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raeye2,回应《我闻到被清洗的味道:一个美国教师在香港

我们生活的时代就是这么沉重,每个人都得在一个被挤压的空间里自我妥协。这个空间是多维度的,它可以是政治上的冷感与失语,可以是经济上的失衡与萧条,也可以是社会上的规训与惩罚。

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自我妥协是缺乏崇高性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崇高性的向度。这不是说我们的教育不够“进步”,而是说我们的教育既不进步,也不保守——它只是庸俗。它崇尚传统伦理的社会控制,但表现在教材上就是“爱国”、“党的领导是根本特征”。它崇尚进步,但表现在教材上就是“全民所有”、“公有制主体”。不论是谁都能看出这套理论体系在其精密外表下的空洞内涵。

我们能指望这样的环境带来什么崇高性么?这最终只会带来“犬儒与玩笑”,带来普遍的政治冷感。我们当然应该承认,超越性向度的丧失在发达工业社会普遍存在,原子化的个人并不能走向自由意志的实现。但这本应该以这种程度、这种广度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存在么?到底是什么在阻止我们追求超越性的向度?

我们还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随着公权力的扩张,我们不得不提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在近几年的政治事件中,超越性的向度到底价值几何,每个人都已作出选择。

2. madlex,回应《我闻到被清洗的味道:一个美国教师在香港

这篇文章所言,正正反映了这些中国学生思考方式上的一些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学生,端传媒见到的亲共分子亦是如此。

首先,如此位教师所言,无法准确定义词汇。譬如外国媒体讲一些他们不中听的话,就会讲其受众是“被洗脑”。其实若果以现实的媒体生态对照辞典上“洗脑”之定义条件,就会发现两者相差千里。或者以“民主等同一人一票”作为定义,讲一人一票如何差,自己画靶来进行攻击。

其次,缺乏一个完整的论述过程。若果需要将两件事情建立因果联系,仅仅于其前面加上“因为...所以”是不够的。需要一步步有一个明确的推论过程。而推论过程中,亦应当避免false cause这种浅显的逻辑错误。譬如许多人认为“美国有枪击,有吸毒,有种族歧视,有xx...”是因为“自由民主”,那么如何从“自由民主”推导到以上的问题?这些人最多会举一些例子,以说明“因为美国有了自由民主,然后这些事发生,所以是自由民主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人,可以很容易接触到成套有许多艰深名词的话术,更为神奇的是这些话术还可以几句话解释各种复杂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人需要勤于思考,而且不要被驯化得怕思考,这不仅仅可以防止认知障碍,亦能有效拒绝此类罐头话术。

3. panda991,回应《我闻到被清洗的味道:一个美国教师在香港

我还记得快十年前刚上大学的时期在看到知乎上面许多中国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深入浅出且逻辑清晰,心下担心未来要与如此优秀的年轻人在世界的舞台上竞争实在是压力山大,当下更加督促自己用功——不要在台湾以管窥天,以为周边的年轻人不思考社会议题不关心公民政治就可以放松自我的学习。

结果现在快十年过去了,我发现台湾年轻一代和我这代的人们都开始关心社会议题,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再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反而是中国那边开始变得奇怪,知乎上关于政治社会议题的评论也都越发浅薄与残忍:低端人口清理、新疆光荣的劳动改造、入关学、留岛不留人…等,无不显示这代中国年轻人对于弱势族群的蔑视,以及为了达成“历史使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残忍。

知性的话语被冠上公知恨国党的帽子被弃之如敝履,“民主”、“自由”变成负面的词语,“独裁”、“专制”与“远见”、“效率”划上等号。为了政治将中医治疗COVID-19作为议题疯狂炒作,但专业人士都看得出来这是在唬烂。

如此疯狂的国家如果真的能在未来取得如他们主席所说的科技创新与突破,击败美国建设起人类共同体的话…我对人类这个物种的期许也将彻底改观:因为这证明了人类的进步不是依靠自由与智慧,而是暴力与思想控制,这将是多么可悲绝望?希望那天不会到来,希望。

