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香港,这些有心有情谊的小书店,不仅在闹市人烟中等著你,也在小岛上、菜田间、街市的一隅⋯⋯」

特约撰稿人 苏启康 发自香港

比比书屋的猫。
比比书屋的猫。摄:林振东/端传媒

【编者按】自2019年中之后,香港经历变幻,不安与不确定性笼罩全城。但也是这所城市,却在两年里新增近二十所独立书店,从乡村田野、闹市楼上,到偏远离岛,“遍地开花”。文化组今次制作“后2019香港独立书店地图”系列,观察一城能量如何于惨淡与创伤中,保存并转换。今日是第二篇,继昨日4间书店故事后,来看看另外8间书店的风景和它们分别的“镇店之宝”,也有地图方便读者查阅。

01 渡日书店:在社区建立真挚纯粹的关系

“一个街坊来一次,然后再来第二次,可能我们也只是谈了十句八句,但我觉得那个关系是真实和有机一点。”

沿着长洲码头一带步行,看波浪的摆动,听渡轮的响号,嗅鱼干的咸鲜。这个远离闹市的小岛在平静中带着生气,身处其中让人自然地放慢脚步。走到北社街,米黄色的小屋立即映入眼帘,与旁边鲜红色的北帝社坛两映成趣,加上玻璃趟门,颇有日式小店的风格。

这间书店由七个长洲居民共同经营,从构思、装修、选书,到开业只花了一个多月。书店楼梯底下设有儿童专区,放置玩具和绘本。店主之一的阿婵说:“在长洲你可以游水、通山跑(到处跑),但未必有一些好静态的活动,所以都希望(书店)有小朋友的元素。”她表示,店内绘本与其他书籍的比例相若,一来是为了吸引小朋友,二来也从自身兴趣出发。

渡日书店店主阿婵。
渡日书店店主阿婵。摄:林振东/端传媒
渡日书店。
渡日书店。摄:林振东/端传媒
渡日书店。
渡日书店。摄:林振东/端传媒
渡日书店。
渡日书店。摄:林振东/端传媒
渡日书店。
渡日书店。摄:林振东/端传媒

这里卖的不只是书,还有各种粮油杂货,如Mil Mil喵坊厕纸、坪洲直送的咖啡豆、悦和酱油,全部也是香港品牌。阿婵指,开店是为了填补长洲没有书店的缺口,同时让街坊购物时多一个选择,各取所需。她特意介绍自家出品的洗洁精,是他们透过收集长洲餐厅用剩的柠头柠尾,再由另一名店主加工而成。“我们其中一个伙伴是好厉害的全职妈妈,什么也懂得做。”客人把用完的胶樽带回店铺更可享有回馈。

本来从事记者的阿婵因工作关系经常与人接触,却有感于那些只是短暂交流,访问过后便与受访者不再相遇。对她而言,在自己社区经营书店所建立的关系却更为真实。“一个街坊来一次,然后再来第二次,可能我们也只是谈了十句八句,但我觉得那个关系是真实和有机一点,可能是纯粹一点,没有一个特定的purpose去交流。”

访问期间,有客人想买书,碰巧他们没有零钱找续,店主之一的Damon便走过旁边的店铺换零钱,回来时他说那个档主分享自己也有些文史哲书籍,有空可以拿过来书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以靠着书本展开,并藉著简单的一两句连结起来。

镇店之宝:《一九二零年代长洲生活记趣》

此书乃《号外》创办人丘世文的父亲丘东明所撰写,描述长洲旧时的生活面貌,灰蓝封面带着几分忧郁,加上那个独自走路的小男孩,反映这本书的调性。本居于广东的丘东明,被父亲送至长洲的亲属收养,年纪轻轻便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他带着忧愁郁闷心情,描写出不一样的长洲。在他眼中,长洲并非一个浪漫小岛,而是充满着蛇虫鼠蚁,遍地鱼腥臭味的地方。当时岸边渔船还有小姐向途人招手,让男人寻欢作乐。“有趣的是,我们现在看的长洲和他当时感受得到的长洲真的是好不一样。”阿婵表示,很少书籍会以这类文体记录长洲的历史,从自身角度出发,“就好像看一个人的故事”。

