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仔”贷款主任自白:我每天放债,是否在作恶害人?
「我们作为贷款主任,每天评判客人可以承担多少,进而引诱、鼓励他们借钱;既复制了社会的不平等,也构成社会的不平等。」
特约撰稿人 T. K. Yeung 发自香港
恶形恶相,贪得无厌,收数时粗口烂舌,塞匙孔、淋“红油”(红色油漆),甚至逼人跳楼——因黑社会电影盛行的缘故,在香港提起俗称“财仔”的财务公司,很多人都有这些可怕印象,认为财务公司就是欺人太甚的“吸血鬼”。
毕业后,我也是带著这副有色眼镜、半推半就地入行财务界。殊不知,以上情形只是行业害群之马所为,大部分客人在财务公司的借贷经验,都不是这么刀光剑影、打打杀杀。借贷这个行业,甚至可以说和一般的零售金融行业无异。
身为财务公司贷款主任的我,以下将讲述真实的“财仔”经验,一方面以平常心的角度呈现放债这个古老行业,在今日的香港究竟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也Follow the Money,从放债行业的角度观照香港社会的日常秩序,看看这个行业如何依附在消费主义和社会贫穷之中,映照并生产香港社会的繁荣和欲望、贫穷和焦虑。在蚂蚁金服上市折戟后,中国大陆对消费贷款的关注随之加强,香港财务公司的行内人经历,或者也可以丰富读者对消费金融的认识。
香港是一个借钱之都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上市融资样样彪炳——这是很多人认知的香港金融,一个高端、体面和聚集大量财富的金钱世界。然而,香港也存在另一个金融世界,一个更加日常但又更加隐蔽的世界,那就是财务公司所在的消费贷款行业。
入财务界之前我听过一句话,“生不入财仔,死不入地狱”,以为借钱是走投无路的选择。但慢慢发现,原来很多人“好人好者”(品格正常)都会借钱周转,这个市场是非常广阔的。究竟有几大?我先讲一下行业的整体景观。
现时,全港提供私人贷款的包括银行和财务公司,两者合共批出952亿港元贷款,当中涉及近40万顾客——即每14位成年港人(指18-70岁),就有一人结欠约25万元的私人贷款债务,可见债仔“总有一个在左近”。当中,如以金额计算,私人贷款的市场是银行和财务公司约“七三开”,前者贷款总额大,后者则市场参与者多。过去十年,财务公司的数量增速惊人,由2011年的829间急速膨胀到今年的2513间(根据央行数字,全中国也只有6686家小额贷款公司)。就算在社会运动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下,财务公司的数量仍有上升,近乎每个月都有新的财务公司落成营业。因此,你总会听过财务公司的Cold Call,当你行街上网开电视,亦总会看到财务公司的广告——财务公司是香港广告行业的最大客户之一。
在芸芸的财务公司中,“本地姜”并非独大,而是港资、日资、中资、韩资和东南亚资本百家齐放,当中更不乏大财团、上市公司和科技公司。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低息环境下环球“闲置资金”要找出路,而在香港开“财仔”门槛低、需求大、毛利高。根据法例,尽管财务公司是香港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但官府对“财仔”的监管相对宽松,公司没资本要求,董事无需专业人士,基本上只要支付一万元申请放债人牌照、满足借贷实际年利率不超过60%的要求即可。而和邻近地区相比,香港一方面“封顶”的年利率相当高(中国大陆上限15.4%;日本和台湾则为20%),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失业率低,各位债仔延迟还款比例近乎全球最低(2021年第二季度严重逾期还款率只有0.38%,即每100元有0.38元是坏帐),造就香港借贷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借钱之都”。
“财仔”的店面和权力结构