4. Matters404,回应《我闻到被清洗的味道:一个美国教师在香港

我最近求职面试,面试了一个已经被体制收编的公益组织,(以前是做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的,现在做流动儿童)我讲出很多我知道的公益现状,负责面试的HR和业务,第一幸好她们没有反驳我,第二她们好像也没有太了解例如黄雪琴,维权律师的情况,我之前一直以为国内的公益组织起码是互联的,结果发现大家已经不太关注自己行业内的其他群体了。我表达我的政治观点的时候,也没有被反驳,她们的年龄都比我大一轮,也没说我不懂事,我和我爸聊政治,他也表示很明白当下的情况是恶劣并且糟糕的。目前活跃的粉红一代,一方面是网络封闭和娱乐至死,一方面我感觉是精神无处安放,除开爱国这个价值体系,只要活着,你就能感觉到是有问题的,但他们仍旧选择如此。粉红手里也踩着加速的油门,民粹会有好果子吃吗?历史不早就证明了。当然,我就是底层,目前仍旧幸运地活着而已。

5.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非自愿单身”:为何外貌与两性关系焦虑,会引他们掉入网上的仇女黑洞?

中国也有,中国网民把这个Chad和Stacy的这个系统高度概括成“交配权”三个字,不过因为“网友定义里”的中国女性相对欧美人起来并不太喜欢肌肉男,所以小鲜肉似乎更受欢迎就是了,另外没什么区别。而且中国人更现实一点,谈婚论嫁的时候房子车子都在摆在明面上的东西,而不是某个地下论坛里的牢骚。所以中国人的焦虑反而没那么阴暗,因为大家都焦虑(笑)

不过抛开这个,东亚人较少受困于欧美对阿尔法男性的那种追求,以及不想变成Loser的思维,美国人的例子比如文章里那几个典型的,“我想成为Chad,但我成为不了Chad,我焦虑,最后演变成仇恨”。

然而东亚人特别是日本人明显想的更开,他们选择躺平,变成食草男。这和欧美社群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INCEL社区的核心还是对和女性建立关系抱有期待的,抱有期待才会批评自己,才会焦虑,才会想让自己跻身Chad男行列。而日本草食男以及自称垃圾的阿宅的思维则完全不同,他们的自我认知不抵触变成Loser,甚至直言我就是Loser,“反正我就是Loser,你们就别要求我那么多了”,这种思维模式里直接放弃了和女性建立关系,既然放弃建立关系了,那么任何讨好的行为都没必要进行了,长得好看,会打扮,事业有成,身材优越自然也不会成为对比的标准,因为一旦我放弃和别人对比,那对比标准就伤不到我。

当然日本人的精神娱乐方式确实和欧美人有些区别,日本人没有欧美那种Party社交文化,且创造了很多适合单身一人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替代品,最典型的就是宅文化,还有诸如单人餐厅,单人温泉等等。

我有一位日本友人,住在大阪,他就是典型的这类人,当然他是上班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阿宅,按他的话来说“能和女性建立关系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不会主动去寻求,如果单纯是为了满足自己,替代品有很多(对内有宅物,对外有旅行等),不一定要把这个放在首位,而且为了满足自己去追求女性,很自私,对大家都不好”。他甚至连性欲都能通过风俗业解决,他对女性的需求已经演变成柏拉图式恋爱的境界“有最好,没有就算了”。

6. Raeye2,回应《“非自愿单身”:为何外貌与两性关系焦虑,会引他们掉入网上的仇女黑洞?

我相信很多大陆网友对incel群体的了解都来源于周愚选取并翻译的sickpedia及4chan笑话集。毫无疑问,这种了解是片面的。其片面性比所谓“幸存者偏差”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对性和女性身份构建的解构】既是4chan笑话集的一大选取对象,也确实是incel群体的内在思潮之一;另一方面,incel群体对于两性问题的认识是以性,尤其是性交,为核心的,而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解构绝对不是主流。

Incel群体以【性】为核心出发点,试图理解和构建社会意义上的男女关系。他们既有可能主动追求两性关系,也有可能鄙视两性关系。但核心特征在于,他们的认知是以性为出发点的。我认为,他们偶尔表现出的对性的解构倾向,其实更多的是整个社会思潮的结果。Incel群体作为极其原子化的个人,表现出对于女性主义文化景观的消费与解构行为其实并不令人费解。