地址:长洲北社街68号地下

02 解忧旧书店:推广阅读的价值

书店也是这样,“有人关,就有人开。”

访问当日正值炎夏,走在大埔宝湖街市弄得汗流浃背,整个身体也闷著。天花吊扇虽然不断转动,吹来的却是热风。在街市一隅,一堆堆书籍却整齐排列在书架,与邻近的菜档、鱼档格格不入。店主Phyllis正整理书籍,时而收钱,时而收取街坊送来的旧书,忙得不可开交。她经营的解忧旧书店已驻足大埔逾五年,是香港仅有的“街市书店”。

这里书种多元,从经典巨著到日常小品通通齐全,Phyllis曾收过一本介绍电饭煲历史的书,“你不会想到有一本专书是介绍一样好普通的东西。”虽然书籍众多,她却不会特意向客人推介书籍。因为阅读对她来就如饮食习惯,各人口味不同,但每本书总多少能刺激思考。“同一个句子,你看和我看那个感受、接收到的东西也可以好不一样。”

解忧旧书店。
解忧旧书店。摄:林振东/端传媒
解忧旧书店。
解忧旧书店。摄:林振东/端传媒
解忧旧书店。
解忧旧书店。摄:林振东/端传媒
解忧旧书店。
解忧旧书店。摄:林振东/端传媒

当初她仍纠结开不开书店时,翻开了一本财经杂志,当中提及经营餐厅向来也是一鸡死一鸡鸣,按市场运作而行,有餐厅倒闭就有餐厅开业。她说这提示了她书店也是这样,“有人关,就有人开。”那时发生的铜锣湾书店事件、书店倒闭等消息反倒成为她开店的助力。“阅读有时就有这样的治愈。”

镇店之宝:解忧旧书店所建立的一切

被问及什么是这里的镇店之宝,Phyllis认为就是解忧旧书店本身,包括气氛、理念、品牌⋯⋯简单而言就是她多年以来建立的一切。“如果你说具体一样就好像别人商业的goodwill(商誉)。”就好像她当初开书店的原因:“单纯是我好喜爱看书,我也想别人多点看书。”开书店也许从来只是单单看重书本自身的价值,并希望知识得以延续。

地址:大埔宝湖道街市F021档

03 比比书屋: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不是好认真地经营(书店) ,只是一种生活态度,自己享受多一点,你喜欢便来看。”

来到这间“菜田上最遥远的小书屋”,只见一只黄猫在书屋来回踱步,轻轻一跃跳到桌子,看来是想找店主Teresa讨玩。“咖喱是我们的PR,是这里的农夫养。”Teresa说道。农夫喜欢猫狗,还养了另外两只黄猫“猪皮”和“鱼蛋”,但只有“咖喱”亲人,有时候还会帮忙捕捉田里的老鼠。

Teresa推介了《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讲述农夫木村秋则在日本青森种植苹果的经历,坚持使用有机方法种植苹果,想吃的人健康,对自己也有交代。果树起初也被害虫蛀食,树叶不断掉落,但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培育了不需农药、肥料的“奇迹苹果”。

比比书屋店主Teresa。
比比书屋店主Teresa。摄:林振东/端传媒
比比书屋。
比比书屋。摄:林振东/端传媒
比比书屋。
比比书屋。摄:林振东/端传媒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摄:林振东/端传媒
今年十岁的比比,书店内有不少牠的肖像照。
今年十岁的比比,书店内有不少牠的肖像照。摄:林振东/端传媒
比比书屋。
比比书屋。摄:林振东/端传媒

“这本书其实是我们的写照,别人经常说我们为什么这么笨。”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是由他们一手一脚打理,刚建书店时连水也没有,朋友多番劝说建议他们搬进市区,他们最后还是选择在偏远的元朗锦田开店。Teresa表示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是一种人生经历。

“其实我们比较独立,我们不是好认真地经营(书店) ,只是一种生活态度,自己享受多一点,你喜欢便来看。我们开书店的目的也是给予别人一个空间,自己来自己享受。”他们选择了与都市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做了别人眼中的傻人,却活得快乐自在。

镇店之宝:魔天使比比

比比今年十岁,也是这里的CEO,因为Teresa喜欢卡通角色史努比(snoppy),又觉得牠有几分像史努比,因此得名。不过访问当日比比不在,Teresa表示,比比在幼年时比较亲人,以往也会在书店当值,不过自从老了以后,不知为何变得比较冷漠,难以驾驭。