在众多间财务公司里,我是在一线“大财”打滚,即是那种规模大,审批相对正规、有多间分行的财务公司。一线“大财”的店面和小型银行类似,有坐台柜位,有落地玻璃,男的打呔著“老西”(西装),女的戴丝巾著套裙,入门会跟你亲切打招呼,绝对不会有“拎住枝枪迫你”(拿著枪强迫你)借钱的感觉。
不过,“财仔”毕竟不是银行,借钱客人未必想人知、想人见,于是很多财务公司都在门外安装磨砂玻璃,而“财仔”除了开在商场和地铺之外,还喜欢租用商厦、楼上铺,方便保护客人私隐。当然,不是所有商场业主都欢迎“财仔”,担心有碍观瞻影响商场形象和租值,所以“财仔”多在中低端的商场开舖。而和好多行业一样,“财仔”行家亦常常聚群营业,因此街头、商场一角,商厦数层,常常都一连被数间“财仔”占据争客。
同银行类似,大间的“财仔”分前店后庭。后庭包括市场推广、债务管理、人力资源、会计审计、IT系统等各种后勤部门,前线则专责“跑数”(争取营业额)做生意,推高营业额。在“财仔”的世界,前线销售员工和收数部门是最有“牙力”的两个部门。原因无他,前线员工冲锋陷阵,收数部门“守尾门”追烂帐,两者都关乎公司业绩大事,各位员工有没得加人工、分花红都看这两大部门的表现,自然说话都大声一点。
上流社会的堕落,底层社会的不幸
我入行首先从客户服务代表做起,后来升至高级贷款主任,但实际的工作内容大同小异。须知道,前线员工无论叫“理财专员”、“客户服务代表”、“信贷主任”还是“贷款专员”,无论是职场新丁还是高级经理,本质上都是要“跑数”的“sell屎”(Sales,销售员),当中销售的产品主要是私人贷款(personal loan,行内称P Loan)。
这种贷款全称是“个人无抵押消费贷款”。顾名思义,借贷人是以“个人”而非“公司”为单位;无抵押则指财务机构批出贷款全凭“信”字,不像借贷买楼买车一般抵押实物,还不到钱就变卖抵押品,因此利率比抵押贷款高。至于贷款用途,私人贷款类似信用卡,一般来说是消费性质而不是商业和生产用途的。通常,债仔借的P Loan是“私人分期贷款”,即他们拿了一笔钱后,须在限定期间内每月供款固定的金额。
打开门口做生意,“财仔”的客人三山五岳、富贵贫贱都有,有人“身光颈靓”,有人“烂身烂势”,从大专学生、家庭主妇、地盘大叔、外籍佣工、市井小民,到律师、医生、专业人士、上市公司主席、社会名流一应俱全。他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就是“等钱使”(急著用钱)。为什么他们“等钱使”?背后的缘由可谓千奇百趣,总之都离不开人的“需要”和“欲望”,常见的用途包括买手提电话名牌袋、充大头炫富、清还卡数、赌波赌马、红白二事、结婚生仔、家居装修、旅游Staycation、医药费、交税、交学费、投资、接济朋友、游戏课金、粮尾干塘、老板拖粮、收入时高时低(如地产、保险经纪)等等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有钱人因挥霍无度、过度消费而借钱,基层市民则因囊中羞涩而借贷应付生活所需。因此在“财仔”的世界,上流社会的堕落,底层社会的不幸,你常常都会见到。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来借钱,背后的原因常常紧随社会脉搏。在近年股票市场高歌猛进的热潮下,越来越多投资新丁都来借钱投资入货,当中不乏家庭主妇、地盘工人和大专学生。经历2019年社会运动和2020年新冠肺炎,部份行业的从业员明显受到较大影响,前来借钱应急,比如空姐空少、导游、专做内地客的保险经纪、健身教练、电影行业从业员等。而国安法掀起香港移民潮,也有很多家长借钱予子女出外升学,甚至申请私人贷款应付移民费用。
很多人或认为,财务公司行业在经济逆境时一定生意兴隆,这两年前来借钱的金额一定急升,但这实在是世人的误会。事实上,私人贷款跟整体的消费环境挂钩,在经济不好、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债仔就会勒紧钱包,不会大手大脚借钱消费,尤其当关口不通时,更少了很多人借钱出外吃喝玩乐。就算有很多人申请贷款,财务公司衡量风险,也不敢冒然借贷。因此整体来说,这两年私人贷款行业的上升势头有所放缓。更不利的是,很多债仔因就业不足、失业而欠款和申请个人破产,造成坏帐率节节上升。在2020全年,就有近8700宗个人破产申请,创四年新高;在2021年首七个月,亦有近4400宗个人破产申请。在情况最差的时候,我就屡屡面对上班开不了单,旧客拖欠破产这种外忧内患的处境,压力不可称不大。
