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議會清零 建制派表演時間
【香港這一天】結集
香港與新加坡同屬前英國殖民地,同屬「亞洲四小龍」,是「 雙城記」主角。新加坡在李光耀任內實施家長式管治, 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議會制度不利反對黨,但仍有反對聲音。新加 坡國會去年復會,國會共有95名議員, 其中包括83名人民行動黨議員、 10名工人黨議員與2名非選區議員, 是新加坡自1966年以來擁有最多反對黨議員的一屆, 並首度在國會設置反對黨領袖職位。
香港立法局自80年代逐步取消委任制,開放議席,引入選舉, 開始出現「民主派」,或所謂「反對派」。回歸後, 直選議席逐漸增加至半數,立法會一直仍由建制派佔大多數, 2016年議會70席,泛民佔30席。
立法會選舉周日結束, 只有一位不屬建制派人士狄志遠在社福界勝出, 加入議會後將成為建制一部份, 新制度下的議會已不再是過去40多年的議會,沒有民主派、 反對派。新加坡國會仍有反對黨,香港時光倒流, 立法會回到委任制時代,實行中國式的精英管治。
「雙城」分別走過殖民地道路,經過周日選舉, 香港立法會由清一色建制派組成,反對派在議會消失, 在議會外也被打殘。香港全面開展愛國者治港年代, 中聯辦不但走到前台,參與選舉,走入群眾, 帶領香港走上具中國特色民主道路,在議會內外指導特區政府施政, 「真正體現選舉本意,為香港人謀實惠、謀福祉」。
換屆選舉投票率30.2%,約135萬人投票。 特首林鄭月娥形容選舉是投香港未來一票, 最終近447萬登記選民中,近310萬沒有投票。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形容投票率有3成算是好, 主要考慮是新型肺炎疫情,又出現變種病毒株等因素。 她承認立法會90席,只有1人來自非建制派,並非制度原設計, 最基本是地區應有兩個不同聲音, 估不到非建制派支持者沒有出來投票。
譚惠珠指選舉制度實施後結果非原設計, 可以理解為中央常喜歡說的「變形走樣」,性質嚴重, 但她只輕輕一句說或要檢討。她又說,疫情影響投票率, 更是笑話一樁,周日大批市民坐外盡享港鐵、巴士免費日, 疫情零影響。投票率破新低,主要原因是民主派選民沒有投票, 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亦是譚惠珠所承認的選舉制度問題。
譚惠珠今早在電台訪問節目提到香港面對一大堆問題, 房屋土地供應,大灣區發展十多年,硬件及制度如何銜接、 軟件如何相互交流,金融發展、創科融合、醫療人才等都需要解決, 立法會並非只再提問題而是要去解決,做實事並非拖拖拉拉, 以證明立法會改革是正確,追回失去的時間,否則沒有出路。
香港實行行政主導,立法會主要扮演監督角色,提出解決方法, 政府進行研究、制訂政策,然後執行,向立法會問責, 交代執行情況。譚惠珠列出香港尚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原因是政府拖拖拉拉,沒有做實事,「阻住地球轉」, 林鄭及建制派把管治失敗歸咎反對派,反對派在議會「清零」, 是建制派證明並非「忠誠的廢物」的表現(或表演)時間。 愛國者命運捆綁,假如交不出成績,理應一同問責。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