Teresa当初没有想过会养狗,有一次她朋友在繁殖场卖狗时,看见比比后十分喜欢,但因为儿子的意见最后买了另一只狗,回来后觉得不忿气,便尝试说服Teresa买下来让自己有空可以见牠。“我就说我买来干什么?”但及来与丈夫商量后,觉得比比可以陪伴年纪老迈的奶奶,所以便买了牠。

Teresa从一开始没有想养狗,怎料一养就是十年,正如她和丈夫Ringo的人生历程一样,从社工成为书店老板,活出人生的可能性。

地址:香港新界锦田大江埔村锦田公路67号

04 贰叁书房:读者是要一个一个找回来

“为什么文艺事业一定不收钱?为什么举办(文化)活动要免费?”阿翘想透过书店知道答案。

贰叁书房由三位年轻女子Sherry、Joyce、阿翘共同经营,刚毕业的他们对未来前路仍犹豫不定,便决定大胆一试,在油麻地闹市开设书店,后来又在荔枝角加设分店,前者主力卖书籍,后者举办较多文化活动。分店开业初期,他们需要不断往返油麻地和荔枝角,整理书籍和送书,连分店厕所也是他们清洁,不时工作至凌晨。

被问及开设分店会否加重工作负担,阿翘表示压力来源永远源于租金,而非繁忙的工作。“我们好奇怪,不是太想要人帮忙。”不少前辈和朋友对他们说尝试接受别人的协助,但阿翘认为可以为书店付出,反而让自己的心理压力没有这么大,“因为我觉得人好有趣,去到某个位置就会做到,他们去相信这个法则让自己能干一点。”

部份人对开书店总有美好幻想,没有太大工作压力,在空余时间多书,甚至可以结识朋友。然而,当天我们谈的却是再现实不过的问题:人手不足、租金高昂、内部沟通不足,有时举办活动也吃力不讨好。

贰叁书房。
贰叁书房。摄:林振东/端传媒
贰叁书房。
贰叁书房。摄:林振东/端传媒
贰叁书房。
贰叁书房。摄:林振东/端传媒
贰叁书房。
贰叁书房。摄:林振东/端传媒
贰叁书房。
贰叁书房。摄:林振东/端传媒

阿翘忆述有一次在书店举办活动,只有一个客人参加,当时她犹豫不决,未知是否继续做下去。但Sherry却对她说了一句:“你知道的,读者真的是要一个一个找回来。”让她回想刚开业时也没有客人,但仍然坚持开门,等候着每一个新来的客人,希望在交谈当中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些想法。

“为什么文艺事业一定不收钱?为什么举办(文化)活动要免费?”阿翘想透过书店知道答案。而一本书的价值,对我们来说又是多少?

镇店之宝:让人互相交流的空间

透过店内的两面落地大玻璃,低头可以看弥敦道车来车往,人们急忙行走,好像害怕浪费一分一秒,彼此擦身而过,却毫不认识,以后可能也无法相遇。但在这条繁忙的街道楼上,阳光微微洒落于书店,在看书时仿佛能忘却外面的世界。这种在闹市中的宁静,是阿翘认为贰叁书房油麻地店最特别的地方。

阿翘表示,书店营造的氛围和环境可以令客人自然地交流,本来互不相识的人也可以打开话匣子,“在那一刻好感受到的,就是香港人没有大家想像中这么cool、冷漠,颇主动与彼此聊天,可能打听你手上的是什么书,或许打听你带来的相机是什么型号。”

油麻地店:弥敦道558-560号誉发广场1202室
荔枝角店:香港工业中心B座715室

05 Vhite Store书店:书店让人分享自己的知识

“为何有一个人这么关注香港的社会,最后要离开,放下自己最喜爱的事物?”