借钱的三层地狱
有人或会问,为什么这些债仔不堂堂正正去银行借钱,而非要到财务公司呢?这牵涉借钱世界的三层地狱——债仔也分三六九等,优质债仔去银行,中等去财仔,下等则找“大耳窿”。
一般人借钱周转都找银行,因为银行利息低(一般为3%-4%)、监管严,服务专业正规。但银行嘛,资金取自广大市民的存款,本质上是帮存户保管金钱,放债自然谨慎很多。因此,银行必然嫌贫爱富,帮富不帮穷又要求多多,客人要信贷纪录良好、收入稳定、文件齐全才可招呼。从申请到现金到手,银行动辄要三五七日到数星期,不是每个客人都等得及。
位居中层的财务公司则不同,借款的资金来自投资者(当然也有一大部份来自银行),官府监管不严,因此风险胃纳(risk appetite,愿意接受之风险程度)更大,可以专门做银行做不了的“次级”贷款。就算客人信贷纪录不佳、高负债、没足够证明文件,财务公司一般都可快速批出一定金额的贷款,只是利息较高平衡风险(介乎10%-50%)。因此,我平常招呼的客人要不是一些原本向银行借钱,但“个底花咗”(即信贷纪录有瑕疵),要不就是一些银行看不上的客人,比如菲律宾和印尼外佣、新移民、家庭主妇、地盘佬、厨房佬、凤姐(性工作者)、快递小哥和自雇人士等“无正式收入”人士。
财仔再下一级,就是三线财务和“大耳窿”(高利贷)。他们游走在法律边缘,借钱首先收取昂贵的手续费,然后债仔每7日就还款一次,一旦迟还就“利滚利”(但法律规定财务公司禁止“复利”),最后收取的利息很有可能高过法定的60%。除了利率高昂之外,据闻借这种“大耳窿”的债仔,尊严亦受侵犯,职员的脸色不会好看,债仔在申请贷款时更要交出电话予对方翻阅,并即场开喇叭(扩音)打给最常联络的朋友家人,以此确认你至亲的身份并抄低电话。这样的话,“行动组”之后就能在贷款迟交时追数。去到这个地步,债仔基本上已泥足深陷,难以翻身。
表面是借贷,实质是对赌
在借钱金字塔第二层工作的我,每天返工就是招呼中等的“债仔”,尽可能在控制坏帐的情况下做最多的贷款。更进一步,我们还要控制客人的信贷,既要避免客人“从良”(改善信贷状况)成为“优质债仔”,也不能盲目推高债仔的借贷额,一路堕落到跌入“大耳窿”无间地狱——两者都意味著客户流失。
那么,究竟应不应该借钱给“次级”客人,又应该借多少钱给眼前的陌生人?这实际上是一步一惊心的过程。正所谓“凭自己本事借钱为什么要还呀”,眼前的陌生人可以伪造文件、借出超出自身负担的钱,或是借钱到手后就变“老赖”,甚至直接申请破产,造成公司的total loss。
因此,我们要尽责审批,准确判断客人的“质素”,确保借出去的钱可以连本带利赚收回。这个过程,说好听点叫“投资”,不好听点叫“对赌”,本质上是拿口袋的金钱下注。个中关键,就看你有多认识你的客人(行内称KYC,Know Your Customer)。
这个流程,我们首先收齐“贷款三宝”:身分证,住址证明和收入证明。身分证是确认阁下是本人,不是“阿猪阿狗”捡到张身分证来借钱;住址证明则确认你住在哪里,有事上来可拜访阁下府邸寻人;收入证明则看你有没工作、是否有足够能力供款。理想的情况是,前线员工收齐最新的正本文件,并花功夫问长问短、核实比对,但财务公司不是银行,很多债仔亦出身基层,他们的“档案意识”未必很强,因此很多时这些繁文缛节都可灵活走位。
除了以上个人资料,信贷评级报告(行内称TU report)同样重要,用来评核借款人是否“有借有还上等人”。在香港,跨国公司环联记录全港五百多万市民的信贷活动。这份报告涵盖客人的电话、住址、在大型财务机构和银行借贷的历史、现状和还款历史,以及有没破产、法律案件和最近申请贷款的纪录。据此,环联为阁下的信用评分,从AA、BB、CC的高质素客户(prime or above)、DD-HH的次优(nearprime)客户一路排到II–JJ的次级客户(subprime)。当中,财务公司做的主要是次优和次级客户。
收集好以上资料后,我们就要做出评判:这个客人究竟值得借多少钱?利息又是多少?
