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raeye2,回应《“我没有强奸女同学”——79岁教师46年申诉路

平反冤假错案是很难的。也正因此,胡耀邦总书记才能有那么高的声望。

首先我们还是不能预设太强的立场,很难因为一个信源就断定这位老人一定是被冤枉的。但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司法实践上的差错,无论胜诉与否事情都可能不是很难解决。当然,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涉及这种案子时,政治考量是要压倒法律考量的:前三十年历次运动在法律实践中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有目共睹的。更令人沮丧的是,整体上前三十年的政治路线是以这种“无法无天”的“大民主”为荣的。这也意味着平反冤假错案本身就是对前三十年的否定,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平反更显艰难。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评论视角其实是非常残忍的:无论你再怎么理解司法执行者在运动中的身不由己,再怎么理解后继当权者“船大难调头”的现实考量,再怎么主张路线问题的重要地位,这些事都是活生生的人,多半是好人,被社会以冷漠、残忍、系统性的方式迫害了啊!即使真的有人指控他强奸罪,对他的司法程序也没有丝毫公平正义存在。而他所遭到的对待又与“划成分”这一荒谬可笑的政策在这一问题上的背景作用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只将目光投向什么政治考量、宏大叙事,我们的人性又何以自处呢?

更进一步,如果当年的受迫害者在一轮轮运动、在贫贱与卑微中变得变得冷漠、麻木,我们还会支持平反他们的冤案么?还是说,我们怀着政治考量与对当事人的道德优越感,心安理得地拒绝为我们的前辈支付拖欠的公平正义?答案恐怕不会令人满意吧。正是因为我们心中如此的缺乏人道主义,当年的悲剧才在今天仍是我们所有人的悲剧啊!

而胡耀邦总书记也正是因此而受我们,尤其是当年怀揣理想主义的学生们所敬仰:至少在其主政的大多数场合,他表现得像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激情的人道主义者。他救回来的知识分子、干部们很多都在86、89年走向了那条很“正确”,很“光荣”,但丝毫不人道主义的道路。他们的选择与他们最终光荣地位是共和国的又一道伤疤。

最后,我想引一段(据说是)雨果《悲惨世界》里的话:“虐待使她变得脾气很坏,苦难使她变得丑陋。她只剩下一对美丽的眼睛,看着令人难受,因为眼睛那么大,仿佛从中看到那么多的忧愁。”

2.tmwc_ks,回应《游戏规则更新后,一场疏离的立法会选举

还是有些观察。引入选委均衡提名的要求(即至少有两名分别来自五组选委的选委提名,至少2乘5人)后,无人无足够选委网络认识的素人、“怪人”、“狂人”候选人大幅减少,像2012年的吴荣春,或今年求选委提名不得的陈玉娥,都难以跻身候选人行列了,就算立场更忠更诚亦然。但有网络的话,今晚就能亲自监票。乍看整体宣传辩论多了些条理,但谈资也怕只余港岛东的候选人争取多一个(?)西湾河地铁站,和疑似七岁起跟团队服务社区了。

不知提名人选委是否须为候选人的宣传言论,以及当选后的议会内言行负责。社会要精进,红线要更高,但有候选人的公开政纲,似在说些碰不得的话题,他有的底气真的够吗?不免为他和提名他的选委暗忧一下。

至于所谓的宣传混乱,不妨说成备案不少,不过今时情势,诸plans尽出显神通好了。不同的投票理由,也许折射出既要、也要、更要的敢登攀精神,亦不妨再请豹头言简意赅解说多一次。

建制选民是否冷漠?端未必能容易问得到,但倒却对类群团今回的动员投票能力和效果,建制派得票跟2019区选的比较等有兴趣。没有类群团网络的保守选民今天怎决定,亦有意思。

对了,民主开始再次重新定义了,为何未及把这次选举加多几重意义呢?或等其后的评论如何补充好了。

3. 汉堡包、madlex,回应《台湾公投结果出炉:四案均不通过

汉堡包:认为民进党做得不好可以自己另立新党取代它的人似乎没有理解两党制另立新党的难度,不过随著国民党在制衡民进党方面越来越弱小,民进党在执政过程中越来越“肆意妄为”,确实会希望看到台湾出现一个新的而强有力的反对党⋯民进党以外出现一个强而有力可以等量齐观的独派反对党,或许是台湾走出统独之争,走向进一步完善民主社会的标志。(尽管说的容易,在中国步步进逼民进党不断用外部威胁动员的情况下,这样的党如何在维持台湾民主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诞生,似乎是一个死胡同)

madlex:@汉堡包:本人倒是觉得,这是台湾社会民主成熟的标志。民众开始知道利益之间要有取舍,亦明白小国有小国的生存之道,你不可有即要又要的巨婴心理。当外界威胁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议题的时候,相比西方那些成日睡觉假装目盲的进步分子而言,台湾人似乎已经懂得分主次了。

