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分鬃》影评:巨婴的呻吟
「电影意图捕捉大四学生毕业前的精神状态,空有青春片惯常的图谋,最终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特约撰稿人 张晓琦 发自上海
魏书钧的《野马分鬃》意图捕捉大四学生左坤毕业前的精神状态,镜头追随着他涉世未深却屡屡碰壁的生活,空有青春片惯常的图谋,最终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预设与呈现的偏差
电影是从左坤学车开始的,他不耐烦地从驾校练习车中蹿出来踢飞了障碍杆,仿佛戏曲的亮相奠定了他与全片的基调:不甘被束缚的性格与绕来绕去的规则。左坤买了辆二手越野,越野车是他人格的外化,底盘高大、车身皮实、马力强劲,但只适合在野外奔驰。在城市里,车位不好找,交通堵塞速度提不上去,笨拙蹩脚。另一个意象是不时出镜的“马”,不管是片场导演口中的“马”,录音教室中视频里的“马”,还是草原上的“马”,以及太极动作里,最后在监狱中被众人演练的“野马分鬃”的“马”。至此,这种譬喻已经非常明显,为主人公的“野性”做了多重铺垫与渲染。
他的专业能力似乎不错,只懂理论知识实际经验很少的老师,却能够决定他文凭的获得与否。导演把王家卫、洪尚秀挂在嘴边,咸湿手却不时伸向女演员;被摄影师拿捏,却要和他互相吹捧;摄影师则根本不把其他工种放在眼里,导致他挥拳相向。建材老板不懂艺术,却有钱雇他推销自己的唱片,还能获得大众喜爱。女朋友的父亲对他的才能毫无兴趣,只一味要他考公务员,能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女朋友不理解他,嫌弃他的车,不满他的行为,最终甩了他。
开着这辆越野车没有一次是顺利的,不是抛锚、熄火,就是卡在阴沟里,还因为酒后驾车被吊销了驾照。左坤关上灯开着车在僻静的夜晚小道上飞驰,窗外不断闪过荆棘的影子,前方是无法触摸的黑暗,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试探完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他怂恿导演去内蒙,结果去了承德的假草原,这里没有他想象的自由,只有假篝火与吃了药老实躺在地上的马。还是不甘心要去真草原,结果被交警请进局子。犯人们在操场训练“野马分鬃”式,最终拼出一个“感恩”图案,他一头像马鬃似的狂放发型也被推成平头。最终,左坤只能贱价卖掉这辆赖以寄托精神的越野,据说买主是牧民,期望它在草原上能真地奔驰起来。
电影的意图非常明显,青春片不变的主题:对规则的反叛,对社会的愤怒与失望,野性难驯的主人公在成人世界处处受挫。然而导演对故事人物的构建能力及对人与环境的体认,令影片无法以这一主旨感染观众,反而会造成疏离与反感。
男主人公其实没受什么罪,相反倒是他一直在找周遭的茬。比如在驾校时与教练的冲突,喝酒开车知法犯法,这些都并无必要。再如拿不到毕业证,最关键的不是他当堂羞辱老师,而是他的考勤不达标。如果他真的反抗了“什么”,那么这些都可以作为性格的侧写,但他又没什么都没反抗。刚在课堂上对老师不屑一顾,转脸就点头哈腰,装孙子又太不甘心,还要在老师的车后贴条。他到底想不想要文凭呢?如果真的不屑这套体系,大可以不补修,或者实在看不上老师扬长而去,但他干了什么?前倨而后恭,只敢偷偷地搞一个小学生式的恶作剧,幼稚又阿Q。
没有一份工作是可以长久做下去的。实在缺钱,他竟然偷了老妈的题卖给中学生。把母亲坑了之后转身就逃,连电话都不敢接。他的好朋友给他办假驾照,他也毫无障碍地接受了。周围是不怎么样,他又好到哪里去?周围的人尽皆油腻,但他不也是个油腻预备役吗?是什么令他如此不满格格不入?
女朋友从没毕业就开始打工,辛苦赚钱兢兢业业,他觉得俗气,甚至出钱带他去迪士尼都觉得自己掉价。他去她上班的地方找她,不好好说话与门卫大吵大闹,丝毫不考虑女友处境。女友迅速社会化,会对职位低于自己的人施威,他更加不屑,就像他不满摄影师傲慢对待其他人。但这些都不妨碍他花她的钱,一直到分手都没还。
情感之令人齿冷之外,在(另一种意义的)阶级层次上,他又好到哪里去?——就像他看不起建材老板拿钱买梦想,挣着他的抽成嘲笑着他的作品;以及更看不起取景地的村长,拿建材老板的唱片忽悠他。
左坤与女友有温度的互动,一个是影片开头时,他不愿女友穿得暴露,以至于不想让她出来挣钱;一个是电影中段,他把自己的口气朝女友脸上哈;以及他迫不及待地想跟女友在路边搞车震而不得。这三者分别来源于占有欲、玷污欲与急色,不仅都与感情无关,也毫无美感。他的好友童童守着直播刷法拉利,想约女主播,结果女主播坐上真的法拉利走了,他就带童童去嫖妓。他和想占女演员便宜的导演差别真的很大吗?
