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住城中城?
「发生大火的城中城大楼,坐落在昔日高雄最繁华的临港地区,曾吸引无数追逐“高雄梦”的外地青年来到此地。」
端传媒记者 李易安 发自高雄
10 月 14 日,凌晨近三点,住在高雄盐埕区城中城大楼 8 楼之 18 的蔡秀子,刚喝了些酒,在床上正要恍惚入睡。
突然间,她听见一个急迫的声音从楼上传来,某个操台北腔口音的男子,正用台语大叫“火烧喔,紧走喔”,一连喊了三次。
蔡秀子赶紧起身,穿上轻便的外衣,打开套房的房门。走廊上空无一人,没看见火、没有烟,也没有火警警铃声,但她还是半信半疑地走向走廊尽头的电梯。虽然大楼里有两部电梯,但只剩下这部仍在运作;蔡秀子抬头一看,发现电梯刚好正要下来,于是赶紧按了下楼按钮。
电梯门一打开,里头是住在 9 楼的毛国运——她认识他,他们在楼下喝酒聊天时,他偶尔也会加入,大家都叫他“国仔”。国仔一脸惊慌地和他说,“紧咧、紧咧,紧入来。火烧啊。”
到了一楼,电梯门刚开,簌地一片漆黑。停电了。
刚步出电梯,蔡秀子就闻到浓烈的烧焦味。她心想,她在城中城住了十多年,熟门熟路的,闭着眼睛都能走出大楼,于是她和国仔开始沿着墙走,终于从大有街上的出口离开大楼。绕到府北路一看,蔡秀子吓傻了:停在骑楼里的数十多辆摩托车已经烧了起来。
再过一会,摩托车附近又传出了巨大的爆炸声响。蔡秀子吓得哭了出来。就在此时,消防车的声音开始从远方传来。
劫后余生:“喝杯酒,压压惊”
同一天凌晨两点半,住在城中城大楼对面的钟莉花(化名),在睡梦中因为一阵剧痛而醒来——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她,膝盖状况最近愈来愈恶化,半夜经常痛得睡不着觉。
睡在她一旁的同居人听到了钟莉花的呻吟声,也醒了过来。他决定起身打开电灯,帮钟莉花泡一碗从药局买来的成药,也帮自己泡一壶茶。
钟莉花是云林人,十多年前和来自屏东的丈夫结婚,婚后在屏东的花卉农场工作、栽种一种叫“天堂鸟”的花,但过没几年,她就和丈夫离婚了。一年多前,钟莉花在高雄认识了现在的同居人,一起搬进这间屋龄已经四十多年的套房,月租四千五,她靠着在卖夜市卖首饰、皮包的收入,两个人拼揍分摊,还算负担得起。
钟莉花刚喝下药,他们养的狗“维士比”突然激动地在套房里四处乱窜,不断对窗外狂吠。钟莉花的同居人于是向窗边探头过去,一掀开窗帘,对街的城中城大楼底部便传出了一阵爆炸声,冒出熊熊火光。
钟莉花连忙拿起手机打 119。
眼看火势愈烧愈大,热气也开始越过街道,传到了钟莉花住的大楼来,于是她和同居人决定下楼,一方面关心火场状况,一方面有个万一,逃命也容易一些。她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刚到楼下,骑楼旁已经站了不少被消防车吵醒的大楼住户。
火势快速从一楼向上延烧,也横向波及到了城中城一楼的一间二手电气行,堆在路边的电冰箱、洗衣机也跟着烧了起来。大家愈来愈焦急:城中城楼上有不少住户,但自从消防队抵达之后,还没看见任何一个城中城的居民从里头逃出。
消防员最后在天色微亮时,逐渐控制住了火势,钟莉花和同居人稍微放下了心,于是回到自己的公寓套房。钟莉花最近已经不在夜市摆摊,改在工地里做粗工,虽然工资被人力派遣公司抽成之后,实领只能拿到一千台币,但至少有做就有钱,再怎么样也比卖皮包稳定。但一整晚没睡,膝盖又还在隐隐作痛,她决定今天休息一天,上了床倒头睡去。