很多时候问题在于,以性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构建本身就是受到社会控制、不符合社会规则的。一旦你接受了这种视角,很多伦理规则就会显得庸俗、多余。因为伦理作为传统的一部分,天然具有对性的控制与规训功能。而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种传统纽带以在发达工业时代维系很多基本规则。现代社会对于个人的解放使得性看上去不像新教伦理中描述的那么禁忌,但两性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繁衍生存的核心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两性关系作为一种亲密关系必然是多向度的,它从来不应有一个核心价值。我们可以在4chan笑话集找到一个体现这一观点的例子“说真的性与真正的亲密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东西,正因为性是如此强大的一个支柱,与一个人有性关系就意味着你可以在其他许多方面都只和对方保留非常肤浅的关系。如果你真的想要认识和了解一个人,你就不该和那个人有性行为”。而版友对这一观点的回应则更加有趣:“要这么说的话我对自己人生中所有的女性都太了解了啊”(出自http://meipin.im/p/100945)。嬉皮士们早就突破新教伦理,将性大规模引入两性关系并放到一个神圣位置。Incel群体很多时候正是嬉皮士们的延长线上寻求对传统两性观念的再突破——但这往往是建立在否定两性关系多向度内涵的基础上的。

我得承认,我很喜欢他们的解构倾向,也很理解他们对如今的两性关系的反动。他们的解构既有趣,也提醒着我们现存两性关系与进步主义诉求的片面性。不过,无论如何,他们终究走的太远了。

7. Maru^^,回应《“非自愿单身”:为何外貌与两性关系焦虑,会引他们掉入网上的仇女黑洞?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又很重要:它代表着各种被落下的群体的一支。因为被忽视所以偏执,又因此更为被忽视。这种群体的出现值得探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执念依然不值一提。

社会是人互动形成的混沌系统,没有那么多真理。对个人而言,完全有机会过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假设自己是禽兽,那世界就是蛮荒丛林,人退化成动物。假设自己拥有高贵的人性,那世界就完全两样。

我直说吧,一样是独来独往的人,我有值得托付的朋友和花哨的简历,有平和的心态与坚持。因而,容许我对条件比我好却堕落至此的生物,表现出额外的鄙夷。

8. Matters404,回应《整顿政法系统:中共为何将枪口对准自己最重要的维稳工具?

整完也没什么用吧,被压制的欲望再次被唤醒,就会反扑得更加厉害,看刘家驹的书,腐败会不断滋生,在各大运动里从上到下,没有所谓真正干净的时候。这篇稿子里到处都充斥着“人治”,肆意专断,没有统一标准,把人逼到死为止,不想通过制度设计制衡,不想让新闻媒体发声,只依靠人的意志,本身就非常虚妄。围绕“习”作为核心的人,能够提出反对意见吗?并不能吧,错了依旧按照错的方向硬落地,人都死了再来不咸不淡地反思,这几年的事情不都是这样吗?只唯上,又不受监督,纠错就更加马后炮。没用,人死亡了,自己玩吧。

9. molau16,回应圆桌话题《有爱国团体建议将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是去殖民化还是违背历史?

“殖民”并非一种思想,而是一个铁实发生过的历史,除非爱国团体有时光机,回到过去并有能力阻止中国输掉战争,否则即使名字怎样改,也不会改变所谓“殖民思想”。正如中国禁止人民提起六四,不代表能够“去六四化”,因为这件事发生过,经历过的人对共产党的恐惧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其实,不止是香港,澳门亦被葡萄牙统治过,但他们没有摒弃这种特色,依然留着相关建筑、街道名称等等。香港如是,摒弃历史只是自欺欺人的举动,当时中国输了就是输了,就是因为输了才要割让香港,不承认自己输了只是逃避问题。

当然,制度还是要因事制宜,司法是应该要保留,因为这是令香港在世界存有独特地位的条件,但如有些政策已不再适合,例如丁屋政策,那就需要修改了。

10. 佳茵,回应《端问答:my little airport 的内地歌迷,对香港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理解?

我是先来的香港,后听的mla,起初只是惊喜于他们描绘出了我在此地生活,但又难以表述的某种感觉。19年下半年开始,注意力还是向社运相关的作品转移。mla曲调轻盈,“功能组别还不够丑恶吗”“这个政府靠得过吗”,初听时不会有过多感受,熟悉之后歌词会在日常的某些时候突然浮现,不得不感慨举重若轻的效果。觉得mla在乱世中(好不习惯用这么文绉绉的词),帮我借一步理清及确定了自己的情感与价值判断。这么说好像很奇怪,但他们的曲词于我而言就是香港本身。已经懒得留意因为什么脱粉的表态了,懂得人自然懂,时间会筛选出最契合的听者。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