在炮台山富利来商场,不少铺位仍然空置,客人寥寥无几,阶砖缝隙间藏了不少污迹,天花有几乎剥落的石屎,透露其建于八十年代的历史。在这样人迹罕至的地方,Mathew和他朋友却决定经营二手书店。

在这里买书就如一趟寻宝之旅,书店收藏了不少古董玩物,例如旧式邮箱、复古油灯,显得别具雅致。书店门口亦贴着一张白纸,每期设有不同的主题,让来到的客人可以写上自己的看法。店铺虽然空间不大,两侧却放满二手书,还有怀旧黑胶唱片和卡式录音带。“进来这里的人不是为了外面买到的新书。”Mathew说道。

Vhite Store 店主 Mathew。
Vhite Store 店主 Mathew。摄:林振东/端传媒
Vhite Store。
Vhite Store。摄:林振东/端传媒
Vhite Store。
Vhite Store。摄:林振东/端传媒
Vhite Store。
Vhite Store。摄:林振东/端传媒

“就算有人拿书过来,他们也会解释那本书的结构是怎样,当中说什么故事,我觉得是做到我们想要的事情,放低的不只是那本书,可能是自己的知识。”他表示,客人有时会在看书时和他们聊天,分享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

镇店之宝:1997年7月1日南华早报头版

这张剪报已明显发黄,亦有被接叠的痕迹,是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当日的头版,店主亦特别以相框裱了起来。大标题为“A more splendid future for HK”,相片为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并附有各国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看法。

Mathew表示,有一名熟客在移民前赠送了数份旧剪报给他们,有些还没有展示出来。“为何有一个人这么关注香港的社会,最后要离开,放下自己最喜爱的事物?”Mathew感叹,“过了这二十多年,我想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大家也有眼见。”香港是否比以前变得更美好?各人自有不同诠释。

地址:炮台山富利来商场1楼27号舖

06 阅读时代:希望书店成为港人生活的一部份

这个时代是属于一个阅读的时代,而要“阅读”这个时代不是单纯观察,更要投入置身在当中。

太子道西附近花店树立,人们拿着一束束花走过,在这条熙攘的街道楼上却有一间书店默默经营。这间书店的装潢简约平实,没有花巧布置,却予人自然舒适之感。店主Eric开书店目标简单直接:“我希望书店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他认为,部份香港人把阅读放在很低的位置,甚至从生活切割开来,书店就是把书重新带到他们生活当中。

Eric本身从事IT工作,疫情成为契机,令他反思继续原来的工作未必是自己想的发展,于是便尝试开书店。他觉得这个时代是属于一个阅读的时代,而要“阅读”这个时代不是单纯观察,更要投入置身在当中。他坦言,书店在社会没有太大力量,甚至好渺小,但无论太平盛世还是社会动荡,人们也是需要阅读,而书店的存在价值正是于此。

阅读时代。
阅读时代。摄:林振东/端传媒
阅读时代。
阅读时代。摄:林振东/端传媒
阅读时代。
阅读时代。摄:林振东/端传媒
阅读时代。
阅读时代。摄:林振东/端传媒

他推介蜂鸟出版的《香港简史》,由港大高马可教授所写,讲及1841年香港开埠以来的历史,从殖民地谈到回归中国,最后论述在后殖民时代的香港。Eric觉得近来虽然更多人关注香港的历史,但现时的教育倾重香港开埠后的历史,忽略了这个地方开埠前所发生的事情。“今日的现象是由过去历史一直发展过来才出现,如果想了解今日的情况,就好应该看看过去所发生的事。”

镇店之宝:书桌

阅读时代经常举办读书会,邀请不同香港年轻作者,如黄怡、蒋晓薇、李日康等。但碍于空间狭小,读者和作者只能围着书店中间的书桌而坐,平时放满书籍的桌子,当举办读书会时便会一下子清空,塑造了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彼此分享从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感受。Eric认为,现时市面的新书店通常不只是卖书,而是提供一个空间让人可以运用,“我觉得不需要用书店这两个字去框著所有东西。”

地址:太子道西162号华邦商业中心1102室

07 回响Homecoming:在浪涛中寻找自身岗位

“我好喜欢这个社区,经常有好多奇怪主意,好想有一个地方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

位于锦田公路旁边的回响,除了是一间书店,亦有寄卖香港文创产品,不时会举办市集。虽然外面马路车声辘辘,却无阻里面的人聊天。“在这里你只要放开自己,你也可以和另一张桌子的人聊天。”店主Yan笑言,这里的顾客很八卦,即使毫不认识也可以隔着桌子互动,“不知为何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这样。”

