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港人因大陸出世入籍失敗 考慮回港申請BNO再移英
近年不少港人選擇移居台灣,人數連續兩年接近一萬,當中不少透過投資或專業移民。不過台灣去年修改香港居民定居的相關法例,收緊審查申請人的出生地或工作經歷,不少港人的定居申請因新修例而被拒,部分人已經來台生活一段時間,有些人甚至要再漂泊他鄉。
「我們想找一個新的、自由的地方讓小孩成長,但如果再拖延下去,在台灣申請定居失敗,然後連居留證都批不了,好像沒甚麼希望、前景,可能要尋找下一個地方。」
Tim、Vic和女兒一家三口去年2月離開香港到台灣開店舖做生意,打算投資移民。今年5月,他們在台灣居住滿一年,於是申請定居入籍,豈料半年後收到移民署通知拒絕他們的申請,理由是指Vic「曾任職港府部門有危害國家利益之嫌」。Vic認為審查的條件並不合理:「我在未有宣誓政策之前已經離職,我離職接近兩年,宣誓是去年的事,但當局不會在意這些時間,只注意到你跟『香港政府』四個字有關係,你是合約員工就會一刀切。」
台灣政府去年8月修改《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列明「原為大陸地區人民」,或曾在大陸政治機關或中資背景公司、傳媒工作的申請,皆要接受移民署、國安局和陸委會的聯合審查。就如Vic一樣,曾經做過香港政府合約員工,雖然兩年前已離職亦未曾宣誓效忠香港特區,都受到新的修例影響。
申請被拒後,申請人可以上訴至行政院,不過根據行政院現有公開資料,並無成功個案。而Tim和Vic因為定居申請失敗,連帶續領短期居留證都遇上阻滯,銀行外幣戶口、健康保險卡皆都無法使用,現在如果結束生意就要在限期內離開台灣。收到定居被拒通知時,Tim形容自己感到晴天霹靂:「在哪裡出生、做過哪些工作是已成事實的事,這是我們第一天申請來投資移民的時候政府已經知道的一些事實。為什麼當時讓我們踏入台灣就不懷疑我們是間諜、來滲透?我們生活了兩年你才說怕我們危害台灣所以不讓留下?」
跟很多香港人一樣,Tim和Vic目睹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後政治社會環境急轉直下,於是趕在疫情封關之前帶小朋友移民,認為台灣可以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給小朋友:「大人和小孩的生活都適應了,但我們留下多少年最後都取不到一個身分,會覺得沒什麼前景。」
在台灣的前景未明,Vic一家或許要再度移民,漂泊不定的生活令Vic一度自責:「申請剛被拒之後會覺得是否我害了小朋友,現在過了兩個多月開始放下怪責自己和制度,放眼前面再找下一條路。」
其實大家最後都想要個身分在這裡繼續生活下去。
同樣是投資移民的阿琪2019年赴台,兩個月前收到申請定居失敗的通知。除了指她的投資與計劃書不符,另一個理由是指她在中國大陸出生。她對當局提出的理由感到無奈和不解:「其實修改條例沒有問題,但改條例後要對已經來了台灣的人負責,我覺得沒有理由一刀切。」
她估計台灣當局的政策短期內都不會有太大改變,於是正收拾東西準備回到香港申請BNO簽證,再移民去英國:「現在變相第二次移民,不可能回香港因為香港所有東西都沒有了。我覺得好像在流浪,被人趕來趕去。」
根據台灣移民署數字,2019年後獲批在台灣居留的港人人數增加接近一倍,連續兩年將近一萬人,惟獲批長期定居的人數增幅就較小,維持在每年約1500人。至於總申請人有多少、被拒的數字又是多少,我們已向移民署查詢但並無答覆,當局只表示政府歡迎港人來台,會依法行政及考量國家安全審視每一個個案,強調有完整的審查機制。
學者:修例不合理 籲港人爭取應有權益
關注在台港人情況的台灣新住民人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楊聰榮形容,台灣修改定居條例是過度謹慎,亦是不理解香港情況造成的結果:「很多人是年輕的時候就從中國大陸到香港,成長跟其他香港人並無異狀。我們覺得這樣的條例用一個標準、一刀切的方法是不對的,應該根據申請人後來人生經歷的發展做整體的考量。」他續指,部分申請人在規定尚未修訂前已經來台,質疑當局如今限制他們的申請是違反了法律信賴保護原則。
楊聰榮認為受影響的在台港人除了行政上訴之外,亦可以用其他手段爭取權益,包括立法和司法救濟:「你都好不容易已經到了自由的社會居住,如過當初來到台灣就是嚮往台灣民主自由的生活,我會建議大家親身體會爭取自己的權益,可以更了解台灣民主自由的制度。在台灣我們還是有很多人非常關心香港朋友,願意為香港朋友做一些事。」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