自恋的委屈
这样一个主人公很难引起人的共鸣。导演想表现社会的荒谬与年轻人的反抗与徒劳,但实际予人的感受,是这个年轻人很荒谬。在技术层面,是因为电影缺乏明确的主线,虽然有越野车、野马等线索,有学业、爱情、家庭、工作各个方面,但都仿如散珠不成篇章。当然也可以就是呈现情绪,将社会所有的矛盾抽象而具体地压一个人身上,如《阿飞正传》,但那需要导演与演员有更高超的表达能力与情感灌注;何况即使该片,也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寻母”主题。
而《野马分鬃》中,莫说丰富的内心缠斗,你都不知道左坤想干嘛。在精神层面,是因为这个人就没有真正地活过。他坚持的是什么?以及因为这种坚持导致他在社会处处碰壁?他追求的是什么?因为社会的荒谬而无法实现?为此付出了什么?为什么人尽过心?有什么情感被辜负了?他要的自由是什么?是什么阻挡了他?他做出过什么真正的选择吗?善恶或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左坤从未处身一次这种困境。他甚至连最严重的一次违规都不全是自己承担的,他做警察的爸爸还是能通过私人关系令他比别的犯人境况好些。这就导致没有任何幻灭发生。
或者他完全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对于所有的规则都不认同,那就应该像《筋疲力尽》中的米歇尔一样到处反社会,有今天没明日,在悲伤与虚无之间选择虚无。米歇尔是怎么认为的,就是怎么为此付出并承担后果的。但显然左坤也没有这个志向与胆量。
影片把幼稚当作纯洁,把低智当作不羁,把任性当作个性,把自私自利当作自我,姿态很愤怒,行动很懦弱,所以,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莫说情感,主人公从来没有为他人考虑过,一直秉承的就是快乐原则。谁让他不爽谁就俗气,就是社会禁锢,然后再用他所不屑的东西去反叛。他与他反对的东西,并没有多大差别。魏书钧说左坤是“学校里最社会的人,社会里最学校的人”,倒是十分准确。而令左坤难受的,不就是他在社会中只能躺平,不能再像在学校一样混世了吗?“不平”是因为“未得”,这种委屈有什么价值?左坤甚至没有纯洁的邪恶或者混沌的本能冲动。他的那些占有欲等等,顶多算二级兽欲,缺乏原始冲动的纯粹与生命力,而是带着被文化污染的痕迹。
如果导演就想呈现这样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未尝不可,但这种呈现中是没有自省的,甚至是不乏自恋的。他对左坤周围的人物没有任何耐心,就连他的好友童童也不过是个跟班,没表现出来属于这个人物的任何性格特征,更别提那些被他置于对立面的父母、老师、女友以及其他各色人等,他们就是社会规则的符号。至于对那位挣了钱后满足自己喜好的建材商,则充满了傲慢。这种傲慢还表现在对电影拍摄过程的津津乐道——普通观众未必有多大兴趣,且也浮光掠影,并无实质性的问题或冲突。
最大的自恋出现在补拍现场,心情不好拒绝了导演骚扰的女主角伊琳,突然就对左坤投怀送抱。一个女人即使失意,也未必需要他吧。费里尼《浪荡儿》中的人物,比左坤要荒唐百倍,但影片是有内省的,即便也有无法割舍的依恋,这令电影传达出难以厘清的复杂情感。
不管是对人与世界的理解,还是表意手段,《野马分鬃》都非常不成熟,即便它能够以镜头讲故事,比如屡被提及的开篇左坤与女友在电梯中始而相聚,终而上下殊途的一场戏。反复出现的“野马”意象过于直白,如同最后犯人们拼出的“感恩”稍嫌刻意。更别提对“香港”与“草原”的二分法,想去迪士尼就是拜金,想在草原撒欢就是自由纯真。而对草原的向往,则与多年前文艺青年们想去西藏洗涤心灵异曲同工。
左坤的野性是:文明褪去了,文明的残渣顽固存留着。当重大意义与古典价值被不断消解、无数“正确”与似是而非的概念不断产生,人在似乎获得更大自由的同时,其“存在”也在不断消解,《野马分鬃》不管内容还是影像上的空疏无着,都似这种近况的投射。
整部电影讲的不是少年被成人世界规则伤害,而是他很想挤进成人世界但道行还不够,又不想承担后果。
他没有受到多大伤害,他倒是给周围的人都造成了伤害,但是他很委屈。
普天之下皆他妈,这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