10 月 14 日傍晚 7 点,城中城对街的骑楼边上,几个男女围着蔡秀子坐在矮凳上;一旁的马路上,工作人员正忙着来回穿梭、架起鹰架,准备拆除大楼的帷幕玻璃,外墙上还留着被火舌熏黑的痕迹。
“我们秀子姐的命是捡回来的。”阿得一边拉开啤酒罐的拉环,一边如此说道。“我一知道她逃出来,马上就带了几瓶啤酒来给她压压惊。大姐就是爱喝而已。”
阿得和蔡秀子认识不到五年,最初是在附近一起喝酒、聊天认识的,有时也会在城中城楼下聚会。“我进去过一次城中城,坐过一次电梯就吓到软腿了,那个电梯,感觉总有一天会从楼上摔下来,真的很旧。会住这边的,就是比较没钱、弱势的人啦⋯⋯这里就是三不管地带,以前很风光,后来没落了。”
阿得之前就觉得,这栋大楼的环境确实很不安全,也听说占用一楼空间的人有在吸毒,出事只是早晚问题,只是没想到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大火。根据初步的火场鉴识,起火点可能就是位于一楼茶具行后方的隔间,而事发之前,一位长期借用该房间的男子,才和一位女子在里头喝酒聊天,并点燃檀香驱蚊,但可能因为檀香未熄灭完全,才导致大火发生。
蔡秀子之所以会住进城中城,还是因为钱的问题。
十五年前,蔡秀子急需用钱,于是便把高雄市区的房子卖了;为了找个地方栖身,又想省钱,最后她住进了城中城。“我住的套房一个月房租两千(台币,约合 555 港币、460 人民币)而已,加管理费五百,便宜嘛。”
以前身体还行的时候,蔡秀子会在工地做临时工、铲混凝土,一天现领一千台币,但五年前她退休了,现在每天都在爱河边的公园喝酒聊天。
蔡秀子说,他的丈夫、儿女都在台北;儿子看到新闻之后,有打电话来问,但没有南下来看她,“台北有疫情嘛——但他很孝顺,会帮我买单。我两个孙也很帅。”蔡秀子还说,她之所以一个人住在高雄,是因为“在这里生活习惯了,一个人也自在。”
蔡秀子逃过一劫之后,一整天都没有阖眼。她在里面的好些朋友、邻居,后来都没有逃出来。“如果晚一分钟出来,我就死了。”话没有讲完,蔡秀子又哽咽了。
然而,许多住户没有像蔡秀子这么幸运。这场城中城大火最终导致 46 人死亡、41 人受伤,是台湾战后史上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单一建筑物火灾,仅次于 1995 年的台中“卫尔康西餐厅”大火。
高雄城中城:产权复杂破碎、位于都市衰退区域
时间回到今年九月,接到一通来自业主的电话时,在高雄一间房屋仲介公司任职的薛彦宏(化名),其实原本是想婉拒这个物件的——那是一间位于城中城 8 楼的小套房,“大概 8 坪大(约 26 平方米、280 呎),屋主开价 60 万,总价不高,所以就算成交了,也没什么效益。”
但最让薛彦宏头痛的是,业主居然从来没去过这间位于城中城的套房,自己也不清楚屋况,甚至连套房的钥匙都没有。
薛彦宏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间套房,竟然是现任屋主莫名其妙继承而来的。“她是在丈夫过世了好几年之后,才突然收到政府通知,要她去办理这间套房的继承,于是她才知道丈夫生前居然有这一笔房产。”