借钱是对个人社会属性的估价
这是一个综合的评核,背后有一整套价值系统评判客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一方面复制社会的阶级秩序,另一方也是信贷纪录的延伸。身为财务公司从业员,我们已炼成势利眼,随时随地评判客人的“质素”。
首先看身分证,标配当然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在港未够七年或留学、工作签证则会扣分,怕你随时拍拍屁股走人(因此很多财务公司只会做永久居民的生意)。另外,年纪太大会扣分,年轻也是原罪,因为前者身体走向下波赚钱能力下跌,后者则还钱历史欠奉,又往往未“定性”而工作变动大、收入不稳。尽管如此,很多财务公司都对准年轻人市场,毕竟他们是社会的赚钱栋梁,早日养成借钱习惯就可以长赚长有,“同客户一起成长”。
其次是看住址。在财仔的世界,私人物业业主绝对是“人上人”,很容易就套现到一大笔钱。等而下之是居屋和公屋住户,因为他们租金开支较少,享用政府福利亦不会随便搬走。就算还不到钱,收数部门上门调查也容易找到阁下或令寿堂。
职业当然非常关键。在芸芸打工仔当中,财仔最喜欢的客人是制服人士,即警察、消防员、入境、医护等,因为他们薪高粮准,工作稳定。另外,专业人士和公营机构、大企业员工也积极网罗。不过,留给财仔最多的或者还是广大的基层劳动人民,如办公室文员、地盘佬、厨师、侍应、保安、司机、清洁工等。
视乎情况,我们会收集客人近期的税单、粮单和银行月结单,它们是反映客人赚钱能力最直接的文件。当中,银行月结单有颇多的资料可看,除了确认正职的人工,还可查看客人有多少钱用作还债,有没额外收入、投资和储蓄(嗯,通常都没)。另外,客人的用钱习惯亦可一目了然,究竟阁下出粮多久就花光,究竟月结单有没Hong Kong Jockey Club (香港赛马会)四只大字都是考虑因素——有即证明债仔是赌徒,那就再判断客人是小赌怡情还是大赌伤身。
一类典型债仔的月结单是,他每月一号出粮,随即就有多间财务公司排著队自动扣数,咬走一大块收入;客人一路洗费到该月的中后段(中间可能夹著几条马会数),他的银行结余就跌到三位数字。然后过了不久,一笔新的款项入帐,因为他又去借钱应付生活所需了。
贷款作为一种商品,复制社会的不平等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前线员工就会对客户进行压力测试。各间财务公司都有自己的借贷指引,有些接受负债是收入的五倍,有些则可接受二十倍;有些接受每月还钱金额占收入一半,有些则去到八成都得。
到了这个阶段,财务公司员工基本已经心中有数,“自动波”看到客人头上有个价钱牌,上面写著借多少钱、期数有多长、利息又是多少,最后交由审批员敲定最后的批核结果——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财务公司对借贷人社会属性和政经地位的估价。亦应如此,这不可能是一个客观的结果,不同的审批员常常因观点、角度、胆量、经验和心情(是的,心情)而有不同的贷款批核结果。当然,随著金融科技的应用,如今审批贷款的过程越来依赖大数据模型,电脑批出的结果就“客观”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财务公司其实并不总是顺应客人提出的借贷金额和期数,当中很可能会打折和改动。同是申请十万,有些客人只批得一万,有些则被鼓励借二十万,一切端看客人值得财务公司拿多少筹码下注投资。至于还款期长短,很多客人想摊长来还,但在财务公司看来期数太长还款容易出现变数,徒添走数风险。
而利率的部份,则涉及这笔贷款的价格(prancing),这部分很有门道。说起来,私人贷款是将金钱商品化的过程,但贷款并不是普通的商品。一来,他的价格(利息)极不透明,不会明码实价列出来,客人很难像一般产品直接格价,因为财务机构需查阅信贷报告和完成信贷调查才会报价。二来,私人贷款的价格受到官府监管(最高利率为60%),不像其他产品完全跟从市场的供求波动。三来,私人贷款的定价因人而异,A借的十万元和B借的十万元虽然是一样的十万元,但双方的利息不同,一方面是信贷评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复制社会的不平等。
举例而言,同是申请借贷一年十万元私人贷款,如果你薪高粮准、信贷纪录良好,最后应缴的本利和是$105,252;若你收入低微、信贷纪录不佳,最后连本带利要交$123,720。两者相比,利息相差4.5倍之多!而这个差距,不但是信贷纪录的差距,也是社会阶层的差距。这里的逻辑是,财务机构认为你人穷、还钱纪录差,故收取更高的利息弥补走数的风险。因此,穷人借钱是越穷越见鬼,必然被收取更高的利息。
初入行时,我一度为财务公司的高利率感到触目惊心,惊叹于为什么高利息的“财仔”还有这么多人借。工作后才发现,借不借得足、是否即刻“过数”(转帐)和每月供款金额才是债仔最著紧的三大问题,反而具体的利息和利率好似是最不相关的。因此,即便财务公司收取的利息高昂,债仔未必很计较(或者曾经计较,但现在已突破心理关口不计较)。何况,我们报价也有技巧,重点跟你说每月的供款银码,这样就予人“债务是轻松可负担”的感觉。
债务联系著我们和客人的关系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断重复上述的贷款流程,和其他销售行业一样跑数、跑数和跑数。跟所有老板一样,财务公司高层都贪得无厌,每年要求跑的比上一年多,年头要你开门红,年中要你稳步上升,年尾要你最后冲刺,每月每日都要都要承受跑马仔、龙虎榜等“捽数”压力。
我每天要做的一大任务,就是拿著不同的Call list,逐个电话打给客人推销贷款——“喂?请问是不是陈大文呀?我是XX财务打来的,我们有个私人贷款介绍给你呀”。这是一个颇为挫败的过程,每天被拒的比率都极高。
有趣的是,外人未必知道,债务其实联系著我们和客人的关系。故此,我们眼中的理想客人并非是全额又准时清还的客人——这意味著断绝关系,流失客户。因此,未等客人全额偿还,我们就落力打电话、发信息,用尽各种推销渠道鼓励客人“一借再借”(Refinance)。如客人已还一半的贷款,我们就打电话推销他再借一笔贷款“新数冚旧数”,这样他可以套出现金周转,而我们的生意也可以继续增长;若客人有其他财务机构的贷款,我们也会希望推销一笔银码更高,利息更低的贷款,这样就能帮客人还清其他贷款,成为我们专属的客人。
事实上,来借钱的来来去去都是同一类人,他们“借下还下,再借再还”。好听点,他们是credit-active的信贷消费者。而不好听地说,他们则是为财务机构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
究竟我是否在作恶害人?
