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選舉改制後首個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19日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被問到會否擔心投票率過低,指出……

香港選舉改制後首場立法會選舉,在民調預計投票率意欲不高,親中陣營及政府為可能低投票率做期望管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被問到會否擔心投票率過低,她指投票率受很多因素影響,「有一種說法是,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因民眾沒有強烈訴求要選一些議員來監督政府,所以我認為投票率的高低不代表什麼,我覺得沒必要過份擔心」。一日前她在召開行會前曾說過:「這場選舉的重要性,其實這不單是一場選舉,不單是選出一名議員....這是投下對於香港未來的信心一票。」

眾新聞製圖

在訪問中被問及任內四年多最大遺憾,競選時提出「We Connect」的林鄭月娥承認「我很遺憾沒有在同行的大前提下,讓香港社會更加團結」,但說「這個遺憾未來一定有機會可以彌補」,形容重回一國兩制正確軌道上,社會有機會慢慢變得更團結。

翻查資料,林鄭月娥擔任特首任內對投票率有多次不同演繹。2019年區議會選舉達七成投票率,林鄭月娥發聲明承認市民想透過選舉表達意見,並承諾「特區政府一定會虛心聆聽市民的意見,並認真反思」。在2018年3月立法會補選,被問及政府冷處理,林鄭當時說選舉冷淡熾熱與否與政府無太大直接關係。林鄭當時說:「我這數十年的觀察,每一場選舉,你說很冷淡或很熾熱,通常都不是跟政府有直接關係。很多時都看當時整體社會情況或該場選舉的競爭性有多大、選舉團隊的選舉工作有多激烈⋯⋯。」

她在今年9月在澳門立法會選舉後見記者曾回應香港選舉,當時她也說:「一場選舉投票率的高低往往與其競爭性、候選人的質素及助選宣傳工作有關。」

 

眾新聞製圖

香港民意研究所昨日(7日)公佈新一輪的立法會選舉調查,有 36% 的受訪者傾向不投票,比 11 月中進行的調查上升 3 %。林鄭月娥一日前在行會被問到投票率時,她說沒有為投票率定下指標。她接受《環時》專訪,再被問到會否擔心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過低,她回應指投票率受很多因素影響,「有一種說法就是,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因為民眾沒有強烈的訴求,要選擇一些議員來監督政府。」所以她認為投票率的高低不代表什麼,沒必要過分擔心。但她指出政府有責任解釋選舉制度「完善」後的特點,也會鼓勵選民行使公民權利。

今次選舉將由總共153名候選人競逐90個席位,林鄭月娥指,希望今屆選舉能真正體現「愛國者治港」,但強調並不是要搞一個「清一色」的選舉。她指:「現有的153名候選人有不同的政治背景,有我們一般稱之為『建制派』的人,也有我們稱之為『非建制派』,或以往屬於所謂『民主派』的人士。還有許多(在政治派別上)獨立的人士,比如大學副校長、成功的青年創業者等。」她期待未來的立法會能真正做到反映香港各界的意見,亦能起到監督政府的作用。

林鄭月娥又提到特首任期內的成就與遺憾,她指很難說取得了什麼成就,但強調「能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協助香港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她對此感到安慰。至於她任期內最大的遺憾,是沒把香港社會的團結做得更好。她提到五年前參選特首的口號是「同行,We connect」,當時希望在任內能更有效地團結香港社會,和廣大的市民同行。她指:「這幾年香港發生了許多事情,很多青年學生在黑暴期間被迷惑,做了一些違法的事情。我很遺憾沒有在『同行』的大前提下,讓香港社會更團結。」但她相信社會會慢慢變得團結,彌補這個遺憾。

2014年曾經領導「政改諮詢專責小組」的林鄭月娥又糾正《環時》記者說,當時討論政制改革工作並不是「政改」,因為香港政治體制在《基本法》列出,前提必須是由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提名特首候選人。她說,在目前選舉委員會下,視乎香港實際情況,未來有機會按《基本法》第45條繼續推進普選特首。「所以我們並不是在政治體制改革,而是在落實基本法中的有關內容。」

粗略統計,由2013年12月4日啟動政改諮詢到2015年6月18日政改方案被否決,政府新聞稿超過600次引用「政改」一詞。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