后来薛彦宏只好硬着头皮,带着业主的委托授权书前去城中城找“自救会总干事”,又请了锁匠来帮忙开锁,才终于进到那间已经废弃多年的套房。“我第一次进去,觉得那里很像电影里面,香港早期的那种旧大楼,而且因为没人住,感觉阴气很重⋯⋯住户大部分都是六十到八十岁的老人,有坐轮椅的、走路不方便的。”
城中城从7到11层,每层楼都有大约 40 户;至于 6 楼的空间,今日虽然已经闲置,但过去繁盛时,地下 1 楼曾有歌厅和溜冰场,1 至 4 楼是百货商场,5、6 楼还有电影院。若从台湾的都市法规和“土地使用分区”来看,城中城所在的位置属于“商四”用地,也就是典型的“住商混合大楼”,除了商业使用之外,确实也可以作为住宅使用。
在薛彦宏看来,业主委托他销售的这间套房,就是城中城一直难以改建、空间难以获得妥善利用的一个缩影。
首先,城中城的产权格外复杂、也特别破碎,而城中城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有些权状在归户时,只有归到房子、没有归到土地,换句话说,这间套房仅在“地上物”的部份有清楚的产权保障,土地产权方面的纪录却付之阙如。但,这也不是典型的“地上权”案例(台湾有些房子清楚界定屋主仅有房屋所有权、没有土地所有权,价格亦相对便宜),他只能猜测,是四十年前权状登记时造成的疏漏——他接到的这个物件,产权就是“只有屋子,没有土地”。
此外,四十年前的许多业主,今日也都已离开了人世,如果没有处理好继承事宜,就会像他的物件一样,“有些屋主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屋主”,甚至还有多位后代一起共同继承的状况。
“我还看过一个套房,居然是十几个人共同继承。以业界来说,我今天如果要都更,为了一个 8 坪(约25平方米)的套房,要去找十几个人协商,实在太麻烦了,所以就不太会去处理。”薛彦宏对端传媒说道。
另一位当天在第一时间便赶赴现场救火、但不愿具名的消防员对端传媒指出,这场火确实并不好救,因为“火载量太大”——也就是火场里易燃的东西太多,导致火烧不完,而城中城里私人空间堆放的杂物,就是“火载量”的其中,也侧面反映了城中城产权复杂、管理困难的情形。
这栋居住了超过120户的大楼,甚至没有像台湾其他的公寓大厦一样,依照《公寓大厦管理条例》选出“管理委员会”,导致政府即便试图治理,都如同掉入了神秘的“三不管”地带:
根据高雄市消防局记录显示,消防局在2019年至2021年间,曾经到城中城进行过4次消防安检,但都在1-2楼就遇到阻碍,无法进入。高雄市政府甚至向媒体展示当初的照片,画面中,通往楼上的通道,被住户以铁门与铁锁封死,无法进入。
虽然根据台湾《消防法》规定,若规避、妨碍、拒绝消防检查、复查,是可以按次罚锾与强制检查,而消防局也确实对此发出了“限期改善”的通告与公文,但因为大楼连管委会都没有,连想罚都找不到对象可罚。
想要聚集这里的居民,做到选举管委会、让政府进门执行基本的消防安检工作,都如此艰难,更何况要取得所有权人的同意,进行都市更新,根本如同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即便没办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总体拆除、都市更新,大楼依然可以进行局部的空间修复。城中城内部的空间为何会闲置毁坏至此呢?