4. gort,回应《王宏恩:台湾公投——绿营基本盘更稳固,但或丧失青年吸引力

依据选前各家民调数据,投票意愿中50%一定去投,20%可能去投,跟最后结果大约有30%的差距。此次公投为首次独立举行,虽然最终实际投票者仍大部分为政党基层支持者,但通过数月正反方提出的倡议及辩论,对议题有兴趣的选民能够快速地取得相关论证,客观来说在议题讨论上,是比以往更深入及全面。

这些本来有意但最后决定不去投票者,到底是依什么心理做出决策?是否有可能是被反方的论点说服,在议题上认知到负面因素而“妥协”?一个是非题要求的价值选择,不选择的行为可能更符合不被政党动员的中间选民心态。这还有赖相关研究者为此次全新的选举模型进一步解读。

5. mang,回应《关怀还是公关?“抑郁症”被当成一种话术,逃避了谁的责任?

谢谢大狗的文章,如果说抑郁症是这个生产力为第一要义的社会所塑造的,那么判断抑郁症已经治愈的指标如果仍然是能否继续实现生产力真的是件很诡异与恐怖的事情。再者,目前医学的治疗是否可以视为一种替代疗法,我们无法去惩罚造成抑郁症的施害者(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结构的),进而只能要求受害者吃药自治,让施害者逍遥法外,却让受害者承受疾病的痛苦,还要时不时的自我怀疑,实在是有点不公平。

6.汉堡包,回应《中大民主女神像、岭大六四浮雕今被移走,台湾团体集资在台重建“六四耻辱柱”

台湾是否允许建设国殇之柱,恐怕还要多听听台湾人的意见。台湾倘若认为自己是独立国家,则显然不会喜欢用国殇一词形容六四悲剧。但综观中韩台(勉强还能算上军国时期的日本),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严酷而黑暗的统治,作为国际环境和文化倾向接近的东亚文化圈,放下民族仇恨,对走向民主的血与泪的历史(以及在反对极右翼和独裁政府的斗争——这点恐怕首先要认识到镇压六四不是支持工人的左的力量而是恐惧工人的右的力量,参见此前端传媒文章《两个六四》)应该有共同的态度,或许可以有一点惺惺相惜的感觉吧!

7. 第十一个观察者,回应圆桌话题《外国视频博主对准中国的镜头,是北京墙外的宣传机器吗?你如何看?

端小二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提出了两个问题:“你在观看这类影片的时候会质疑影片内容的真伪吗?”“你认为这些外国视频博主是国家的宣传机器吗?”

我想说的是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一个视频是真的不代表他不含宣传性,这两者甚至可以共存。一个视频是真的也不代表他就是全面的。

接下来长篇大论之前,我想说的一点是,如果你是个二极管,你在哪里都会被愚弄,无论墙内外,这只是概率问题。不能用一个因素否定全盘,但你也不能用一个因素“代表”全体。举个简单的例子: 1.深圳很繁华,是不是事实?是 2.深圳有很多穷人可能996一辈子都没法在深圳买房,是不是事实?是

比如作为一个外国人,来深圳是来旅游消费的,美元英镑欧元的购买力又比人民币强,吃喝玩乐当然爽啊,我很早之前就说过,中国现阶段的世俗生活,只要你有钱,享受程度不会比欧美差。作为一个吃喝玩乐观光博主,展现出中国好的一面是事实,改开30几年了,说特区一点进步也没有,那属于无中生有的造谣,而且市场经济的繁荣自然不用像朝鲜那样摆拍出来。

但反过来观光型博主由于他们本身的限制,很难涉及到“人民群众家长里短”的抱怨和问题上,比如中国人老生常谈的买房问题,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996之类的问题,一个观光型博主,你又不在中国买房结婚生育养老,玩两天就回自己国家去了,怎么可能会碰到这种问题?