她特意提及到店内的一部磨豆机,表示书店刚经营时没有什么经费,冲咖啡也只是用手动式磨豆机,但有客人得知此事,第二天便拿了一部电动磨豆机。他们虽表示可用二手价买入,但那位客人坚持不收钱,只是要求每次有一杯免费咖啡。在这里,客人就像朋友、家人一样。

回响 Homecoming店主Christy及Yan。
回响 Homecoming店主Christy及Yan。摄:林振东/端传媒
回响 Homecoming。
回响 Homecoming。摄:林振东/端传媒
回响 Homecoming。
回响 Homecoming。摄:林振东/端传媒
回响 Homecoming。
回响 Homecoming。摄:林振东/端传媒
回响 Homecoming。
回响 Homecoming。摄:林振东/端传媒

另一位店主Christy说道,“我好喜欢这个社区,经常有好多奇怪主意,好想有一个地方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她有感于锦田欠缺艺术、文化等事物,所以想营造一个空间,让街坊享受不同类型的文创活动及产品,也希望将香港品牌推广到海外。

“我觉得每个人的角色或岗位都有所不同,我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又可以做什么的岗位呢?”Yan表示自己最爱和人聊天,渴望有一份工作可以与人交流,在倾谈当中放下生活的疲累,抒发被压抑的情绪。她表示,好多的街坊熟客也喜欢和自己聊天,从新闻时事到无聊八卦也无所不谈。

镇店之宝:吧枱后的墙壁

这块墙壁贴满了书信、图画和明信片,全部也是这里的客人、市集档主和寄卖伙伴所赠送,上面写满鼓励和感谢字句,也记录了他们在这里的回忆与经历,透露着这里的人情味。Yan认为,这些东西对她而言是充满温度,收藏起来便没有意思,倒不如贴在墙上,让自己和客人看见时带来动力。

墙壁中特别有两幅以蜡笔绘画的图画,是一个住在深井的熟客画来送给他们。Yan笑言,尽管那个客人的画功只有幼稚园级数,但是她的举动却自己觉得十分窝心。她表示,那位客人初来书店时较慢热,但后来因为自己经常和他说话,长久下来二人便成为朋友,有空便会过来喝茶、食点心,休息一下才再去上班。“他慢慢爱上这里,应该不是爱上我吧?”

地址:锦田公路4A

08 蜂鸟书屋:人们希望从书找到答案

台湾不会留意到有这样东西,所以这件事自然落在香港出版社身上,“所以我们不做的话,就没有人会做这类型的书。”

蜂鸟书屋位于PMQ元创方,既是书店也是出版社,店主Yannes和Raina从前也是从事出版工作,透过一位读者认识元创方的单位,在这里开了为期几个月的快闪店,后来正式以实体书店运作。进到书店时,见二人埋头电脑处理行政工作,但他们未感太大压力,认为因为经营独立书店虽然有很多琐碎事做,但可以自己安排时间。

被问及为何会出版较多关于本土题材的书籍,Raina表示一个地方对自己的事物有兴趣是很正常的。而且台湾出版社很发达,但他们不会出版香港的书籍,因为不够市场。这都是为何我们会出版的原因。例如香港建筑的书籍,台湾不会留意到有这样东西,所以这件事自然落在香港出版社身上,“所以我们不做的话,就没有人会做这类型的书。”Yannes认为面对近年社会压力,也许是人希望从书找到答案或充实自己。

蜂鸟书屋。
蜂鸟书屋。摄:林振东/端传媒
蜂鸟书屋。
蜂鸟书屋。摄:林振东/端传媒
蜂鸟书屋。
蜂鸟书屋。摄:林振东/端传媒
蜂鸟书屋。
蜂鸟书屋。摄:林振东/端传媒

镇店之宝:店主二人

蜂鸟书屋的一切事务也是由她们二人包办,从入书、出版、联络⋯⋯他们认为蜂鸟书屋与其他书店最大分别的就是,二人除了是书店店员,也身兼出版社编辑,令到他们入书时除了能考虑读者的喜好,也会用不同角度看一本书,更看重书籍本来的阅读价值。此外,他们大部份也是入香港出版社出的书,希望有互相支持同行的作用。

地址:中环鸭巴甸街35号PMQ元创坊B座H30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