,曾致函反駁該報引述意見憂慮《入境條例》修訂變限制出境,李家超4月致函批評報導將限制出境相提並論,是帶有反華意味的危言聳聽(anti-China fearmongering)。教育局局長楊潤雄2月在反駁《金融時報》一篇關於國安教育信件中則批評該報徹底誤解(profound misundering)國安課程,並說全世界都有國民教育,對報導中偏頗言論及雙重標準深表遺憾。

在眾多信件中,港府言詞最嚴重的是有線新聞網絡(CNN)當時以「一個人捅了警員(一刀),人們現在叫他做英雄」(A man stabbed a police officer. Now people are calling him a hero)為題分析七一刺警案社會反應,李家超在信中批評報導偏頗及有誤導評論,並質疑不應該將疑兇所做行徑寫成英雄。李家超在信中又翻舊賬,質疑CNN選擇性報導,淡化2019年示威者暴力的嚴重性,及妖魔化國安法等。CNN其後疑修改標題,改為「有些香港人歌頌刺警男子,顯示香港問題未解決」。

在130多封信函中,約50封是與國安法相關,包括起訴民主派、黎智英案等,30多封則是針對修改選舉制度的回應。分析當中英語信函,相關官員不論是司局長或經貿辦代表,不時針對報導或評論中事件的定性作出反擊,直斥外媒錯誤或誤導,以強調港府或中央做法出師有名。

例如今年1月剛發生初選案,多名民主派人士被捕。《華爾街日報》評論以「共產香港」為題,批評拘捕事件清楚顯示「在中國的國安法下,以民主派身分競選是犯罪」。時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則致函反駁此說是不正確(incorrect),並批評參與初選民主派根據「攬炒十步」進行初選,配合暴亂等事件,令香港陷入憲制危機。

《華爾街日報》今年4月社評,回應因勾結外國勢力被控違反國安法而還柙的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因8.18非法集結再判監,認為案件反映任何人公開挑戰北京,就會被送到監牢。社評又建議美國應遊說釋放黎智英,諾貝爾和平獎應頒給香港。鄭若驊其後回信反駁說,案中法官在判決中已列明理據,符合正當程序,並說「任何無視我們司法程序的言論都無甚價值」。

整理國安法的信件中,港府官員信中一再圍繞四大主題:中國及特區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外國政府都有極度慎重看待國家安全威脅、國安法列明保障人權自由、被告可獲無罪推定及公平審訊等,及香港恢復平靜或穩定等。在《金融時報》上述4月社評及港府駐倫敦經貿辦給英國《獨立報》及《每日快報》的信件中,則額外說國安法並非嚴苛(draconian),當時倫敦經貿辦也曾使用過「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指控該兩份英國報章說法。

部分報導中主題可能無爭議,但背景鋪陳中提及爭議,但有時仍收到港府來信。例如英文網媒Quartz在一篇介紹港交所新行政總裁及未來挑戰的報導中,提及北京以國安法整頓香港,公民社會、傳媒、法治及獨立法院逐一瓦解,可能是潛在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去信抗議,稱報導含沙射影指國安法導致不確定性是「完全不準確及誤導」,並說國安法後恢復秩序、招股上市較去年增加,認為香港繼續擔當國際金融中心。

英國格林威治大學研究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撰文分析全球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罷工,當中提及醫護人員去年罷工要求「全面封關」,但港府無即時採取行動(failed to act)。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去信《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說指責文章誤導,尤其無採取行動是無根據(groundless)。陳肇始在信中提及,港府在去年1月27日已禁止湖北省旅客入境香港,是首批禁止跨境往訪地區之一。她說,其後內地與香港跨境往來已大幅減少。翻查資料,當時特首林鄭月娥一度以歧視大陸人為理由,拒絕一刀切「全面封關」,其後局部封鎖羅湖等四個口岸,直到去年3月才限制來自內地、澳門及台灣的非香港居民入境。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