对高雄房地产非常熟悉的薛彦宏认为,宏观的原因,主要还是和高雄商圈转移、旧称“盐埕埔”的盐埕区由盛转衰有关。
说来讽刺,像城中城这样住商混合大楼,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其实就是因为盐埕埔曾经就是高雄最繁荣的闹区,也是外地人进入高雄的门户,而这个繁荣的故事,得从高雄港的诞生说起。
日本殖民台湾之后,将打狗港(打狗为高雄的旧地名)视为在台湾南部筑港的优先选址,于 1908 年之后陆续经历了三次筑港工程,并在港口边使用筑港疏浚而得的泥沙,填埋了哈玛星和盐埕埔两个街区。
同样是在 1908 年,当时刚全线通车纵贯线铁路,将终点站延伸到了港口边;直到 1941 年“新高雄驿”营运之前,从外地搭火车前来高雄的旅客,都会在盐埕埔的车站下车。
历经几次“都市改正”(亦即都市计划)之后,原本以盐田地景为主的盐埕埔,便因为同时拥有海港和铁路的“双门户”特性,而逐渐发展成商业繁荣的市街,并成为外地移民聚集的落脚处,直到二战结束之后,该区位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今日盐埕仍有不少澎湖籍移民后裔,就是这么来的。
然而盐埕区终究盛极转衰,人口在 1967 年达到巅峰之后,便开始开始一路减少,背后的主要原因,则和爱河以东的住宅区、商业区发展有关;再到 1980 年代,盐埕区的颓势逐渐成为定局,而 1989 年盐埕地下街的大火,以及 1992 年高雄市政府大楼的迁移,就是这波颓势的最后几个关键标志。
薛彦宏观察,自 1970 年代开始,城市的发展重心逐渐从盐埕转移到了南高雄,近期又转移到北高雄,因此像舞厅、电影院、大型商场这样的经营业态,在盐埕区已经不会具有任何吸引力,开了就是赔钱。
“再加上城中城 6 楼以下的空间,原本是设计成商场、戏院、舞厅的,如果我今天要承租利用,这个空间不一定会适合我,这时候势必就要花一大笔钱改造,对业者来说不划算”。
然而令不少人意外的是,城中城的这个物件刊登之后,其实收到过不少人的询问。“对投资客来说,这个套房的总价非常低,买了之后不管是要收租、还是要重新装潢转卖,都是相对成本小、效益大——不过我目前遇到有意愿的买方,大部分都是想买来直接收租的。”
据薛彦宏的理解,有些建商之前也在城中城收购过一些套房,虽然数量不多,但也看得出都市更新的势头已经蠢蠢欲动。
不过薛彦宏认为,如果没有公权力的介入,单凭市场机制,城中城要都更也并不容易。“这里一坪的市价,就是 2 到 5 万(台币),建商今天要用 1 万跟你换,屋主当然不会觉得划算,因为他拿着这笔钱到外面买房子,连头期款都付不起。”
针对这个问题,铭传大学建筑系教授王价巨接受端传媒采访时指出,产权复杂、缺乏市场诱因,确实都是城中城难以改建、都更的重要因素,而这类案例,在桃园中坜、台中市区也都能看见,而且一般都座落在火车站附近,反映的就是商圈重心移转、屋龄老化的衍生问题。
然而,王价巨也提醒,都市更新之后,周边租金也会跟着提高,势必便会排挤到底层的人,“但他们终究不会消失,只能去找到下一个负担得起的地方⋯⋯那如果我们因为都市更新,而让底层市民无力负担居住空间,那么政府应不应该出手介入,介入的程度为何?”
此外,王价巨认为台湾市场运作的规则很明确,就是按照现有的法规走,然而台湾的立法速度缓慢,现有的法令,又通常无法应付极端的案例——而且这种极端,指的不只是市场中的低阶物件,也包括豪宅这样的高阶房产,而这种现象反映出的,就是法规的落后、以及房屋市场的两极化。
循此,王价巨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只是都市规划、消防层面的问题而已,应该拉到更高的层次、被当作一个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问题看待,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居住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基本权利?