再说一个“一等公民”笑话:外国人在中国享有某些“隐性特权”也是事实,虽然我无意于像民族主义者那样鼓吹“赶走鬼佬”,但是特权事实也是无可辩驳的,比如外国人报案,投诉等行为会被高优先级处理,这一点网络上随便找找都可以找到证据,比如外国人自行车被偷一天火速找回并被当成宣传高效行政的材料,然而网友表示自己被偷的自行车几个月了还杳无音讯,甚至诞生了“外国人代报案”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业务。

当然我无意去批评这些外国博主“虚伪”或者“收钱宣传”,因为他们体验到的确实是一个真实的侧面,你说他们体验不了中国生活的全过程而去说“你讲的全是假的”,那我觉得也完全没必要,这是对事实的否认。

但是额外我又要说一点,某些宣传气息太浓的外国佬,我建议您们观光就观光,别来评论你压根没体验过也不懂的东西,比如文中提到的这个Barrett,其实我对他本人大部分视频的观感其实并不差,但是我不得不指出他有些时候(我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的)在混淆一些概念,比如“自由”问题,他用“中国人走夜路很安全,中国人可以低成本在国内旅行”来证明中国人的“自由”。拜托,这就纯粹是混淆概念好吧,“生命自由”“旅行自由”“财务自由”这种东西和“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您把这些东西混一起说,得出中国人“很自由,只是他们对自由定义不同”的结论??恕我不能接受。

而且此人的视频里经常有些“半真不假”的东西,俗称说话说一半,你要不是在中国本土活了几十年的人还真有可能分辨不出来,比如环卫工人那一期,他确实说出了环卫工人在深圳生存的现状,比如环卫工人进大城市打工赚钱寄钱回家,工作多年后回乡生活,对这确实很现实,但是他不会说环卫工人的工资具体有多少(一般仅比最低工资高点,比如深圳最低工资标准2360,环卫工普遍工资3000左右),也不会告诉你环卫工人不吃不喝在深圳打拼30年也买不下一套深圳本地的房子,阶级跃升基本上是被阻断的,而且三千多工资你在深圳交掉房租,去掉吃饭的钱,还能剩多少?这些可都是基本生存成本。这些他不讲,不会去深入分析的。

他告诉你被采访者,一个小管理 7:30上班17:30下班,中间休息两个小时(很符合西方人对8小时工作制的观念),但是他不会告诉你大部分街道一线保洁早上凌晨四点就要起来开始打扫了,一天可能工作超10小时,而且有些地区给环卫工配发了电子手环,停留超过20分钟就会被记录且被催促,这些物化人的东西他不讲。

他给你展现了环卫工人一周可以享受一次1分钱的“爱心餐”(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这很好,这确实很好,但是他不会告诉你其余6天深圳的高物价是怎么让他们举步维艰的,恩格尔系数有多少他不会去讲。

这种频道,他只展现了一面,真实,确实真实,但只是一部分的真实,有限的真实。因为一旦挖下去,人间疾苦就就非常现实的摆在各位面前了。这些外国人在我看来有一种不食肉糜之感,他们自己身为中产,在英国赚了钱来中国以一种游玩的心态花出去,顺带展现一下“原来大家都很幸福啊”的画面。我不反对他们做的视频,但我反对只有一种声音,我反对片面的表述,是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他们这一种类的视频,并且有人堂而皇之的告诉你中国就是这样的,那我直言这是对广大劳苦人民的不尊重。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公民记者的原因,因为只讲好的一面不能解决既存的问题,面子上好看不代表你生活质量真的很好看,公民记者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深圳那么多地方在996,原来工人运动被抑制了,原来大家对房价都是一声长叹,这些人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披露了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即使面临各种风险。

8. Johnnycheung,回应圆桌话题《外国视频博主对准中国的镜头,是北京墙外的宣传机器吗?你如何看?

也许那些外国博主自己本人没有想帮助国家进行宣传,但是他们在中国拍摄的吃喝玩乐的视频确实起到了宣传国家的作用。这些影片是真实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毕竟我们这几十年经济上所谓的松绑,确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确实让一些城市建设的光鲜亮丽,在那里也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可能很多外国博主只是来中国旅游后记录生活而已。而相比起没有到过中国的老外,有的确实会对中国有一定的偏见,比如有人还会去问中国有汽车吗,中国有电吗,中国人饿肚子吗等一些让人感觉十分无语的问题,但当他们第一次来到中国后,看到北上广等繁华的大都市之后,或者看了那些在中国旅行的vlog 视频之后,确实颠覆了他之前的一些认知。

如果来中国仅仅只是旅游,或者来中国留学,大概率会对中国产生不太坏的印象(我不敢保证多好),表面光鲜繁华的大都市,丰富的美食,热情的中国人,对留学生的各种优待政策,如果你只是一个跟随大众的人,大概率会感觉不错的。

