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自稱香港人創近四年新低 回應比率跌三成 分析:或不願高調承認「我是香港人」
當「香港加油」都成為禁語時,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剩下多少?香港民研最新調查發現,只有三成九受訪市民會稱自己是「香港人」,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比起2019年12月高達五成半的比率,跌近兩成。相反,有一成八受訪市民自稱為「中國人」,雖然比例仍然佔少,但創近兩年新高。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民調的回應比率僅得四成多,較去年同期達七成的回應率,跌近三成。前油尖旺區議員李傲然認為回應率低,反映市民不敢、不願意高調承認、讓人知道「我是香港人」,慨嘆對整個公民社會來說很可悲,連做香港人都要偷偷摸摸。
不足兩成自稱中國人 18至29歲只佔當中近5%
香港民意研究所在11月29日至12月3日期間,以電話訪問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成功取得1,001個樣本,了解香港市民身分認同。如果將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四個選項中揀選最認同的身分,最多人自稱為香港人,佔39%,其次為中國的香港人,佔31%,只有18%自稱為中國人,另有11%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
整體而言,自稱是香港人的比率,比自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高,當中有四成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與半年前比較,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顯著上升,亦是近兩年來新高,而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則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比起2019年12月高達五成半的比率,跌近兩成。
如果按年齡劃分,自稱為香港人的受訪者中,七成為18至29歲,三成為30歲以上。自稱為中國人的受訪者中,則有兩成是30歲以上,只有近百分之五為18至29歲。
至於在獨立評分方面,無論是按認同感、重要性或認同指數排名,香港人的身分繼續排行第一位,之後是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對比半年前,以上全部數字只有輕微變化幅度,但香港人的重要性及認同指數,亦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
鍾劍華:不排除受訪者不敢回答問題
雖然半年前後變化不太明顯,但值得留意的是,去年同期調查原本有七成的回應比率,到今年中跌至五成半,今次調查進一步跌至44.9%。前油尖旺區議員李傲然推測回應率低,是因為受訪市民不敢、不願意高調讓人知道「我是香港人」,加上調查以電話方式進行,今年也有不少市民移民離開香港。
他指,過去兩年受社會事件等因素影響,不覺得香港人的身分認同被弱化,但民調顯示港人認同感出現新低,反映的是,市民不敢認自己是香港人,對公民社會來說很可悲,連做香港人都要偷偷摸摸。不過,對於整體數字未有顯著升跌,他認為正正反映這一兩年,就算當局做幾多事、播幾多戰爭片、幾多國民教育、國情教育、升旗禮、培養民族意識,都不見得民意出現很大變化,基本格局沒有改變。
民研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就說,不排除受訪者不敢回答問題的可能,「如對特首、問責官員評分,可能怕被國安辦搞等」,但他不覺得目前這個問題很嚴重,重申民研的問題沒有暗示、提示等成分,亦會小心處理受訪者資料,表明會不時檢討、按實際情況調整問題。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