“在我们的宪法里,居住其实不是我们的基本权,所以我们只能透过市场机制,来决定自己买不买得到房子。”但王价巨也提醒,台湾的住宅市场,并非建立在真正的“供需理论”之上,因为在真正的供需理论里,供需双方的立基点必须是平等的,但“我们的政府对建商比较友善,给建商的贷款比例,通常会比给购屋民众的贷款比例还要高,而这也反映了我们的政府,其实更怕建商倒闭,供需双方的立基点根本不对等”。
王价巨指出,再放宽点谈,城中城反映出的,其实就是台湾整体的居住正义问题,这些都是国安问题——“有些人会说,这样是不是把一个火灾问题,一下子拉得太高,可是如果你仔细想,高房价让人们买不起房,间接造成少子化,而社会迈入高龄化之后,老年人又无法找到安身之所,只能被逼到自己负担得起的地方,空间又小、品质又不好,当然就不会有钱去顾及到消防安全的问题,这些问题全部都是连在一起的啊。”
“老实讲我其实不太乐观⋯⋯我们现在只能期待,二十年后这件事情可以在我们的社会里面变成一个被讨论的议题,就像以前的『无壳蜗牛运动』一样,可以透过社会运动的模式,让政治人物开始认真思考这个议题。”
“我是教跳舞的”:移民们逐渐老去的新故乡
今年 60 岁的林洁英和钟莉花一样,也住在城中城对面的大楼里。
但林洁英显然认为自己跟其他住户不同——她的那间套房是自己买的,不像其他住户都是租的。“这栋大楼还很新的时候我就买了,我一开始买在 11 楼,房子 115 万,装潢就花了 150 万!30 年前我还教跳舞,一个月收入 30 万,很有钱的。那房子买了之后,我根本就没来住过,是给学生住的,反正我钱根本用不完。”
城中城火警发生时,林洁英是被消防车的警笛声惊醒的。她原本以为是她住的大楼失火,于是赶紧下楼查看状况,几乎整个晚上都在关心救火状况,在楼下看累了,就上楼喝点酒。
和大楼里的其他住户相比,林洁英的气质似乎真的有些不同。“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妈妈级的就会知道。我是跳芭蕾舞的,我三十年前有个好大的剧团,叫『风之舞团』,以前我每年都会在高雄的中正堂表演,一张门票两千块,都客满的,你去查就知道。”
或许是因为她逢人必讲,大楼里的住户都叫她“教跳舞的”。
林洁英口中那间 11 楼的套房,后来被银行拍卖掉了。“以前我有钱嘛,大家都知道跟我借钱不用还的。后来有个朋友说要跟银行借 200 万,要我帮忙『作保』,我想说,我一个月赚 300 万嘛,200 万算什么。结果到了银行,行员要我签文件,上面又没写金额,后来我才知道我保了六千万!”
林洁英说,后来朋友倒了这笔债、逃去美国,害得她直到今日都仍未还清,只要名下有财产,就会被银行收走,只好用儿子的名字,在这栋大楼里买下 5 楼一个 8 坪大的小套房,和儿子一起住。
为了教跳舞,林洁英说她当年忙到没有时间结婚,这个儿子,是 30 年前高雄市社会局“要她收养的”。“他们跟我说,林洁英,你现在这么有名、这么有钱,有个妈妈有个小孩四岁、要给人家,后来我就给了他妈二十万,把小孩收养进来。”
现在的她,和儿子一起住在八坪大的套房里,家计全靠在梦时代购物中心美食街工作的儿子维持,月薪两万多。两张床局促地挤在各种家当之中,唯一整齐摆放的,是挂在一旁的许多套舞服,还有几张学生家长和她合照的照片。
林洁英和人讲话时,不时会脱口而出几句广东话,她说她的妈妈是香港人,“以前他们住在香港那个什么山啊?看得到香港夜景那个。”
“太平山?”