但是这样你仅仅只是看到了表面,你压根就没有融入到中国的主流社会中,你就很难看到中国社会的那些问题。作为来中国旅游的人你不用在中国买房,自然你感觉不到高房价对你的毒打。来中国的留学生都有单独的宿舍楼,有大量奖学金补贴,你自然感受不到高昂的学费和恶劣的多人间宿舍环境。如果你的中文不太好,自然很难接触到那些简体中文新闻媒体报导,你也感觉不到那些媒体有多荒谬可笑。你是来中国旅游的,不是来做记者采访的,更不是中国的媒体工作者,你自然也体会不到中国当局近年的新闻媒体打压。因为你不是中国的身份,你自然体会不到中国社会的基本福利保障是什么状况,你更没有办法体会中国农民养老状况。至于那些尘肺病人,那些996的打工人,那些因为疫情封锁受到影响的生意人,那些失独群体,那些维权律师等弱小的个体是什么样,由于信息的管制,很多中国人自己都不太了解,作为一个走马观花的外国人就更难知道了。

9. 绯红杏白,回应圆桌话题《外国视频博主对准中国的镜头,是北京墙外的宣传机器吗?你如何看?

看这些人的“影片”好比从IG post看一个人的外貌生活。往往人只会能看到愿意被人看到的一面,而使个人形像有影响的一面就隐藏著。

先不说这些人的影片只能被视为抒发自身在其接受中国支助后的感受。更不用期待着他们争流量的影片能为已立场明确的受众来说能带来多少反思作用。他们所述的“平衡报道”, 寻找“真相” 其实只是利用模糊论点的策略, 草草的反指控对方来引起议题争拗,再以偏概全般的盖棺定论。 却对质疑的问题毫无解答, 甚至直接指控质疑者抺黑了事。说到底就利用他人未能暂未能回应自己的指控, 藉混乱来趁机抬高自己的声望来装B 。

一般来说他们的论证都是引述于官方的论调或引用一些受官方控制的帐户贴文。并在官方的安排下进行的情况下进行“风险可控,可防”的求证。 却在缺乏报导新闻所需要的独立求证、对事实的质问态度下。就全盘接受事件中持特定立场的人说法,而不对此抱怀疑。所以他们所谓平衡报导真相其实只是利用假新闻来争拗,再不停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扯上美国,港独,台独之类的人来制造更多假指控, 用攻击别人的可信性此一手段来掩护自己论据欠缺可信性。

在言论自由的世界中,质疑真相的声音终会打破这些指控气泡。而在中国始一不能接受质疑的互联网络到里,贴文不是被删、就像基于事实提出质疑的方方,陈秋实都因质疑官方的看法而被失踪。在所有对官方质疑都只能藏在心里的国度内 ,知道真相是犯罪。

因此这个国家正在培养一群不看新闻的孩子,利用IG post的方式吸引你们去跟踪他,为他说话出头,甚至鼓励他人支持他发展。只是IG post上的人可能会打开滤镜修了图。而真相却只能靠你以身犯险才能得到。到底要吃红药丸还是蓝药丸?

10. rsk,回应圆桌话题《台湾新北有中学颁布“禁爱令”,禁止学生之间的亲密行为,你如何看?

华人社会都是在性教育、“中学生应否谈恋爱”之类的问题上闹笑话,香港如此台湾如此中国如此。台湾作为亚洲第一个可以同性婚姻的地方,个人期望在台湾这方面进步一下比较好。

学校不教性教育,是一个几糟糕的事。因为一个人总需要知道安全套如何用、如何避孕之类。学校不教的话,就要自己找资料,结果容易学错,实战时出问题。不可能期待大学生自然懂,大学生就成年了……在之前就需要学懂,就祇能在青春期的初中高中,这避不了(至于基督徒那套婚前贞洁,不在此谈)。

华人一直以来都有总问题,就是言行不一,“学校教不教性教育”这问题,就非常能够看到这方面的问题。说实话,做得人父母,肯定做过性行为(除非人工受孕)。学校不教的话,结果谁负责教?父母会自己负责?

明知避不了,但讲成为了儿女、为了学生甚么甚么,从而不要学校教(当然,学校都不太想教,见到香港的性教育那么垃圾就知)。

题外话,对同性恋言行不二,对此经常见到。我非常记得以前网上见过,有网民讲“个人喜欢看百合作品,但接受不了现实的同性恋”。又或者,口讲尊重同性恋,不同意性婚姻合法化(这是那门子的尊重……)。

有时我会想,要处理LGBT,又或者包装成“道德问题”的其他问题,最应该处理的那些“言行不二”,才有空间进一步讨论下去。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