做了财务公司这行多年,直到今天我仍不时挣扎,自己是不是作恶害人;在亲戚朋友面前,我亦常常觉得不光彩、抬不起头。
在很多人看来,尽管同为“先洗未来钱”,但私人贷款没楼宇按揭和商业贷款那么合理正当,因为借钱买楼是人生规划,而商业贷款则解决企业现金流问题。相反,消费贷款好似只为短期享乐而生,逼人入火坑。我作为消费贷款从业员,有时都想反驳:反正生产的最终目标是消费,而消费贷款可以大幅预支购买力,促进商业和生产,为什么消费贷款就没有那么正当合理?财务公司专长的私人贷款,可以说是支撑香港经济活动“内循环”以及“花钱使我快乐”的消费社会一大支柱呢!
在香港,很多人“穷”往往不是不够食物或无家可归,而是他们缺乏消费能力,而财务公司正正能令这些入不敷支的打工仔重新成为“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呢!
不过,有时我也自我怀疑,自己每日借钱予人,是不是在作恶害人。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这些贷款主任,跟有钱人的私人银行家是当代金融行业的两个极端:他们衣著光鲜,管理富人的“余钱”投资,继而累积更多的财富;而我们则背负污名,评判客人可以承担多少债务,进而引诱、鼓励他们借钱、借钱、借钱——两者某程度来说做都是解决他们的财务需要(无论是真的需要还是创造出来的需要),但也同样产生阶级固化的效果。
这一行当然可以江湖救急、解决穷人的财务需要,以此保护个人的现金流不会断链。说好听点,财务公司还可以说是实践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和“信贷民主化”的理念,补充现有银行体系的不足。很多时候,财务公司真的可以借出“救命钱”给客人度过难关,他们亦会当你是救命恩人,而不是万恶的放债人;很多客人的例子也看到,他们借钱后飞黄腾达、发家致富。如果没有正规的财务公司,很多人也真的会周转不灵,甚至在药石乱投下落入“大耳窿”的陷阱。
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财务公司似乎是在固化贫穷,因为财务公司不断鼓励、引诱人们养成“提款式借钱”的习惯,让他们与债务共存共生,进而阻碍他们累积个人财富。当广大的劳工阶层在工作时被资本家剥削劳役,终于在出粮日获得报酬,我们(以及各种资本家)马上就向他们扑去,咬掉他们的薪水。
然而转念一想,财务公司又可以说是社会贫穷的结果,而不是成因,我们反而弥补社会福利体制的不足——试问天下间有哪些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能即时给钱你解决燃眉之急?比借钱更惨的,是不被借钱呢!宏观地说,人们借钱当然有个人因素,但也有很大部分是“社会的错”:消费主义的盛行、薪水落后于通胀、高地价吞噬劳动所得、社区保护网的缺乏,无不构成借贷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借贷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个人负责”的表现,以致很多星斗市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透过借贷来保障。而这种借贷的过程,并非是很多人想像中的压迫和强制,而是以你情我愿、一买一卖的面貌出现。
究竟财务公司是否作恶害人?这个问题我仍不时纠结。说到底,财务公司既复制社会的不平等,也构成社会的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财务公司或许跟其他金融行业并无二致。从更根本的角度思考,社会上又有多少行业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