“啊,对啦,就是太平山。”
爱跳舞的林洁英,说她不只跳芭蕾,国标、民族舞什么都会,城中城大楼里三十年前那座舞厅,她也去过不少次,“里面有舞厅、溜冰场,有国宫戏院,还有一个好大的百货公司,好风光的。”
然而自从城中城没落、店家撤走,加上 1999 年第一次发生火灾之后,她已经很久没有踏进城中城一步了。
“我没有朋友在那边,我觉得里面的人很没有水准⋯⋯以前是有钱人才住盐埕埔的,现在有钱人都出国了,只有穷人留下来。你知道吗,我听别人说,高雄就是地底的那条地龙死掉了,才会变这么穷。”
这种商圈没落、街景萧条的印象,曾于 1997 年至 2002 年间,在城中城一楼店面经营汽车美容的林恩慧,也有深刻印象:他们刚开店时,租金还要 15,000 台币,后来却不升反降、愈来愈便宜,等到他们结束营业时,月租已经只剩 8,000。
林恩慧记得,1997 年他和丈夫来开店时,城中城沿街的店面,就已经只剩下他们的店面是有在营业的;大楼外墙,当时也只剩下证券公司的招牌、以及国宫戏院的名字仍高高挂着,但里头早已闲置多时。
不过汽车美容的生意,起初还不算太差,“戏院的老板那时候还住在楼上,都会来我们这边洗车”,而且有八成的客人都来自盐埕以外的地方;1999 年城中城第一次火灾时,他们因为太忙,甚至都没注意到火灾的灾情。
另一位罹难者家属许世铭,就住在林洁英的隔壁几个单位,但他比任何人都关心城中城的大火——因为他的弟弟许世昆就住在那里。
他和弟弟年轻的时候,从台中过来高雄投靠亲戚,当年高雄景气正好,港口、工厂工作机会都多。十多年前,他们听说盐埕区便宜,于是便从火车站附近的房子搬了过来。
许世铭因为有了家庭,所以不方便和弟弟同住,但兄弟俩感情好,他弟弟为了更靠近徐世铭住的地方,于是搬到了城中城大楼一楼的隔间套房,平时则在城中城一楼仅存的一家茶具店工作。
大火发生的前一天,许世铭的弟弟刚好休假,傍晚许世铭照例去了一趟他的住处,和他吃饭聊天,晚上七点半就离开了。“凌晨三点我被消防车吵醒,打了通电话过去,没有人接,就知道凶多吉少了。”
隔天一早,高雄市政府在大楼旁成立了指挥中心,说会帮许世铭追查,于是他一直等到晚上九点半,终于接到消防局的电话,“他们说找到一具焦尸,要我今天去殡仪馆验 DNA。”
已经将近两天没有睡觉、没有进食的他,从殡仪馆回到了事发现场。自从台湾疫情爆发之后,许世铭已经失业了快半年;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付不出弟弟的后事费用。认识他的邻居围在他的身旁,一边递给他一罐啤酒,一边安慰他,政府一定会帮他处理好所有事情的。
许世铭拉开啤酒罐的拉环,开始坐在骑楼下接受接受电视记者的轮番采访,采访过程不时会被社会局社工的来电打断。勉强地回答几个问题过后,他低头喝了几口啤酒,突然涨红了脸,无声地哭了起来。
一场大火之后:搬?不搬?能搬去哪里?
钟莉花一觉醒来,已经接近中午。她听说消防员从城中城大楼里抬了一些尸体出来,赶紧下楼查看。
府北路上封锁线外,已经围着许多媒体记者和摄影机。她想起,她住的大楼有两百多户,共用的逃生梯晚上好像也会上锁,万一也发生火灾,肯定也一样危险。于是她赶紧拉了几个记者过来,看能不能请市议员也关心一下她住的大楼。
听记者有兴趣,钟莉花大方地说要让记者看看她住的套房。走进电梯里,钟莉花用感应磁扣启动电梯;电梯门一旁,还有管委会跟厂商签约、装设的大型荧幕,在播放多媒体广告。虽然老旧,但这栋大楼毕竟有立案登记的管委会、有管理员,和城中城不同。
钟莉花抱怨,她的同居人也是残障人士、眼睛不好,如果发生火警,根本很难逃得出去。虽然已经不卖首饰、皮包了,但她的房间里,依然堆了很多之前批来的货品。
“其实我们最近一直在想要不要搬走,因为这边太窄,房间里的东西不管再怎么搬,都还是一样窄。”钟莉花又指了指墙上已经坏掉的柜子,抱怨房东对屋况不闻不问,坏的东西也不会修,“冷气之前冷媒没了,我们还自己花钱请人来灌。”
但他们找不到适合的房子——要像这里这么便宜,又有独立的卫浴设备,还要离市区近、找得到工作机会,“这种房子要去哪里找?”
不过城中城大火之后,她看着窗外刚烧毁的大楼,心里更想搬了。
(实习记者吴冠伶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